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健康意識和環保意識的增強,生態、綠色、有機等名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在菜場或小區里,也出現了很多綠色食品專柜,當你仔細觀察這些產品,多半會發現一個“有機食品”的標簽。
“有機食品”并不是像字面含義那樣屬于化學的有機無機范疇,而是源于英文的“organic food”,是指來自于有機農業生產體系,完全不用化肥、農藥、生長調節劑、添加劑等化學合成物,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產物的生產體系。按照這種方式生產和加工的,符合國際或國家有機食品要求和標準,并通過國家認證機構認證的一切農副產品及其加工品,都屬于有機食品。所以,我們看到的有機食品不僅包括糧食、蔬菜、水果、禽畜產品等,還包括相關的調料、糖果等等。
為什么要選擇有機食品?
據國家權威部門統計,有38%的農產品有害物殘留量超過了國家規定的標準,部分地區蔬菜農藥超標比例達80%。
如果你是一個孕婦,或準備懷孕,你無疑要進食比別人更多更大量的蔬菜和水果補充所需的維生素、葉酸等營養素,這些肯定是你的寶寶所必需的。根據調查和生活經驗,懷孕的女性會對蔬菜和水果更感興趣,但現在看起來準媽媽吃得越多,攝入的農藥也越多。農藥殘留對兒童的影響也是潛移默化的,它們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孩子們的身體,智力和情緒。每個孩子在出生時都會注射很多疫苗,以預防疾病的產生。病菌的危害在多數情況下是可以通過醫療手段改變的,而農藥殘留的危害卻遠勝于病菌的危害。
那吃“有機蔬菜”有什么好處呢?
(1)更安心:不用擔心農藥殘留的問題,能長期安心食用。
(2)更健康:很多報告都指出,有機蔬菜富含高級營養,其中,2007年,英國的《周日泰晤士報》稱,為期四年的歐盟資助有機研究項目(QLIF)發現有機蔬菜和水果中抗氧化劑的含量比常規產品高出40%,而且,含更高維生素C和有益礦物質(如鐵和鋅)。
(3)更有菜味:有機蔬菜,不用化肥催促,蔬菜原味較濃,風味佳。
(4)更省時間:有機蔬菜不含化學物質,不需長時間浸洗、不需用果蔬清洗劑或農藥消毒柜來處理;只需用清水沖洗或稍為浸洗表面塵埃等污物就行。
(5)保護地球:有機耕作用合符自然的農法來施肥、防蟲、除草等,不損害生態環境,更不會慢性污染土壤和水源,為“零”污染的未來出一分力。
感受季節,耕讀大地
在離成都市區約25km的新津縣興義鎮,就有一個有機農場——翔生大地。興義鎮面積40平方公里,在成都翔生實業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姚智懷看來,興義鎮有著優越的自然生態條件和交通區位優勢,正是發展有機農業的風水寶地。“這個小鎮四面環水,以前與外界不通,完全是一座無工業污染、風景優美、寧靜淳樸的農業小鎮。當我們了解到離成都這么近的地方,還有這樣一片原生態的土地時,都很驚訝。”
從2009年開始,5年來,“iGarden田園城市”創辦人兼CEO姚智懷及其團隊致力于將興義鎮打造成全國第一個數碼化生態小鎮,首先便是從發展有機農業做起。
興義農場規劃1.5萬畝有機種植體系,涵蓋有機植物工場,有機西方香草園,有機中草藥園等。預計種植品種包括有機芽苗菜、有機中草藥,有機西方香草、有機特殊品種蔬菜等多個類別300多種不同地域和國家的特色蔬菜作物。走進興義鎮,你會被小鎮特有的寧靜風景所吸引。新鮮的空氣,郁郁蔥蔥的樹木,生命力旺盛的農田。這些,都是在城市里所無法見到的景致。
