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國,是數千年傳統的農業社會。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飲食的原料來自自然,而萬物的生長,隨著季節變化有著自己的規律。孔子說,“不時不食”,提倡吃正當時令的菜,這在古代,是自然不過的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想吃到外地新鮮東西,即便帝王之家,也是不易,更何況尋常百姓。不過隨著現代運輸條件和農業技術的大大改善,“不時不食”的理念,已經成為飲食的美學理想,詩意追求。但對于講究吃的中國人來說,時令下的菜蔬,仍是難得的美味,從“順應自然”的養生角度講,則更是如此。
萬物生長,野菜清香
蟄伏了一個冬天,立春過后,天氣變暖。如果再下點小雨,要不了多久,城里草地、河邊堤岸、鄉間田地、小路壟溝,約好了似的,各種野菜開始鉆出剛剛從長冬里蘇醒的土地,用你意想不到的速度發芽、展葉,迅速生長。春天了,是吃野菜的好時候。
野菜,在古時災荒之年,常常被貧苦百姓用來充饑,救了不少人性命。在物資豐富的現代,則成了人們追捧的別樣風味。“時繞麥田求野菜”,踏青挑菜,是古老的風俗。人在屋子里悶了一個冬季,這時趁著和風暖陽,到田野里走動走動,呼吸點新鮮空氣,身心頓時舒展了。但人們不想空手而回,尤其女人,帶了孩子,一起尋點野菜,是件快樂的事。
北方的野菜,主要是苣荬菜,山東地區管它叫苦苣,洗凈,去根,蘸甜面醬生吃,有清熱解毒、補虛止咳的功效。東北還有種野菜,叫小根菜。但事實上根兒一點也不小,又白又胖又圓溜,所以有人給它起了另外一個名字:大腦瓜兒。小孩子喜歡挖這種野菜,不多時間就能挖上一小筐。回到家,姥姥把它們一個個洗得白凈凈的,碼在盤子里直接蘸雞蛋醬吃,或用來炒食,恰到好處的辣味和吃也吃不夠的清鮮,是菜園里的蔥蒜、辣椒之外的特別滋味。
南方潮濕多雨,天氣和暖,野菜就更多了。薺菜、馬蘭頭、馬齒莧、蕨菜……用開水焯過,加醬油、醋、香油涼拌。野菜多半帶一點苦味,凡苦味菜,皆可清火,但更重要的是吃個新鮮。新春,也是吃韭菜的好時節,杜甫有詩云,“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民語也說“三月新韭勝似肉”。野韭菜煎蛋,是難得的美味,在四川的青城后山,泰安古鎮的農家樂里,這是春季的招牌菜。而野芹菜,則是這座山中更常見的野味,每家飯店的門口,除了掛滿著名的青城山臘肉,還碼著鮮嫩的野菜。糧食喂養的豬,制作成臘肉,掛在柴灶上熏制,顏色越是熏得漆黑難看,味道越是可口。不管是直接上鍋蒸制,還是炒成蒜苗回鍋,吃起來都是濃香滿口。吃完了肉,來一碗野菜湯,那清香,似乎將整座山的精華都含在其中了。
香椿,是另一種珍貴的美味食材,在我國南北方皆有種植。中國是唯一用香椿作蔬菜的國家,至于做法,就更多了,涼拌香椿,香椿蛋餅,香椿飯團,炸香椿魚……它似乎什么食材都能搭配,而筆者最愛的,是香椿拌豆腐。嫩香椿頭,芽葉未舒,顏色紫赤,嗅之香氣撲鼻。入開水稍燙,梗葉轉為碧綠,撈出,揉以細鹽,候冷,切為碎末,與豆腐同拌,下香油數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香椿頭只賣得數日,過此則葉綠梗硬,香氣大減。這就是它難得的原因。
