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境專家:羅紅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心理學副教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我國首批二級心理咨詢師,從事心理咨詢工作十多年,有豐富的網絡和面談心理咨詢經驗。
抽文: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在你身邊,你卻在玩手機。
“如果我想你,就翻過兩座山,走五里路,去牽你的手。”這是古代的愛情。
“寒冷冬夜,圍坐火爐,烤幾個山芋,一家人閑話家常。”這是古代的親情。
“久別重逢,促膝長談,一壺濁灑盡余歡,今宵別夢寒。”這是古代的友情。
微時代的今天,這樣的美好再也難見,我們相聚也好,分離也好,主角變成了手機,手機,還是手機。請你放下手機,讓我們來看看,手機如何成功地綁架了我們的生活。
“關掉Wifi,跟身邊的人說說話吧”
現在的公眾場所,茶樓飯店,為了吸引顧客,都會很醒目地在門外標明內有Wifi。我們每到一個地方,第一件事,往往也是掏出手機問Wifi密碼。以至于有人調侃到: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在你身邊,你卻在玩手機。去年,一家咖啡館反其道而行,在店外掛出了小黑板,上面寫道:“我們沒有Wifi,和你身邊的人說說話吧!”
科技落后的時代,人們要溝通,只能寫信,等候很久,方能收到一言片語,但那種期待,那種收到對方信息的驚喜,卻美好而溫暖。接著有了電話,有了短信,有點電腦,有了QQ,有了人人網,有了微博,有了微信……科技越來越發達,交流越來越便捷,但最后我們才發現,我們與親人、戀人、朋友的關系卻沒有更加親近,聚在一起時,我們甚至有了尷尬,似乎想說的話,都通過手機說完了,各自的生活和心情,也通過微博微信展示過了,為了避免冷場,于是我們繼續各自玩手機。
筆者就此現象采訪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心理學副教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羅紅時,她一針見血地說,“這是手機互聯網時代普遍的人際危機。”并舉了一個典型例子:前年有一則“爺爺怒摔盤子離席回房”的新聞,青島市民張先生與弟弟妹妹相約去爺爺家吃飯,平日大家都忙,相聚的機會并不多,飯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孫子孫女說說話,但面前的孩子們卻個個抱著手機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盤子,留下一句“你們就和手機過吧”,轉身回了房間。
造成這種情感關系危機的原因何在?羅紅老師將之總結為“心理不在場”,即身處在某個環境,但心并不在這里,“身在曹營心在漢”。其實不管在親情、友情,還是一般的社會交往中,“心理不在場”對社會關系都是極具破壞力的,它在無形中讓你給別人留下了冷漠、不懂人情世故、不禮貌等不好的印象,從而影響你人際關系的發展。
留心一點觀察就會發現,這種“心理不在場”舉目皆是:參加一個古琴雅集,大家最感興趣的不是古琴,而是拍下古琴老師發微信;參加一場茶道活動,大家最感興趣的不是茶,而是拍下茶室和茶具發微博;最后剩下臺上的琴人和茶人失落嘆息……此類雅事尚且如此,遑論其他,大家忙著分享,卻忘了將心放在當下這一刻。
“當我們與他人同處一處時,你的‘心里在場’拉近了相互之間的距離,也使你成為了這個心理場中的一份子。”羅紅分析道,“比如在一個party,在一個臨時聚會上,怎樣使自己和他人顯得自在和不拘謹呢?‘心理在場’非常重要。即使你沒有說話,但專注地聆聽別人說話,別人也能感覺到你對他的尊重和興趣,這同樣能贏得別人的好感。這時候如果你還在低頭玩手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當然就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美國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弗里德曼和萊斯利·馬丁經過二十年的研究,從研究對象多如牛毛的生活習慣中,總結出一些影響壽命的決定性因素,并發表新著《長壽工程》。該書列出了“長壽關鍵要素排行榜”,高居榜首的竟然是人際關系。研究表明,人際關系可能比水果蔬菜、經常鍛煉和定期體檢更加重要。哈佛大學醫學院一項對268名男性進行跟蹤調查發現,一個人生活中真正重要的就是和別人的關系。研究還發現,常與朋友小聚適度飲酒者比滴酒不沾者更長壽。
手機微博、微信等網絡社交媒體的興起,成了人們方便快捷的交流工具,但手機是一種機器,用得太多,就會讓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減少,從而使情感變得疏遠。所以虛擬世界的東西,還得落到現實中。關掉Wifi,跟身邊的人說說話吧,不要讓我們的物理距離更近,心的距離卻變得更遠。
