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不時,就會有人提醒我:“跑步傷膝,你要當心。”對這樣的好心,我總是微笑回應:“什么事天天做,都會出問題。跑步并不比走路更容易踢著腳……”人生何處不受傷?擔心太多,什么事都做不成。
但是,開始跑時,還是有一些茫然。如果看多了跑步指南,更會左右為難。比如鞋子的選擇,跑步的姿勢,速度的掌握等等。有時候,一些指南會互相矛盾,就更麻煩了。其實,很多事情,都是在逐漸中摸索中自學成才。才開始跑步時,我并沒有去專門買鞋,而是就著一雙平常穿的運動鞋,甚至連衣服都沒去買,穿著一件普通的T恤和居家短褲就沖出去了。后來鞋跑壞了要重買,才有目的地選擇更適合奔跑的鞋。
徹底把穿鞋可能影響腳踝和膝蓋的困惑解除,是在微博上看了一段視頻。這段視頻介紹了各種關于跑步的爭議,特別是關于受傷和跑鞋的選用,可謂各種說法互相矛盾。尤其是一些跑鞋生產廠家打出的概念,什么減震啊,穩定啊,運動控制啊,五花八門,不外吹噓自己的鞋有多適合跑步,不讓你受傷。但一些分析卻認為,薄薄一層鞋底,根本不可能減緩跑步時對關節的沖擊。而人的關節,天生就能對運動起到減震作用。因此,有人干脆扔掉跑鞋,開始了赤腳跑,比如赤腳跑步的鼻祖,英國人約翰·伍德沃德。他們認為赤腳跑能激發人身體關節自我保護的本能,因此更不容易受傷。而原始人就是這樣干的。
到底信誰的?面對這些紛爭,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誰的都別聽,按照自己的舒適感去做。什么樣的跑法讓你更舒適,不別扭,不引起關節上的不適和疼痛,就是最好的跑法。這世上,絕對沒有一種萬能的跑法,沒有一款適合所有人的鞋。最適合的,就是自己那雙腳。
才開始跑步,因為急于減肥,我幾乎每天早上都跑,而且起床的時間越來越早,在漸生樂趣的同時,身體也偶見疲乏,但并沒有感覺到關節的疼痛。有時候因為天氣原因,一停一個星期,重新去跑,卻會發現膝蓋或者腳踝生出隱痛。可見,關節并不是因為運動而疼痛,而是因改變了運動方式無法適應而疼痛。
在達到減肥目的后,又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我找到了自己的跑步節奏。首先是不必天天跑,只要每周保持三四次,便能保證運動量,達到健身的目的。其二是,停跑時間不能過長,如果停跑后重跑,一定要選擇慢跑,發現關節有不適感,應立即停止,改為走路。而最重要的,還是不要跟自己較勁,不要搞得那么熱血噴涌的勵志樣。不要刻意追求速度,也不要刻意追求距離。速度以能自由呼吸為宜,距離以不疲倦為前提。而在跑步過程中,一旦發現關節疼痛,就需要調整為步行,并休息一天后重新開跑。那些告訴你應該挑戰極限,“挺下去”就海闊天空的“跑步指南”,切莫相信。
生活,以舒適為健康。所謂挑戰極限,實為與健康為敵。殊不知,人生最大的極限,便是死亡。因此所謂挑戰極限,在本質上等于“找死”。跑步,只是喜歡,只是為了健康,并不是為了挑戰極限,更不是自我摧殘去找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