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講究吃,在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后,當下的社會,吃的重要性被空前放大,我們似乎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更看重餐桌上的一日三餐:不僅要吃得安全,吃得美味,還開始追究食物與自身健康的關系,追究如何順應自己的身體狀態。這當然不是空穴來風,中國的飲食文化,有著自己的哲學體系,它脫胎于我們的傳統文化。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論語·鄉黨篇》里,關于飲食,列出了十條“不食”的原則,其中影響最深遠的是“不時不食”。這與其說在談飲食,不如說在談養生,其內涵跟道家順應自然的思想一致。“不時不食”,既是說食材的當令,也提醒人們要去了解每種食材自身的特性。影響力巨大的川菜,講究“百菜百味”,每種食材的味型和食性不同,有味使之出,無味使之入,其實這是每個菜系都遵循的飲食法則。
《黃帝內經》在確定人類主食的問題上,特別強調以“五谷為養”,突出了以谷物等主食為主、以肉、果、菜等副食為輔的飲食原則,在這個原則的基礎上,注意調和主食和副食之間的配餐結構和比例,也即使植物性食物和動物性食物的攝入比例維持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這樣既能避免營養不足,又能防止營養過剩。
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對味道有著孜孜不倦的中國人,明白中庸平衡思想的妙處,講究“五味調和”。“和”,是中國哲學的精髓,味道的調和,在滿足我們味蕾的同時,也調和著我們的身心。《黃帝內經》有云:“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增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可見五味的調和,不是單單為了口腹之欲,更是飲食養生的需要。
而說到直接養生,人們很容易想起現在越來越流行的一種食物,藥膳。“寓醫于食”,以藥入膳,既將藥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藥用,藥借食力,食助藥威,二者相輔相成,這是很高的智慧,經過代代相傳,這種理念早已融入到了我們日常的飲食之中。我們燉湯時,都會記得加點枸杞,女人氣血差時,通常會吃點紅棗,包括“冬吃蘿卜夏吃姜”等民諺,也佐證了這一點。
人,來自自然,本是自然的一部分。李白有詩云,“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詩人看山,山也看詩人,山在詩人眼中是自然,詩人在山眼中也是自然。隨著時代變化,在越來越遠離自然的今天,我們重新撿拾起傳統文化中的飲食原則和智慧,以飲食悟生活,從舌尖品自然,最后會發現,順應自然、調和五味等飲食思想,跟我們的生活,何嘗不是一樣。
品嘗美食,其實就在品味和觸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