為了做好有機種植,翔生大地以150畝的示范試驗農場,用3年時間進行有機轉型,從慣行農業轉進有機農業,這3年間不使用農藥、化肥,大量試種各種作物,讓大地回復生機,同時篩選出適地適性可栽培作物,作為下一階段的有機農場生產模型。
在取得有機農場認證后,再以此為原型擴大規模為1700畝,打造細胞農場及主題農場,再加以15000畝有機產業成為小鎮經濟產業。有機蔬菜是怎樣種出來的呢?翔生大地生態農場遵循永續理念,即低碳、生態、有機的種植方式。
農場采用物種相克的方式,維護物種多樣性,摒棄化肥催長、農藥殺蟲的不健康的傳統農業模式,采用人工除草、人工殺蟲、施放綠肥等環保的、可持續的發展方式,從土地中獲取更少,回報更多,在不斷的改良土地的同時,也確保食物的綠色、健康、安全。這里也沒有反季節蔬菜,秉持生物原則,不違背自然規律,不抑制或催促作物生長。
“我們還將整合各方專家學者,共同建立一個專業有機實驗室,對有機農產品進行檢驗,并制定相應的生產技術規程,同時對土壤、水質等進行檢測。通過試驗數據更深入的了解各種生物的生長環境和影響因素,以利對技術的改進。”姚智懷介紹說。
翔生大地還建立自己的有機標準體系Sunshine Earth Organic Standard,堅持以“無農藥、五化肥,無轉基因”為基本準則,是全球與中國第一家受到IFOAM國際有機組織所認可的企業有關認證標準,將為中國本土的中小型有機農業生產單位、中小型農戶、家庭農場、銷售商、零售商、餐飲機構以及其他與有機農業相關的營運組織機構提供一個以市場導向為核心的消費保障與信用平臺。
“我把它叫做有機標準4.0。”姚智懷透露說,“其實現在實行的有機認證方式是有些不方便的,比如在中國,每一茬蔬菜都要拿去檢測,檢測完后才能貼上有機的標簽,這個檢測的成本很高,而且可能要花上一個月的時間,那等檢測好我的菜早已經蔫了,還怎么賣?所以我覺得應該以市場為核心,建立一個適合實際情況、消費者認可的有機標準,除了滿足一般的有機種植方式,還要提高農場的透明度,開放農場,消費者可以隨時參觀、監督,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提出改進意見。”
“另外我們每個人也要有大我的生態觀念,我們都想要去消費最好的食品,但這些食品也是來源于這個大環境,這個環境我不去維護它的話,以后我要去消費同等級別的東西,付出的代價就會越來越大。”
從2011年,成都市政府于每年11月舉辦“中國(成都)國際有機農業峰會”,目的是促進國際間有機產業交流合作,第一屆和第二屆峰會均在興義鎮舉辦,令人對成都的“有機興義”印象深刻。成都市有機農產品貿易協會(OTUC)與政府共同籌組的“中國第19屆IFOAM 2017 OWC(世界有機農業大會)申辦工作小組,已于今年5月向Global IFOAM 遞交申請,爭取承辦2007年第19屆世界有機農業大會,如果申辦成功,舉辦地也將落戶生態小鎮——興義,此次大會將是中國與國際趨勢接軌的絕佳平臺及重要里程碑。
iGarden.興義團隊本著以人為本,提倡和諧自然的人文理念,以推廣有機農業為出發點,一直在致力于將興義鎮打造成一座數碼化有機生態小鎮——iGarden.興義。通過線下整合落地有機產業,線上開發電子平臺,串聯衣、食、住、行、育、樂六大板塊,打通有機產業鏈,本著有機、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宜業、宜居、宜商的田園水鄉基礎上,將iGarden.興義打造成全球有機生態小鎮的模范,并進行復制推廣。有機小鎮群進而匯聚成田園城市,兼備城市和鄉村的優點。以有機為題,農業為本,植基其上。古老的理論,現代的實踐,開始變得可行,令人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