如果說這些野菜都不是普遍食用的,那有一種食物,絕對是人們共同的春日記憶。那就是春筍。清明,在中國人的美食傳統中,是一年中最好的時節。驚蟄稍顯過早,谷雨又有些晚了,許多時令的美食已經度過了最美的年華,因此,清明無疑是一個界限。每年的這個時候,也是許多新鮮食材的好時節,一陣春雨過后,“雨后春筍”就是最佳的美味,臨時去竹林里挖了來,洗去泥土,剝開筍衣,便可見鮮嫩欲滴的筍肉。對于春筍,江浙一帶的阿婆,最拿手的就是和咸肉一起燉。咸肉是前一年冬天自家腌制的,咸淡、味道都恰好,和春筍一起放進鍋里,不用加任何調味料,等到湯水微微開鍋鼓起小泡時,香味就會自然地飄散出來,等到肉里的油脂和湯水完全融和成醇醇的白湯,輕輕地嘬一口,那滋味,怎一個“鮮”字了得。春食鮮筍,炒、燒、煮、煨、燉均可,“葷素百搭”,但似乎還找不出一道以筍命名的叫得響名頭的菜,這實在是委屈了她。
號稱“天然之珍,味外之美”的野菜,對百姓而言,是每年春天的一個念想,是在春天的田野里和伙伴一起樂享的簡單快樂;是和媽媽一起坐在院子里,一邊挑根擇葉,一邊聽她講小時候發生在春天里的趣事;是一家人圍坐在桌前,品味菜根香遠的難忘片斷。
炎炎一夏,菌香魚肥
云南,地處西南邊遠之地,地形山地居多,為著名的植物王國。菌類就是這植物王國中的特殊一族,而雞樅,是菌族中的王。夏天,農歷六月,一夜驟雨伴著驚雷,雞樅像被雷驚醒了一樣,從田間地頭冒了出來,多長在玉米地中,和有腐木的樹林里。
這個季節,在云南的農村,無論是大人出門做農活,還是孩子去外面玩耍,眼睛都賊亮地盯著路邊田地,像搜尋寶物一樣搜尋著雞樅的身影。采雞樅也是考究的事,首先雞樅窩切莫告訴他人,其次要抓緊時機。雞樅以頂上傘蓋未張時最鮮嫩肥美,若候其出土,傘蓋一張,肉就老了。采了雞樅,要根部涂點濕泥,可“養”它一二日,日子過了則菌干如柴。采到雞樅,拿回家趁新鮮吃??汕薪z,或剁碎,佐以青椒、姜蒜等調料清炒,也可煮湯,皆堪稱珍饈。如果奢侈點,也可把雞樅炸成雞樅油,存起來當做調料,吃面或煮湯時,往湯里滴上幾滴,馬上香氣四溢,不是廚房中常用的香油比得上的。
雞樅雖好,但說到價格,羊肚菌卻又比它貴多了。成都人彭亮,是一位戶外探險旅游的領隊,多數時候接的都是老外,常年到川西、西藏和云南一些人跡罕至的地方。作為成都人,對吃當然也感興趣,說起在旅途中印象深刻的美食,他首先想起的,就是四姑娘山下的一種菌子,羊肚菌。“嗨,味道之鮮,不需要多余的烹飪,直接洗凈,清水煮熟,加點鹽就好吃得一塌糊涂?!彼袊@道。筆者沒有吃過,不過被他說得直咽口水,據說這種菌子,現在的單價已經超過一千,想來是比雞樅更難得了。
熱愛吃的彭亮,干探險領隊之外,與朋友在成都的香香巷開起了餐廳。這家叫觀悅的西餐廳,墻上掛滿了他在各地旅行的照片,而很多的食材原料,也來自世界各地。店里的招牌菜,凱撒沙拉配香煎大蝦,老板自創的凱撒醬,用上等香草煎制的超嫩蝦仁,搭配著新鮮爽口的蔬菜……別流口水,還有更絕的拿破侖千層酥。傳統的拿破侖酥,就是把各種水果果醬以及杏仁等干果一層層鋪千層酥里,讓人能享受那種豐富的口感。而觀悅的拿破侖,去掉了杏仁,取而代之的是厚厚的一層冰鎮奶油,加上各類新鮮水果,外面一層酥脆,咬到里面奶油又很柔滑,加上水果水靈靈的感覺,在炎熱的夏季吃到嘴里,味道會怎么樣?請自己想象吧。
火辣的夏季,西南地區兩種同樣火辣的食材開始收獲了,辣椒和花椒。辣椒還好,花椒因為樹上長滿了刺,摘起來就特別費勁。性急的人最怕摘花椒,摘了半天,看看花椒還未蓋住籃底,便加快了采摘的速度,花椒刺乘虛而入,手指被扎出血來,麻疼,趕緊用嘴吮吸,一剎那嘴里也被麻翻了。
兩樣上佳調味食材有了,到了徐伯伯大展手腳的時候。“世人皆以飲食清淡為上,就知我得此一束辛香相伴,已是今生不敢辜負的幸運。名曰‘火號’,以辣為食?!边@是徐伯的網店“火號火焰兔”的開篇介紹。家人從小吃他做的火鍋兔,贊不絕口。退休后,熱愛琢磨菜的徐伯伯,操弄起家伙,宣布要實現自己一直以來的夢想——開美食店。在創店時,他就定下了“非優質食材不選”、“非天然香料不加”、“非親力親為不做”、“非新鮮制作不售”的“四不原則”。
“火號”的招牌火焰兔,以川、滇、黔三省辣椒淬煉,強辣鋒芒畢露,再添徐伯伯秘制紅油加持,成為許多川籍在外游子的最愛。藏在紅油里的兔子,肉質細嫩,醬香撲鼻。而另一個系列的桃花兔,以十九味料做底,七星椒、鮮仔姜新鮮入饌,田園清香之氣頓生,辣得活潑潑,俏生生,像放風箏的孩童,踩踏在舌尖上的步點。
