



天地萬物之中,最寶貴的是什么?當然是人。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已說得明明白白:“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對人來說,最寶貴的又是什么呢?當然是命。對于只有一次的生命,又是什么最寶貴呢?當然是生存的質量,首先就是生命的健康。隨著生活質量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養生保健,但與此同時,大家又存在一些養生誤區,更多地將注意力放在了飲食和運動上,卻忽略了重要的精神調適。尤其是如今的商業時代,不少人醉心于名利,以命換錢,這是很不明智的,正如醫圣張仲景所言,這是“崇飾其末,忽視其本。蒙蒙昧昧,蠢若游魂?!?/p>
中華中醫藥學會首席健康科普專家、重慶醫科大學主任醫師馬有度教授,致力于中醫養生的普及久矣,早在1983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就出版了他的中醫科普著作《家庭中醫顧問》,專章論述了“防病要訣與長壽之道”。除了著述頗豐,馬教授更親自深入基層,宣講中醫養生之道。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感悟,結合中醫經典,他提出了中華養生保健的新理念,并歸納為“養生四字經”:四有、四貴、四童、四樂、四善。讀來朗朗上口,字字珠璣。就此主題,本刊主編、成都中醫藥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馬烈光教授采訪了馬有度教授,兩位中醫“馬家軍”展開風趣對話,以期讀者對養生保健的認識更加全面和科學!
馬烈光:馬教授好,您2009年在《奇妙中醫藥》中提出了“養生四有”的概念,請為我們具體闡述一下“四有”的內容。
馬有度:1992年,世界衛生組織在維多利亞宣言中提出了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經過近20年的推廣和宣傳,這一說法已廣為人知,而我們中華養生之道源遠流長,卻知之者少,這讓我這個畢生致力于中醫科普工作的老中醫感概萬千。對照西方的健康四大基石,我總結了“中華養生保健四大基石”,簡單來說,就是“養生四有”——心胸有量、動靜有度、飲食有節、起居有常。
中醫養生既重養形,更重養神,所以我把“心胸有量”排在首位?!秲冉洝返摹疤竦摕o”似含消極的負能量,“心胸有量”則是倡導人們要有豁達開朗、寬懷包容、海納百川的心態。西方健康四大基石,只講“適量運動”,忽略了“適當靜養”,因此我提出“動靜有度”,強調養生保健要動靜結合,而且貴在適度。
健康四大基石的“戒煙限酒”則被我融合到了“飲食有節”之中?!帮嬍秤泄潯钡摹肮潯?,首先就是量的節制。第二就是調節飲食,合理安排。很多人早餐不吃,午餐少吃,晚餐大吃,夜宵亂吃。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飽,晚餐要吃少,還應做到谷肉果菜的合理搭配。最后,我照錄了《內經》提出的“起居有常”,強調生活起居要有規律,這對很多黑白顛倒的現代人來說尤為重要,也彌補了西方“健康四大基石”對生活規律這一重要養生之道的缺失。
馬烈光:繼“養生四有”后,您又提出了“養生四貴”——怡情養生貴恬靜,飲食養生貴平衡,動靜養生貴適度,起居養生貴規律。這算是對“四有”的進一步闡釋說明嗎?
馬有度:沒錯,心胸如有量,凡事必然不會斤斤計較,常常能保持一種恬靜的心態,對養生大有好處。在人的一生中,每時每刻都保持恬靜的心境和歡樂的情緒,幾乎是不可能的。從來不憂愁、不生氣的人,在世界上絕無僅有。然而,很少生氣和憂愁的人,卻為數不少,在壽星中尤其多見。
關于飲食,有些養生節目過分地夸大了某些食物或是藥物的作用,其實妄想只需幾種食物或藥物來養生保健是絕對不可能的。我特別提出有關飲食的訣竅:“莫勸多吃點,勸君多嘗點?!币馑际钦f每天所吃食物的種類要多,量要少。另外也不要刻意去追求大米多少克,肉食多少克,蔬菜多少克,水果多少克,太死板了,老百姓也無法實施。對于蔬菜和水果,要做到“餐餐有蔬菜,每天有水果”。
在運動和寧靜兩個方面,則要注意協調適度。有人以為運動越多越好,越強越好,這是不恰當的?!恫┪镏尽氛f得好:“常小勞、勿過度”。過度的動和過度的靜,都會影響身體健康。因此,我認為運動有兩個切忌:一忌過量運動,二忌暴發運動。運動量一定要因人而異,“運動要適量,各人不一樣”。對于老年人而言,適度的概念尤為重要。我主張老年人最好進行輕緩的運動,逍遙散步的效果最好。
起居規律,一是說睡覺作息時間要大致規律,二是要根據季節和時辰不同,順應自然規律?!饵S帝內經》已經給世人提了醒,“起居無?!睍谷恕鞍氚俣ヒ病?。這當然是人人都懂的健康常識,關鍵是大家能不能去調節和遵守。
馬烈光:您雖年近八旬,身邊人卻稱您“小馬哥”,您也自稱是“老玩童”,可見您一直保持著天真快樂的童心,這也是您提出“養生四童”的原因吧?
