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者,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玉,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象征著瑰麗、高尚、堅貞、圣潔。幾千年來,人們敬玉、愛玉、賞玉、戴玉、玩玉、藏玉,中國人對玉懷著一種特殊的情感,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玉的美。然而物以稀為貴,玉之所以珍貴,就在于美玉難得。九月,一個細雨氤氳的午后,中國資深白玉收藏專家伍國輝先生,帶著自己珍藏多年的和田玉,在明倫書院位于蓉城幸福梅林的清雅小院中,與一眾玉友相聚,分享和田玉的收藏知識,共同品鑒和把玩美玉。古醫(yī)書稱“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無毒”,并稱玉是人體蓄養(yǎng)元氣最充沛的物質(zhì),可見佩戴或把玩美玉,不僅是一件雅事,于養(yǎng)生亦有好處。
愛玉之邦,以玉寓德
玉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玉為中心載體的玉文化,其歷史有多悠久,對中國文化影響有多深?來看看我們耳熟能詳?shù)哪切┡c玉相關(guān)的詞句就知道了。“玉不琢不成器”、“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金玉滿堂”、“金枝玉葉”、“金玉良言”、“拋磚引玉”、“亭亭玉立”、“美人如玉”、“書中自有顏如玉”……翻開那厚厚的《辭海》,沾“玉”的詞匯竟有150余條,多是贊美和吉祥之詞,婦孺皆知、通俗易懂。玉文化包含著“寧為玉碎”的愛國民族氣節(jié);“化為玉帛”的團結(jié)友愛風尚;“潤澤以溫”的無私奉獻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潔氣魄,“銳廉不撓”的開拓進取精神。
中國玉作為中華民族的先民從各種石頭中篩選出來的“石之美者”,具有溫潤瑩澤、縝密堅韌的美感和實用功能。在這個漫長的篩選過程中,“昆山之玉”也就是“和田玉”成為公認的“寶玉”、“真玉”。
中國是愛玉之國、崇玉之邦,玉石來源約有一百余處,中國歷史上在用玉制度方面早已體現(xiàn)出真玉、非真玉的界定。帝王是中國古代最高階級,和田玉在成為真玉的同時,也就成為帝王用玉。此后,經(jīng)過無數(shù)的歲月,和田玉方才走入民間。
“對玉的愛好,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特色之一。三千多年以來,玉的質(zhì)地、形狀和顏色一直啟發(fā)著雕刻家、畫家和詩人們的靈感。”歷代諸子百家以儒家學(xué)說詮釋和田玉并賦予“德”的內(nèi)涵。東漢時期,時人許慎受先哲孔子“君子比德于玉”說法的影響,在《說文解字》中提出“玉有五德”:“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
“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個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詩文中,常用玉來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如:以玉喻人的詞有玉容、玉面、玉女、亭亭玉立等;以玉喻物的詞有玉膳、玉食、玉泉等;以玉組成的成語有金玉良緣、金科玉律、珠圓玉潤等,有關(guān)玉的民間傳說和故事如《和氏之壁》、《弄玉吹簫》、《女媧補天》等,更有多少人以“玉”為名,如中國歷史上最美的女人楊玉環(huán),以及超級美男宋玉,名著《紅樓夢》中的賈寶玉、林黛玉。整部《紅樓夢》更與玉關(guān)系密切,曹雪芹舉家食粥,十年辛苦,淚盡而逝,方成《紅樓夢》。此書原名《石頭記》,即從一小小的石頭“通靈寶玉”的出土寫起,到此石頭的失蹤而結(jié)束,玉文化貫穿始終。
古人云:“玉入其國則為國之重器,玉入其家則為傳世之寶。”漫漫歷史長河中,愛玉之人數(shù)不勝數(shù),其中最有名的是乾隆皇帝。據(jù)說乾隆一朝的制玉數(shù)量,超過了整個宋元。清宮遺存的數(shù)萬玉器,大多是他的收藏,他經(jīng)常一個人蹲在玉庫里擺弄玉玩,挑出一些古玉,命人刮垢清理后,親自評出甲乙丙級。乾隆帝在把玩玉器的同時還對其賦予了情感與理念,把自己玩玉說成是有“善治量才”的理國之德,他說:“不使良材屈伏沉淪,將其剪拂出幽,以揚王庭而佐治理。”將玩玉提升到治國的高度,恐怕也只有他了。
金生麗水,玉出昆岡
