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文:《山海經》所載動物類補益藥,反映出古人“取象比類”的一種藥用和養生觀念,即生物的特殊性能如移用于人,可以產生同樣的效能。
《山海經》極富演說長生不死的“化生”(亦曰“靈化”)思想。不僅有黃帝飛升的神話,還有許多“化生”的奇異傳說。《山海經?海外西經》講:形天氏(帝臣)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炎帝神農出生地),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干,盾;戚,斧。言形天氏不死,“化生”為無首人,仍操兵器為舞)。《中次七經》又講: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為媱草。不少學者根據《山海經》中“形天之尸”、“夏耕之尸”、“貳負之尸”等等關于“尸”的記述,認為當時的名巫,“皆操不死之藥以拒之”,已經掌握了保持尸體不腐(制作木乃伊類)的技術,可惜這套古老的方法已經失傳了。
從《山海經》的記載可知,上古時對補益、養生的藥物十分重視,這些藥物不少還為《神農本草經》等后世本草書所收藏。如治耳聾的“龜”,美容的“媱草”,菜之美者“蘋草”,食之不勞的嘉果“美棗”,以及丹沙、鹿茸、鱉甲、蜂子、枸杞、柏實、門冬、靈芝等等。所載動物類補益藥,還反映出古人“取象比類”的一種藥用和養生觀念,即生物的特殊性能如移用于人,可以產生同樣的效能。《山海經》惟妙惟肖地記述了一種“其狀如禺”、“青獸人面“,不僅能立行,而且還“知人名”,“人笑亦笑”的動物,這便是狌狌。狌狌即猩猩,《南山經》招搖之山云“食之善走”(因為猩猩是極善奔走之物)。元代李杲《食物本草》(明·李時珍參訂):“猩猩肉,溫,無毒,食之不昧不饑,令人善走。”《呂氏春秋·本味篇》:“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為食中八珍之一。唐代詩人李賀與宋代蘇軾的作品中,均有猩唇之句,蘇軾還以之比喻佳作。研究《山海經》的一些學者認為,“食之善走”類說,是一種具有現代仿生學的“模糊”思想。筆者認為,我國的食物療法和“以臟養臟”的藥用方法,亦與此種認識有關。
形似猩猩卻體大許多的“贛巨人”,是自古以來牽動人心的一個謎。《山海經?海內經》載:“南方有贛巨人,人面長臂,黑身有毛,反踵,見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類似記載,還見于許多地方文獻和方志。1976—1977年,中國科學院收到不少關于“野人”的報告,隨即組織專業考察隊到神農架地區考察,了解到數百人遇見“野人”的生動故事。從1980年起,在湖北、四川、陜西、西藏等地,考察隊發現奇異動物若干足跡、毛發、糞便。1982年在成都舉行了中國“野人”考察研究會會議。直至今天,傳聞不斷,考察不斷,“野人”——《山海經》中的“贛巨人”,到底是什么,因無鑿證,尚無定論,依然是個謎。
最為遺憾的是,1947年,在川鄂交界的羊角鎮,有八個“野人”被圍,當時湖北省房山縣調來二千多士兵圍捕十多天,結果跑掉七個,一個七尺高的被活捉。其狀長發,渾身紅毛,耳眼像人,鼻梁低,嘴巴突。可惜尸骨沒有被保存下來。當地人說“野人“是長壽的好補藥,便爭相將其瓜分,如視唐僧肉般地吃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