離西南幾千公里的另一端,東部的三座城市,蘇州、無錫、常州,因為都與太湖接壤,在夏季里,有個共同的美味——太湖三白,白魚、銀魚和白蝦,這是“太湖船菜”的招牌食材。利用太湖三白所制作之菜肴的選料,極為注重食材的新鮮程度;尤因其出水即易死亡,故而最適合在水邊或船上烹制太湖三白。以太湖三白制作菜肴之方法,多為清蒸白灼等,強調保持食材的原味。
算起來,銀魚、白魚、白蝦最好的食用時間相差不過數日。白魚最早,《吳郡志》中說“吳人以芒種日謂之入霉,梅后十五日謂之入時。白魚至是盛出。謂之時里白。”銀魚緊隨其后,每年五月中旬至六月中下旬,是捕撈的最佳時期,有宋代張先“春后銀魚相下鱸”的詩句為證。而白蝦的產卵旺季也是在五月到七月中下旬,蝦腹中蝦子飽滿,漁民形容為“蠶子蝦”。通常農歷六七月間是吃蝦的時令,這時上市的白蝦,蘇州人稱為“三蝦”,即蝦子飽滿、蝦腦充實、蝦肉鮮美的意思,三蝦面也只有這個時候才有賣。
銀魚似無骨無腸,細嫩透明,因骨軟無鱗,大可放心整條咀嚼。白魚常常和鰣魚相提并論,都屬于皮下脂肪較厚的類型,目前野生的很難找到,大多都是人工養殖。而只有那些一開口先問“有沒有白蝦”的,才是真的食客,要不就是地道江浙人。一般的蝦烹調后會變紅,但是白蝦燒熟了,也依然是深白色?,F今大多還是延續當地傳統的做法,只對材料做簡單的處理,盡量保持新鮮原味。事實上,古人的吃法還要簡單,尤其是白蝦,吳人大多直接生吃。龔明之《中吳記聞》里就記錄了一位蘇州的蝦子和尚:“好食活蝦,貯之袖中,且行且食?!?/p>
炎炎夏季,大家開始會想念清淡的飲食,這時候,頗受歡迎的養生湯鍋就登場了。做得好的湯鍋,除了食材的種類特殊,對食材的來源也要追求完美。成都少陵路就有家食代碼養生湯鍋,用黑龍江九三墾區黑土壤里扎根的大豆,來磨漿做豆腐;用黃山云霧里汲取山水精華的玫瑰花,來做輔料,用孕育過河姆渡文明的余姚金黃稻谷,來打磨做年糕。一道道入眼精良的食材背后,深藏著食代碼遠赴他鄉只為做到最好的別有用心。我懷疑這家店的老板肯定是處女座,當然了,作為食客,我們希望多幾個這樣的老板。
收獲季節,成熟味道
天氣漸漸涼了,到了收獲的秋季。度過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麗年華,荷花變成了蓮蓬。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從古詩里可以知道,采蓮的是美麗的少女,她們劃著小舟,唱著曲子,穿行在荷塘之間。岸邊自然少不了看熱鬧的少年,這是一個熱鬧風流的季節。西洲曲中寫道,“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采蓮子,蓮子清如水?!北砻鎸懖缮彛瑢嶋H是采蓮少女在思戀著自己的情人。
這樣清麗動人的場景,今天是不會有了。但江南人吃蓮子的熱情,卻一直沒有減退。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蓮之味甘,氣溫而性澀,清芳之氣,得稼穡之味,乃脾之果也。”中醫認為蓮子性平味甘、澀,入心、肺、腎經。具有補脾、益肺、養心、益腎和固腸的作用。
在生活中,人們通常用蓮子來熬粥或湯。如冰糖蓮子,將蓮子浸泡吸水,加冰糖上籠蒸,然后再燉濃食用。又如蓮子紅棗湯,蓮藕兩大截去皮,切塊,洗凈瀝干;紅棗4兩、蓮子2兩用水浸泡至軟后撈起;將藕塊和紅棗、蓮子加冰糖適量水煮1個半小時,至食材軟透??裳a血潤膚,是長期疲勞過度,消耗精神的藥補佳品。
