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抽文:歲月流轉,如今身處商業社會,我們遠離土地,不知道吃的東西來自哪里,不知道食物經過了怎樣的加工。孩子不知道綠綠的稻秧是什么模樣,不知道面食的原料來自金黃的麥田。
農耕田園里,暢享綠色生活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上,數千年皆為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源遠流長的農耕文明,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根脈。早在先秦時期,民間流傳的《擊壤歌》即有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說的是民間百姓擊打土壤,歌頌太平盛世的情景。男耕女織的田園生活,苦累而又簡單美好。以漁樵耕讀為代表的農耕文明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生產生活的實踐總結,其間蘊含的“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理念早已廣播人心。
歲月流轉,如今身處商業社會,我們遠離土地,不知道吃的東西來自哪里,不知道食物經過了怎樣的加工。孩子不知道綠綠的稻秧是什么模樣,不知道面食的原料來自金黃的麥田。遠離了土地,在鋼筋水泥的城市里,我們對四季變化的感知也變得遲鈍,面對紛繁的工作,我們也不再分日出日落,黑白顛倒是家常便飯。
更觸動人們敏感神經的,是各類食品安全問題頻頻出現。各種激素、催熟劑、農藥等都讓人避之唯恐不及,我們也愈發懷念以前那菜綠瓜紅的年代。站在超市中,人們常常不由自主感嘆:現在的西紅柿不如以前好吃了,用激素催大的雞不如以前放養的土雞有營養了。于是,人們更多的時候會停留于“綠色食品”專柜,寧愿多花點錢也要買一份“健康”、“營養”。
其實我們尋找的,不只是健康美味的食材,更是根植在中國人內心深處的田園情結,流淌在中國人血液里的農耕文化精神。
人們渴望生態健康的食品,渴望親近自然,渴望回歸田園,體驗中華民族古老的農耕文化。于是,一個叫“善耕田”的品牌產生了,其品牌旗下的“綠領生活匯”俱樂部,致力于打造健康、生態、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創造綠色生活圈;其主營的產品,是生態有機蔬菜、優質原產地水果、禽蛋及肉類產品,生態速食禮盒;其經營的生態農場“綠領公社”,不僅是種植有機蔬菜的美麗田園,更是傳承古老農耕文明的教育體驗基地。
傳統農耕使用人力、畜力,講究精耕細作,需要大量勞動力,生產效率低下,產量不高,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較大。但古時農民使用的是農家肥,不使用農藥化肥,遵循自然規律種植,幾乎都是有機方式生產,種出來的糧食非常安全。時代在演變,從原始的刀耕火種,到靠人畜力量精耕細作,再到現代化高效率的機器種植,生產技術不斷進步。在現代化的今天,來傳承農耕文化,不是照搬傳統,應該思考的是:如何提高生產效率和產量,又保持種植產品的高質量。
“綠領”生態農場給了我們答案。在這個農場,隨處可見現代農業技術設備——塑料大棚,滴灌管道,殺蟲燈……同時,他們又從來不用另一類現代的產品,比如農藥,化肥,殺蟲劑,催熟劑,激素……也許你在這里看不到傳統的耕牛拖犁,看不到引水溝渠,看不到青箬笠綠蓑衣,但你看得到提高了生產效率的現代農業,卻同時保持了傳統農耕一樣的生態食物品質。善耕田旗下的十大農場,從平原到山地,從成都到九寨溝,保障客戶全年四季多元化新鮮時蔬需求,新鮮蔬菜從種植——加工——配送,都直接由善耕田一手操辦。
田間勞作,親身體驗農耕文化
在周末或節假日,前往善耕田的有機農場“綠領公社”進行游園體驗活動的客人日益增多,除享受大自然的風光和有機美食外,善耕田還提供趣味課堂、農耕體驗、果蔬創意DIY及尋寶、釣魚、燒烤等趣味橫生的活動,讓熱愛生態自然的客人在綠領公社享受愉悅的田園生活。
金秋九月的一個周末,十多個家庭組團前去位于成都郫縣安德鎮的“綠領”農場,參加農耕文化親子互動活動。10點,伙伴們陸續到齊,農場資深講師先為給大家講解從石器時代到現代農業的發展歷程,以及現代農業面臨的種種困境。
“這是鋤頭”,“這是水車”,“這是鐮刀”,“這是我們四川以前特有的雞公車”,“這是犁地的犁頭”,“這是收割機”……孩子們爭先恐后地把自己認識的農具和糧食大聲的告訴講師。從城市來到鄉村田園,放下電子數碼產品來了解和體驗農業文化,大人孩子都顯得興奮無比。
了解了農業發展歷程和簡單的農業知識后,接下來便是種植環節了。“小朋友們,把你們手上的小鏟子橫放在土地上,這就是每顆菜苗的距離。”農場工作人員在田地一旁教著小朋友,“這個距離才能保證每顆菜都能充分均勻的吸收到陽光水分。”“好了,現在挖一個小坑。坑不要挖太大,我們是在種小菜苗,不是種樹哦。”在講師幽默的講解中,孩子們認真種著蔬菜。
蔬菜種好,已是午飯時分,大家開始為自己的的午餐出一份力,動手包起抄手來。除此外,還有農場特色的生態湯鍋,菜品全部來自農場按照有機標準種植的生態蔬菜,剛剛從菜地采摘來,新鮮的生菜,萵筍,白菜,香菜,菌子……配上剁椒香碟,在被菜地環繞的小院中,慢慢品嘗,實在別有一番風味。
在農場的另一邊,是幾塊成熟了的金黃稻田,其間更有不少螞蚱。稻谷豐收的季節,農場正好讓大家體驗一次水稻收割的全過程,更讓孩子明白,每天吃的米飯,便是從稻田而來。午飯過后,大家拿上割稻子的鐮刀,來到田里收割水稻。剛開始還擔心小朋友們不愿意去勞動,卻沒想到吃飽喝足的小孩們,都積極的拿上工具走進田間,認真的割起來。“媽媽,爸爸,我逮到了一只螞蚱……”,不時有孩子的歡笑聲從稻田里傳出來。
收割完成,在田里進行的扎稻草人比賽,更受孩子歡迎,大家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在田里立起一個個稻草人,守望著這塊收割后的田野。接下來的尋寶活動,因充滿懸念而讓小朋友們異常興奮,待農場工作人員藏好寶后,孩子們迫不及待地走向田地間,警覺地搜尋起來,這些寶貝也許藏在收割后的稻草中,也許在某一壟蔬菜間,也許掛在某個瓜架上……
作為每次活動的最后一個環節,生態蔬菜采摘最受媽媽們歡迎,這意味著接下來的幾頓飯,她有了最鮮甜的食材。農場開放了五個大棚8個品種供大家采摘,父母們邊采摘邊教孩子認識菜蔬,最后滿載而歸。
在田地間學習種植,收割,品嘗,采摘,以一種玩樂的方式,把中華民族古老的農耕文化傳播給人們,讓孩子和大人在自然中體驗農耕,更加懂得食物的來自不易,這樣的家庭親子互動活動,誰能不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