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底,四川省政府辦公廳出臺了《四川省食物與營養發展實施計劃(2014—2020年)》,提出全省將倡導文明生活方式和合理膳食模式,控制高能量、高脂肪、高鹽飲食,降低營養性疾病發病率,并規劃到2020年,要使居民超重、肥胖和血脂異常率的增長速度明顯下降。由此聯想到,第五次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監測數據顯示,我國城市居民膳食結構不合理,微量營養素攝入不足,攝入能量相對過剩,城市居民超重率已經達到了32.4%,肥胖率達13.2%。從這些信息可以看出,攝入營養過剩,“吃得太多”,已經成為影響城市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古人早有警示:“起居不時,飲食不節,寒暑不適,則形體累而壽命損。”歷代養生家都對此十分重視,凝練出“多壽只緣餐飯少”的寶貴養生經驗。
何謂“餐飯少”?并不是盲目節食,而是科學合理地食“少”。
首先,合理搭配。日常飲食應注意主食的攝入、營養的均衡、粗細糧搭配、肉蔬果搭配、蛋奶豆搭配等,可以參考《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而制定飲食內容。或者,謹記《黃帝內經》“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的訓誡,并踐行之。攝入搭配合理的食物,則較少的食物量即可滿足人體全方位的營養需求,又能減少消化系統的負擔,自然有益健康。
其次,饑飽適度。一般而言,早中晚餐俱備,每餐只吃七八分飽,是養生家之共識。饑而求食,為人之本能,三餐俱備,才能及時補充身體之需。更何況,一餐的不食,有可能造成其他兩餐的暴飲暴食,確實傷身。更需警惕的是,飲食過飽的傷害。故《黃帝內經》在兩千多年前就強調指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明代養生名著《遵生八箋》中亦說:“若教一飽頓充腸,損氣損脾非是福。”飲食過飽,“后天之本”脾胃的負擔過重,會加速“磨損”衰退。根基受損,健康堪憂啊!尤其在現代都市,不少人的夜生活喜歡吃“宵夜”,再加酒的刺激,暴食難免。然而,晚餐本當食少,臨睡不應進食,養生更忌暴食,若觸犯三者,健康自然大損。《彭祖攝生養性論》中就指出“夜飽損一日之壽”,當為現代人警醒!若覺“七八分飽”不易體會,可“食至不饑即停箸”,亦合于北宋文豪蘇軾所言“已饑先食,未飽先止”之意。
再次,不可偏嗜。人皆有所偏好,如山西喜醋,山東喜蔥,川渝喜麻辣,此為正常飲食喜好。然而,喜好不可過度,過度則成“嗜”,有傷健康。《黃帝內經》中多處諄諄教誡了“五味偏嗜”對五臟和形體的危害,明確指出“氣增而久,夭之由也”,實乃金玉之言。過食一種食物,某類營養攝入過度,人體無法全部吸收利用,留存于體內就會對健康造成潛在的危害。眾所周知,即使是蔬果中大量存在的維生素C,如果過量攝入,也會引起不良反應,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那種見到不喜食之物無動于衷,見到喜食之物卻拼命吃飽、吃撐,罔顧健康,振振有詞曰“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偏嗜習慣,真與送死無異了。
清代文學家袁枚說:“無求便是安心法,不飽真為卻病方。”驗之于歷史上的那些長壽的高僧大德,合理飲食下的“餐飯少”,確實是其長壽秘訣之一。《呂氏春秋》更說:“凡食之道,無饑無飽,是為五臟之葆。”“無饑無飽”,不正是“餐飯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