玉石溫潤的光澤,含蓄的品格,與古老的中華文明一樣,有著某種天然共通的氣質(zhì),無怪乎中國人對各種玉器飾物情有獨衷。然而,玉石質(zhì)堅易碎,以此作為材料來進行雕刻創(chuàng)作,可謂難矣。古語說“玉不琢不成器”,任何一塊好的玉石,經(jīng)過人工雕琢,才賦予其新的價值和魅力。在玉石上展現(xiàn)一個豐富多彩的藝術(shù)世界,喚醒每一塊玉石中的生命語言,就是藝術(shù)家和工匠之間的分別了。
我國的玉雕工藝,源遠流長,為世所公認。早在原始社會階段,我們的祖先就用玉石制作成像鏃、矛、刀、斧、鏟等一類生產(chǎn)工具和各式各樣的玉雕裝飾品,如1973年發(fā)現(xiàn)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其中28件用玉料和瑩石制作璜、管、珠一類的裝飾品,距今已有七千年的歷史。商周時期,玉雕工藝已經(jīng)琢磨精細,紋飾優(yōu)美,并新出現(xiàn)有魚、龜、鳥、獸面、兔、蠶等形象的玉雕佩飾。常見的紋飾有夔龍紋、蟠螭紋、云雷紋、竊曲紋、方格紋等,特別是當時玉雕陽文線條的出現(xiàn),是技法處理上的一大飛躍。古人精湛的玉雕技法使玉文化得以充分的體現(xiàn)。
時至今日,玉雕技藝更是出神入化,精細之外,所雕物事栩栩如生。在明倫書院的和田玉品鑒交流會上,伍國輝先生帶來的數(shù)件玉雕作品,驚艷絕倫,不僅玉石材料絕佳,“鶴望”和“彌勒佛”等幾件作品,更是出自玉雕大師吳德升和林金波之手。小小的玉石上,“彌勒佛”莊嚴又諧趣的微笑,“鶴望”中的美人,其巧妙的雕工,使得人物的眼神無論從哪個方向看,似乎都迎視著你,眉目含笑,高超技藝讓人嘆為觀止。
伍國輝先生早在92年就已進入新疆做貿(mào)易生意,十年來與新疆的朋友結(jié)下了深厚友誼,更讓他成為了新疆的榮譽市民。真正愛上玉石卻是偶然,2003年,有朋友愛玉,更言道一生最大的愿望之一就是到新疆和田玉的原產(chǎn)地去看看,和田玉是怎樣挖掘的。于是伍國輝先生通過關(guān)系,進入到和田地區(qū)去參觀和田玉的開采過程,接觸后便一發(fā)不可收拾地愛上了和田玉。之后常常背幾塊馕做干糧,深入采玉區(qū),跟采玉的農(nóng)民一起住,一起尋訪美玉。據(jù)與他同來的朋友介紹,伍先生愛玉如癡,無事時可以在家把玩幾天。
伍國輝先生介紹說,和田玉本身不是地域概念,并非特指新疆和田地區(qū)出產(chǎn)的玉,而是一類產(chǎn)品的名稱,透閃石成份達到95%以上,就可以叫和田玉,產(chǎn)地除了新疆和田,還有青海、俄羅斯、韓國的一些地區(qū)。“所以你去有的玉器店買和田玉,有一張鑒定證書,你覺得那肯定是和田玉了,是和田玉嗎?是,但不一定是新疆和田所產(chǎn)。”
新疆玉石是中國玉石群中的佼佼者,其中又以新疆和田玉最負盛名,被稱為古代四大名玉之首。《千字文》有“金生麗水,玉出昆岡”之說。昆岡玉就是指的和田玉,西漢文學(xué)家東方朔的《海內(nèi)十洲記》曾譽其為“白玉之精”。
玉石養(yǎng)生,蓄元養(yǎng)神
玉石不僅作為首飾、擺飾、裝飾之用,還用于養(yǎng)生健體。自古各朝各代帝王嬪妃養(yǎng)生不離玉,而宋徽宗嗜玉成癖,楊貴妃含玉鎮(zhèn)暑,玉為枕而腦聰,古代皇帝就喜歡用玉做枕頭,向中國古代長壽的皇帝都久用玉枕。
玉石直接用于養(yǎng)生保健的有:玉枕、玉墊、健身球、按摩器、手杖、玉梳,對人體具有養(yǎng)顏、鎮(zhèn)靜、安神之療效。和田玉的材質(zhì)能夠發(fā)氣、可以吞吐,若對準穴位時,能刺激經(jīng)絡(luò),疏通臟腑,它能隨性而發(fā),與人體的體溫迅速結(jié)合,位于人手腕背側(cè)有“養(yǎng)老穴”,常佩戴玉鐲,可得到長期的良性按摩,不僅能祛除老人視力模糊之疾,且可蓄元氣,養(yǎng)精神。
中國的玉石養(yǎng)生歷史悠久,《神龍本草》、《本草綱目》中記載:玉石可“除中熱,解煩懣,助聲喉,滋毛發(fā),養(yǎng)五臟,安魂魄,疏血脈,明耳目”等諸多功效,玉器除了用于佩戴、把玩、作按摩工具外,還有服食玉屑的。古人認為,玉是陰陽二氣的純精,是和諧的物化表示,相信對人體健康肯定有神奇的作用。現(xiàn)代研究表明,玉石有神奇的生化和物理特性,經(jīng)過打磨的玉石會將效能積聚,形成一個電磁場,佩戴在身上,能與人體發(fā)生諧振,從而促進人體機能的協(xié)調(diào)運轉(zhuǎn)。
其實除去這些特效不說,一塊溫潤潔白的美玉在手,細細把玩,本是寧心安神的雅事。身體在把玩玉器的同時,精神上也想著玉器的圣潔、仁義等美德,人從玉中吸收美德,玉也從人的手中得到滋潤,變得越加光澤油潤,“容光煥發(fā)”。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天高云淡,樂何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