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出境:鐘森 四川中醫藥院長,四川省治未病中心主任,中西醫結合臨床博士生導師。
抽文:養生要從道德中求索,道德才是養生保健的根本。何為“道”?“道”就是天地之道,就是自然規律;“德”就是依“道”而作出的行動,就是按自然規律、陰陽法則進行的養生活動。
中醫“治未病”是中醫學防治疾病的重要思想?!爸挝床 钡乃枷腚r形發源于中國先秦諸子百家,形成于《黃帝內經》、《金匱要略》,發展于唐宋元明,發揚光大于今世。該理論是中醫基礎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區別于其他醫學的特色內容之一。兩千多年來經過歷代醫家不斷地充實和完善,“治未病”的內容浩如煙海極其豐富,總結起來主要是 “三防”。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其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未病先防(養生防病,未雨綢繆),針對健康人狀態:重在養生。預防疾病的發生。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曰:“虛賊邪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二是欲病防發(早診早治,防微杜漸)。針對亞健康狀態:重在保健。欲病指欲作未發。包括病情潛隱,尚未顯露,幾乎無自覺癥狀,或病情輕微,僅有先兆表現。如《素問·八正神明論》:“莫知其情,莫見其形?!薄端貑枴ご虩嵴摗罚骸案螣岵≌撸箢a先赤……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比羌炔》雷儯蠓缽停?亡羊補牢),針對不健康狀態:重在康復?!秱摗吩唬骸皞酗L,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督饏T要略》:“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還有清代名醫葉天士所強調的“先安未受邪之地”等等。
這三個方面層層遞進,緊密相扣,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同時強調了養生保健為先。旨在做到未雨綢繆,“防”字當先。提醒人們防患于未然,“寧消未起之禍,治未病之疾,不追于既逝之后”。所以,養生不僅是“治未病”的一部分,而且是最為重要最閃光的組成部分。做好養生保健工作就是做到了“未病先防”。
關于養生保健的論述參差不齊,百花齊放。養生的精華是什么?經過思考總結,我們認為養生要從道德中求索,道德才是養生保健的根本。何為“道”?“道”就是天地之道,就是自然規律,涵蓋了養生的世界觀問題;“德”就是依“道”而作出的行動,就是按自然規律、陰陽法則進行的養生活動,屬于養生方法論的范疇。簡而言之,“道”即是心之思,“德”即是身之行。養生之道,即開悟之道,積德之行。所以要真正做到養生就必須合乎“道德”。心有光明正念,身才有高潔言行。不失于“道德”,才能健康長壽。
可作文中抽文:
“天地之道,寒來暑往,得其時而行其事,花開花落,陰陽變換,不以某人的意志而轉移,所謂“大德不德,是以為德”是也。所以,人要想內心清靜,就要順應自然,看淡名利,減少過分的欲求,寵辱不驚,泰然處世?!?/p>
養生要得“道”
養生之道即道法陰陽。《易傳》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又曰:“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被號稱群經之首的《易經》,闡釋了宇宙發展變化的法則,歷代養生大家多開悟于此。故此“道”即是陰陽之道,《易經》之理,得此則得養生之要領。正如《黃帝內經》所言:“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所以養生不離陰陽之理。在《黃帝內經·素問》第一篇《上古天真論》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合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上古時代的人知道自然的規律,養生的道理,能效法天地陰陽變化,作出各種相應的養生方法,身心健康,得百歲之壽。接著又說背道而馳的人,“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辈欢暗馈钡娜?,在養生的道路上如盲人夜行,造成了五勞:勞心、勞力、勞精、勞氣、勞神,形神不保,何談長壽,所以養生首先要明白天地陰陽之理。
養生之道重在養心,養心之道貴在靜心、正念。儒釋道醫都把入靜當作養生修煉的重要方法,昔廣成子授黃帝長生之術說:“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長生”。老子在《道德經》提出了“致虛靜,守靜篤”,“歸根曰靜,靜曰復命”。曾子《大學》提出:“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狈鸺抑鲝垙撵o坐禪定起修,得七禪八定。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提到“非寧靜不能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藥王孫思邈說:“樂者長生,靜則延年?!笨梢姎v代大家都在靜字上下功夫。
要想心靜,就要思想通達圓融無礙。老子《道德經》博大精深五千言,無窮智慧蘊其中,給予了我們極大的啟示。他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們人要效法天地自然,做到無為而無不為。天地之道,寒來暑往,得其時而行其事,花開花落,陰陽變換,不以某人的意志而轉移,所謂“大德不德,是以為德”是也。人類社會則不然,人心各種欲望過于強烈,永不滿足,苦心經營,勞勞碌碌,喪失了自心。太有作為,便是無所作為,一事無成。所以,人要想內心清靜,就要看淡名利,減少過分的欲求,寵辱不驚,泰然處世?!吧仙迫羲?。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崩献咏虒Т蠹乙獙W習水的品格,以水為師。人往高處走,水向低處流。水潤下,他滋養萬物而無所求,他永遠是謙卑而低下,他從不和任何人爭強好勝。所以,他能從雨露之水匯成大江大河,乃至浩瀚無邊的大海,有容乃大也。有了上善若水的心態,寬廣無私的胸懷,就能達到陳眉公輯錄《幽窗小記》明人洪應明的對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钡蒙裾卟?,失神者亡。心靜則神安,神安則精氣不失,精氣神日足,人則神清氣爽。所以養生之道,要做到心正、心靜。