互聯網上癮,專注力下降
對數字化設備和社交媒體的癡迷,到了一定程度,會讓人上癮,跟孩子玩游戲上癮一樣。當然,這是個時代現象,超過六成成人擁有智能手機,意味著我們選擇了一種經常被干擾的生活。我們周圍的人,不分年齡和性別,都在低頭查看手機,在會議上,在談話中,在聚會上,在車上,甚至在與孩子家人共度時光的餐桌上。
這樣會造成什么后果呢?除了危害人際關系,還會使人精神渙散,專注力下降,不能安心做一件事,比如工作,學習,閱讀。
有研究人員做過這樣的實驗,讓很多成人看小說或一本厚的書,結果發現超過80%的人連第一頁都難以堅持讀完,就去查看手機。數字化信息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我們大腦的思考功能,讓我們直接接受條款式的總結,比如那些網絡上普遍流傳的心靈雞湯。
需要學習和工作時同樣如此,數字化設備對人的打擾和對注意力的轉移是驚人的,朋友圈、資訊、微博、性感的新聞標題甚至一個簡單的鏈接,都在誘惑人們離開書本和工作。有統計顯示,在辦公室工作的人經常被打斷,其實是自我打斷,因為他們平均每三分鐘就要查看一次手機,如果他們被屏幕上的內容吸引,平均要耽誤23分鐘才能結束,回到之前的手頭工作上。
“這是更深層次的一個問題。”做了十多年網絡心理咨詢的羅紅說,“注意力不集中,是因為長期玩手機,會對大腦功能區造成損傷,尤其是額葉的損傷。大腦額葉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君王’,注意力、計劃性、神圣感、意志力都高級心理活動,都是額葉的功能。那額葉損傷帶來的心理問題就是注意力嚴重渙散,預見性受損,缺乏意志力,難以統籌計劃、理性地思考問題,如此一來,學習和工作當然要受影響。”
至于為什么大家如此癡迷手機互聯網,羅紅認為跟現在整個社會浮躁的大環境有關系。因為浮躁,人們就難得安靜下來思考,也難以堅持自己的價值觀。“來我這里做咨詢的人,有很多是很內向和安靜的,但他們內心往往很自卑,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不能融入那些熱鬧喧嘩的場合。其實一個人能在喧鬧的環境中保持住自己的一份寧靜,正是他的價值所在,但浮躁的社會,安靜往往不被人們看成一個優點。”于是我們只能跟隨潮流,追捧著新款的手機,迷戀著快速跟新換代的社交媒體。但這如果已經嚴重影響了你的工作學習,我們就不得不來思考,該如何改善這種狀況?羅紅的意見是,新的社交媒體當然可以運用,這也是與時俱進的一種體驗,但不能癡迷于此,玩手機更要分場合。從恢復專注力來說,有空時應該少玩手機,多去運動,運動有助于恢復我們健康的身體狀態,修復受損的大腦功能,從而恢復我們注意力的集中。
擦亮你的火眼金睛,讓謠言無所遁形
網絡社交媒體是產生謠言的溫床,如果你沒有客觀冷靜的判斷力,沒有自己堅持的價值觀,那些社交媒體上魚龍混雜的文章和咨詢,還會徹底擾亂你的生活。情感專家幾天一變、標準不一的觀點,心靈雞湯互相矛盾的說辭,健康帖子聳人聽聞的“真相”,我們該聽誰的?如果難以辨別,結果就是糾結……本期專題討論的是“健康偽科學”,前兩篇文章已經討論了一些飲食和運動上的謠言,事實上,其他的健康謠言,也不勝枚舉。
譬如廣為人知的“可樂殺精”,精子生存的環境首先是適宜的溫度,睪丸產生精子的溫度一般比體溫低1~2℃,因此睪丸位于人體的腹腔外,我們飲用的可樂會被人體的消化系統消化吸收掉,無法直接接觸精子。而且目前也沒有任何科學研究證明可樂會殺精。倒是2001年~2006年間,丹麥醫生詹森(Tina Kold Jensen)對2554名年輕男子的精子質量和咖啡因攝入狀況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每日可樂在兩瓶(500ml裝)以下者,其精子的數量、活力與形態都不會受到影響。
健康謠言還有很多,“酸性體質易患癌”,“經期洗頭易患癌”,“指甲上的月牙越多越健康”,“多喝骨頭湯補鈣”……你中了幾槍?
由于大家最關心健康,于是“健康偽科學”也滿天飛,已有的例子舉不盡,新的謠言也必定會繼續層出不窮。所以學會如何鑒別才是關鍵,以下幾個原則,大家可以參考——
明顯違反常識的不要輕信:譬如土豆燒牛肉不能吃,小蔥拌豆腐不能吃,茶葉蛋不能吃,想想看,如果它們真的有毒,不知道多少家庭被毒死了。
“包治百病,或吃了保證不生病”的藥方不要輕信:還記得前些年號稱綠豆包治百病的某神醫么,結果是自己患了腦梗住院。
宣揚與現代醫學違背的知識不可輕信:譬如號稱能治癌癥的一些秘方,這個全世界醫學界尚未解決的醫學難題,如果真有秘方,那秘方創始人早就名垂青史了。
歪解科學觀點的不可輕信:譬如微信公共號“自然醫學與養生”宣揚的“晚飯不吃,餓治百病”,搬出了明代太醫劉純的“過飽傷人,餓治百病”的觀點,但為了吸人眼球,“晚飯少吃”硬是被歪解成了“晚飯不吃”。
羅紅老師說得好,很多文章不過是“標題黨”吸引眼球,引起人的好奇心理而已,有空時看看可以,科不科學,還得自己去判斷,如果沒有明確的科學依據,不是權威的發布平臺,不可盲目相信,更不要因此影響了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