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文:生長老死人之常,企圖永生是妄想,而爭取長壽則大有希望,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講養生,慎保健。
帝王有享之不盡的榮華富貴,妄想長生不死,于是遍尋仙草,廣集靈丹。貢獻金丹的方士便蜂擁而來,他們說什么黃金入火,百煉不消,而丹砂燒得越久,變化越妙,吃了這兩樣寶貝,就可以“發白而生黑,齒落出舊所,老翁復丁壯,老嫗成姹女”,使人返老還童,永生不死。這種說法原本荒謬絕倫,但不少帝王仍對金丹垂涎三尺,爭相服食。結果不但沒有獲得“永生”,反而加速了死亡的到來。秦始皇、漢武帝,都因“享此口福”而促使一命歸天;唐太宗、憲宗、穆宗,五一不是吞食金丹而加速沉入九泉。我國明代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說得好:本意想長生,結果反喪生,實在是太愚蠢了。
人有生長老死,就像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和生長收藏一樣,是新陳代謝的必然規律。正如古代學者所說:“生之有長,長之有老,老之有死,若四時之代謝也。”人哪能不老呢?豈能不死呢?就連曹操也懂得這個道理。他認為,有始必有終,有盛必有衰,有興必有亡,有生必有死。即使是“千年神龜”、“萬載螣蛇”,也最終要死亡,化為灰燼。他的《龜雖壽》中就有這樣的詩句:“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古代一些大臣,也不相信人能“永生”。相傳戰國時期的方士爭相向楚王貢獻“仙丹”,聲稱吃后長生不死。一個大臣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便搶過“仙丹”吞下肚去,楚王大怒,要殺了他。這位大臣大聲說道:“我吃了這‘不死藥’還是要死,可見這藥不靈,說明方士是騙人的。”楚王聽后,恍然大悟,再也不相信什么長生不死藥了。
生長老死人之常,企圖永生是妄想,而爭取長壽則大有希望,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講養生,慎保健。著名長壽學家鄭集教授的養生歌《生死辯》寫得好:
有生即有死,生死自然律。彭祖八百秋,蜉蝣僅朝夕。
壽夭雖各殊,其死則為一。造物巧安排,人無能為力。
勿求長生草,世無不死藥。只應慎保健,攝生戒偏激。
欲寡神自舒,心寬體常適。勞逸應適度,尤其慎飲食。
小病早求醫,大病少焦急。來之既安之,自強應勿息。
人從大自然中來,最終又回到大自然中去,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兒了。在這匆匆來去的人生旅途中,讓我們充實而瀟灑地走一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