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逝者吳鴻曾說,這是一個令每一顆年輕的心臟跳動不已的時代,并且故事才剛剛開始。
然,時代美好若心臟不再跳動,那故事又該怎樣繼續?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工作的壓力等各類主客觀因素,讓精英猝死、名人患癌等新聞變得越發屢見不鮮,更有媒體不僅總結出了其共同的十大原因,如熬夜、過度勞累、睡眠不足、精神壓抑等,而且將廣告、醫生、媒體、淘寶店主等十大行業排進了猝死、易患癌的高風險行業之中,類似于調侃的語句中,除了專業健康知識的分享,傳遞出更多的卻是一種無奈和一聲嘆息。
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承擔著不同的責任,在忙忙碌碌的過程中,并非每個人都能意識到保證自己的身體健康,究竟意味著什么。曾經有友人告訴了我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國內一個知名的設計師,在接了四個設計方案,沒日沒夜的工作過程中,突然口吐鮮血,并被醫生確診為肺癌晚期,只有三個月的生命。當他試圖用金錢延續自己生命無果后,他告訴身邊的朋友,他現在只希望自己能在離開之前,完成甲方所需的所有方案,少付一些賠償金,讓妻兒未來的生活能好過一些。像這樣的故事也許還有很多,但以上的種種在讓人感到悲傷與遺憾的同時,是否也能引起大家的一絲思考,開始真正明白,對自己的健康負責,才是真正對自己的家庭、對親人負責。
因此,在面對人體受到人體本身的基因及DNA的制約以及后天的環境因素影響下,國外的健康學家們提出了人體4S健康管理理論。如同再好的汽油都會給汽車油路發動機帶來殘留污垢、最好的汽車也會磨損及產生機內污物,指示燈亮起,不及時清理就會加大損耗車耗車況一樣,人體4S也是通過對全身性健康預測評估達到防治管理的目的,開展以整理(預測)、整頓(評估)、清潔(防治)、素養(管理)為內涵理念實施健康管理。而這一理論,卻也與祖國數千年前的《黃帝內經》中“上醫治未病”的理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這句話很清晰的闡明了“治未病”的主要思想: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換而言之,也就是西方醫學中所提出的整理整頓與清潔素養。
無論是祖國傳統醫學還是西
理論,我們都應明白,健康首先是一種態度與意識,只有當自己認可了健康管理對自己的重要,才能進一步尋求相關健康管理機構對自己身體的管理。我們希望大家都能樹立這樣的意識,如果讀完本期的內容,能對你產生哪怕些微的觸動,我想這便是對我們最大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