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不可縱,縱則精竭,精不可竭,精竭則真散。”明代名醫張景岳云:“欲不可縱,縱則精竭,精不可竭,精竭則真散。”故,行房勿妄泄其精,精耗竭,精則不堅,而難成孕。
人,承父精母血育形,秉精、氣、神、以養生。道家“性命雙修”,則為修性而養育精、氣、神,修命而養育身、體、形。
道家養生之道,在于“重生”(乃重人生之道),講求“重德”(乃重人生之德)。故男女陰陽交媾,陽精陰血相合成胎,此系人倫之理,傳宗接代之道。孕育成人,教養其修性、修身,有益于社稷、人群,此乃人倫之常,傳宗接代之德。
男女求強身而益壽,乃人生倫理之道;男女求孕育以“后嗣”,乃傳宗接代之理。故女子懷胎生育,孕育新的生命,乃人類社會延續、發展之道。
夫男女之求嗣,乃陰陽自然之規律。《皇帝內經》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男者,無不為之父,女者,無不為之母。男女求嗣而接待代,則當善其道而為之。”
道家重養生之術,亦重“后嗣”之養。故道家重養生,則善養精、氣、神;重“后嗣”,則愛于養精氣。因而,男女交合之道,歡于益孕,亦求于壽。道書“悟真篇”云:“聚散氤氳成變化,敢將玄妙等閑論。”男女交合,合于陰陽相生,則可孕成胎結。故“后嗣”之求,須知于“胞脈”,安于“胞宮”。
道祖有妙訣云,“玉爐燒煉延年藥,正道行修益壽丹。”此乃道家“性命雙修”之奧義。領悟其理,貫通于求嗣之法,可謂男女交合,須求心神交泰,陰陽相合,當求氣血交融。欲求“后嗣”而接代,欲善“人倫”之正道,男女交合之意,當寓于養生之中,男女求嗣之望,應合于人世之理,此乃求嗣之正道。
求嗣宜、忌——
情志:男女交合,宜行房有節,忌縱情淫樂。男女交合,宜性和心靜,忌意亂躁動。男女交合,宜氣順神定,忌抑郁惆悵。
體魄:男女交合,宜體壯身安,忌屈曲斜偏。男女交合,宜筋骨松展,忌拘緊僵攣。男女交合,宜康健無恙,忌虛弱勞傷。
飲食:男女交合,宜熱食溫飲,忌冷食冰飲。男女交合,宜消化食消湯,忌暴飲飽嗝。男女交合,宜腸胃舒適,忌口乾腹饑。
天時:男女交合,宜風和日暖,忌雷鳴電閃。男女交合,宜日月清明,忌驟雨寒風。男女交合,宜夜闌幽靜,忌晨午交合。
地利:男女交合,宜房舍安寧,忌吵嚷亂哄。男女交合,宜環境雅潔,忌潮濕污濁。男女交合,宜臥處平坦,忌搖曳動旋。
求嗣者,宜忌之事,當明察,智行。
男女交合,淫邪、狂暴、過度行房,則易傷腎陰與沖、任血脈;饑餓、飽脹行房,則易傷脾、胃;受風寒、遇雷電行房,則易氣血郁滯;卷身、弓體行房,則易脈髓、筋骨失和;拂曉、晌午行房,則易傷氣血、損精力;齷蹉、沆瀣之中行房,則易壅阻經絡;酒醉亂志行房,則傷臟腑。
明代名醫張景岳云:“欲不可縱,縱則精竭,精不可竭,精竭則真散。”故,行房勿妄泄其精,精耗竭,精則不堅,而難成孕。孕成,子嗣必弱、昏愚、多病。男女交合,則宜環境恬靜而怡人,款款而入房,使神寧而臟腑和,形舒而氣順,受孕子嗣則必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