抽文:“不敢為天下先”為養心之寶。這句話的精髓是不爭,是柔順,是處下。體現了老子“無為”的思想。這并不是讓你事事避讓,是“知雄守雌”,達到外柔而內剛的境界。
養生要全“德”
何為德?“德”是屬于方式方法的問題。他的本意為順應自然及人類社會規律,發展自然及社會,乃至自己的事業。道是在昭示著一切,德卻是承載了道的一切。大道無言無形,無法看見,他能通過我們的思維意識去認識和感知它。德是道的載體,是道的體現,是我們能看到的心行,是我們感知道后的行動。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德。沒有德,我們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這就是德與道的關系。
“德”就是要求我們實實在在去實踐。各種養生的規誡都需要發自內心的遵守,德全方能不危。儒家很強調德的重要,為人處世提出了五常“仁、義、禮、智、信”??鬃诱f:“有大德者——必得其壽?!比寮覀惱硪种苽€人種種貪婪的欲望,改變不良的習慣。做到君子坦蕩蕩。有德者,就有高尚的人生境界,遠大的人生志向,性格開朗,氣勢宏偉。做人做事,符合社會公德,有助家庭和諧,助人為樂。品德高尚的人,自然周圍人際關系和諧,心情自然愉悅,長壽自然而然。
老子在《道德經》說:“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睆酿B生的角度來看,老子這三寶是為立德養身的箴言。慈為三寶之首,為修身之寶。慈是珍重生命,愛護生命,不要被身外名利財色而損傷了自己的性命。慈的核心思想是“寬容”,他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上德若谷”,寬容他人也是寬容自己,有了寬容慈愛之心,性情柔和,長壽之兆?!皟€”者減也,儉為養性之寶。人生在世就要少講究個人享受,衣暖食飽即可。他警告人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聘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享受身體感官所帶來的快樂終究是一場空,轉向內心求索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不敢為天下先”為養心之寶。這句話的精髓是不爭,是柔順,是處下,體現了老子“無為”的思想。“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彼侨崛醯?,但能以弱勝強。為人處事要虛懷若谷,謙讓居下為貴。若事事爭強逞能,為人驕傲自滿,得意忘形,浮躁自夸,自然身心不寧,引發精神問題。不敢為天下先,不是讓你事事避讓,是“知雄守雌”,達到外柔而內剛?!端貑枴?上古天真論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彼裕B生要全德,去實現德,德滿而壽全。
抽文:我們現代的生活方式損傷陽氣太過,如冷飲冷食、空調冷氣、房事太過、熬夜勞神、穿衣不暖等等導致了陽氣衰弱而陰寒之氣過盛,從而陰陽長期失去平衡,形成了亞健康狀態。扶陽益陰為治療大法,臨床廣泛采用灸法和經典方藥,從而能有效改善多種亞健康狀態。
養生要平衡陰陽,尤要養足陽氣
中醫學強調人體的陰陽要平衡和諧,但尤其重視陽氣的主動性。如《黃帝內經》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比绻梭w的陰和陽和諧平衡被嚴重破壞就發生了疾病乃至死亡。“陰”固然重要,但“陽”主導和維系著陰陽的平衡,尤為重要。中國文化和中醫學歷來都有重陽的思想。《周易》提出了以乾為陽為主體、坤為陰為從屬的宇宙自然觀?!按笤涨?,萬物資始,乃統天?!边@段話說乾陽是萬物的開始,統領整個自然界,萬物的生發和滅亡都要依賴陽的力量。談到坤卦時,他說“至哉坤元,萬物滋生,乃順承天。”說明萬物出生后,他的滋養壯大有賴陰坤的力量。乾坤二卦,一個統天,一個順承天,重陽思想不言而喻。
從一年四季觀察到的自然現象,也可以說明天地所有事物的變化均是陽氣的變動。如春夏二季,太陽照射時間越來越長,氣溫升高,就有萬物發陳,動物植物生機盎然,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秋冬二季,陽氣日減,萬物凋零,天地一派蕭條景象。就如儒家《春秋繁露》所言:“物隨陽而出入,數隨陽而終始”,其崇尚陽氣的思想顯而易見。中醫學是中國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古今醫學典籍中,無不體現了重陽扶陽的治療和保健思想?!饵S帝內經·生氣通天論》:“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卑讶说年枤獗扔鳛榇笞匀恢械奶?,是影響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因素。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奠定了醫圣的地位,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淫之氣皆可致病,該書命名為傷寒就是著重論述寒邪所致之病。他在傷寒例中言到:“其傷于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重于溫也。”可以說有陽氣則生,無陽氣則死,必須時時刻刻注意保護陽氣。《傷寒論》所載113方,其中34方用了附子,43方用了桂枝,24方用了干姜,溫扶陽氣的方藥占了一大半,可見仲景對陽氣重視程度。
后世學派繼承了仲景的思想,明代以張景岳為代表的溫補學派,還有清末以來以鄭欽安為代表的火神派,都是從扶陽重陽的角度治愈多種百治不效的疑難雜病,從而享譽醫壇。而我們現代的生活方式損傷陽氣太過,如冷飲冷食、空調冷氣、房事太過、熬夜勞神、穿衣不暖等等導致了陽氣衰弱而陰寒之氣過盛,從而陰陽長期失去平衡,形成了亞健康狀態。扶陽益陰為治療大法,臨床廣泛采用灸法和經典方藥,從而能有效改善多種亞健康狀態。
目前“治未病”已經成為國家戰略規劃,漸漸普及到基層醫療機構。各地“治未病”中心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我們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治未病中心”也在擴建中,屆時將成為全國最大的“治未病中心”。而養生保健的普及,需要艱苦努力。養生保健在大眾中的呼聲很高,各種養生方法層出不窮,人們隨波逐流。由于盲目跟風,在偽專家的迷惑下鬧出了吃生泥鰍生茄子養生方法的笑話。在此,希望此文正人視聽,啟發養生的智慧,建立正確的養生觀,從而真正從養生保健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