馬有度:對,這是我自己的親身體會,保持一顆童心,才能輕松生活。我寫過一首小詩,“人生貴有緣,淡化物與錢,輕松來相見,大家不麻煩。”淡泊名利,保持幽默,此為養生要義。
“養生四童”為“童心生童趣,童趣享童樂,童樂養童顏”。鶴發童顏從何來?妙在童心、童趣、童樂!青年葆童心、中年葆童心、老年葆童心,就能永葆青春。要保持童心,快樂是源泉,因此我又提出了“養生四樂”——心善自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勞逸享樂。這已經不僅僅是養生,更是做人的問題了。
馬烈光:沒錯,包括您前面提到的“怡情養生貴恬靜”,要達到恬靜的心境,談何容易,這幾乎需要終生的修煉。您后面提出的“養生四善”也一樣,善心做善事,已經是一個人的修養問題,但反過來,這又有益養生,所謂“大德者壽”,就是這個道理。
馬有度:關于善良仁愛對養生的好處,我總結了四句話:一顆善心,多辦善事,必結善果,共享善樂。
人類生活在宇宙大地,理想的追求是沒有污染的優美天地。人生是一個小天地,理想的追求是沒有污染的善良心地。心地善良,心胸自然寬廣。心地善,說善言,行善舉,助人為樂事,助人心自安;心胸寬,寬容為懷,最易理解人,善于諒解人,人際關系自然就和諧。古人說得好,“人之初,性本善?!庇猩菩?,做善事,是人性最美好的一面。尤可貴者,善人善行,是真誠的發自內心,十分自然。浙江省寧波市的慈善機構,連續多年收到一個人的捐款,數目越來越大,累計117萬。這位捐贈者既沒有留下地址,也沒有留下真名,落款就是“順其自然”。善哉,好一個“順其自然”啊。
“天善地善,還要人善”,“天寬地寬,還要心寬”。心地善良,心胸寬廣之人,常能保持平和心態,處于愉悅狀態,時時能夠享受善心帶來的樂趣。心情好,情趣高,這心理的健康,會帶來生理的健康,五臟六腑協調運轉,免疫力、抗病力明顯增強,疾病也就難以發生,正如藥王孫思邈所說:“性既善,內外百病皆不悉生?!睂O思邈自己就是個例子,他看重人的生命勝過千金,認為解除患者的病痛,挽救病人的生命,是醫生最大的功德,所以無論寒冬酷暑,狂風暴雨,他都義無反顧,誠心赴救。善心結善果,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年代,他仍能安享百歲高齡。古往今來,許多壽星都是心好心善,好心得好報,善心結善果,所以活得長,老得慢。
國外有人對80歲以上的老人做過調查,發現96%的壽星都是心胸寬廣,性格開朗,富于人生樂趣。鄭官應在《中外衛生要旨》中說:“嘗觀天下之人,氣之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宏者壽?!毙愿駵睾?,不急不躁,最易保持情緒穩定;為人善良,心中坦然,心底無私天地寬,自然情緒樂觀;心胸寬廣,自然豁達,不為小事糾結,逍遙過生活。這種善良的心地,平和的心態,快樂的心情,當然有益于身心健康,益壽延年。
馬烈光:這讓我想起成都文殊院墻壁上的幾句話,“說好話,存好心,做好事,許好愿,做好人?!备摹梆B生四善”有異曲同工之妙。明代文學家楊慎有句詩:“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比绱说葱木?,背后透出的是詩人豁達的胸懷。
馬有度:哈哈,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妙哉妙也!借古談今,我對應四句:養生之道,和善最妙。熱愛生活,笑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