再將視線移回西南邊疆,在云南德欽縣境內,瀾滄江兩崖,有個依山面水的幽靜小山村——茨中。18世紀中葉,西方天主教傳教士來到了這個地方。除了信仰,傳教士還從法國帶來了栽種葡萄、釀造葡萄酒的技術。如今的茨中壩子,可謂一個大型的葡萄基地,當年法國傳教士帶來的葡萄在茨中漫山遍野種植起來了,這種叫做“玫瑰蜜”的葡萄,在法國本土卻已經絕跡,但在云南偏僻的深山中依然生長良好,真是天意。初秋,葡萄成熟了,滿園是芳香味道彌漫。用自產的葡萄作原料,釀造出的葡萄酒,是德欽縣大小酒店賓館的搶手貨,當地的居民也自己販賣他們自釀的葡萄酒。
四川彭山,是南方另一個產葡萄的好地方,譚葡萄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每年七月,葡萄漸次成熟,一直延續到中秋節后,現在已經是四川人采摘葡萄最常去的地方。最受歡迎要數紅地球葡萄,其果肉硬、脆、甜,能削成薄片,味甜可口,可不吐皮。這樣的葡萄吃起來,完全是另一番風味。
從初秋到深秋,天氣開始漸漸變涼,中國民間素有“貼秋膘”的說法,通常“以肉貼膘”。味厚的肉食,當然少不了牛肉。在過去,動物的下水,有權有錢的人家是不吃的,因為這些東西下賤,是該丟棄的廢物。80多年前,一對四川窮夫妻,為了在這個不屬于他們的世界活下去,把貴人們丟掉的牛下水,像寶貝一樣撿了回去。洗凈,經過特殊處理,用祖傳的鹵水鹵好,切得薄能透光,再澆上精心調制的味汁和紅油,加入芹菜,生脆青綠,與牛雜的軟糯香滑,細嫩化渣,正是口感和味道的絕配。最后再撒上舂碎的花生米和芝麻面,一道流傳后世的著名川菜誕生了,貧窮的夫妻兩帶著提著這道便宜而味美的小吃,在成都的大街小巷叫賣,因為材料都是廢棄的下水、牛肚、牛心、牛頭皮等,人們叫它“夫妻廢片”。因名字不雅,慢慢演變成了“夫妻肺片”,其實這道小吃的食材中,從來沒有肺的,為此還鬧出了不少誤會。可見食材,倒不一定要多么鮮美,烹制的高超技巧,也可補其不足!
冬季團圓,才是最甜
冬天的時候,我容易想起一樣可口的食物,荸薺。說來奇怪,這東西我吃得不多,在江浙一帶地區生活時,倒是經常能在城市的街頭,看到一些叫賣荸薺的婦人。這時總覺得親切,因為我首先知道荸薺,是在汪曾祺的小說和散文里,在我的印象里,他筆下的水鄉,是少不了荸薺的,這早已成為了一個清新的文學意象。汪曾祺的故鄉是揚州高郵,事實上,中國南方幾乎都能出產荸薺。
冬天是收荸薺的時候了,早期采收的球莖,肉嫩味淡皮薄,不耐貯藏。冬至到小寒,球莖皮色轉為紅褐色,味最甜,為含糖量最高期,此時采收最適宜。通常立冬以后,用鐵耙翻開田地,荸薺安靜地躺在泥土里,這時候才露出真容:皮色紫黑,肉質潔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荸薺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譽,北方人視之為江南人參,既可作為水果,又可算作蔬菜。
四川的街頭巷尾,也偶爾可以見到荸薺的身影,不過對于四川人來說,冬天最普遍和美味的食材,還是要數豌豆尖。在鄉村,自然到處都能見到那碧綠的一簇,往往還沾著冬日的露水,看來鮮嫩無比。在城市,隨便走入一個菜市場,最先引入眼簾的,也是豌豆尖,更別提那些飯館臨街的臺上,總愛放幾把,綠油油地誘惑著路人。
我沒見過哪個地方,像成都這樣更愛這種蔬菜,煮湯、清炒,怎么弄都好吃。吃火鍋和涮涮鍋,那更是不可缺少的蔬菜。有東部和北方的朋友來,請他們吃火鍋,不忘囑咐他們燙豌豆尖,他們往往會問,這什么東西啊?待你一番稱贊,他們迫不及待撈一筷子,也都說好吃。不過吃豌豆尖最好的時候,也就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再長,豌豆苗長老,也就粗糙難吃了。
寒冷的冬季,蔬菜再怎么好吃,似乎都是個調味劑,肉才是主角。四川江油有個白玉村,森林覆蓋率高,氣候溫和,綿陽天農生態食品公司在這里培育了一種土黑豬品種,取名為“白玉黑”土豬。為了讓豬肉天然健康,他們采取全生態的養殖方式,山林中自然放養,喂食則以青飼料為主,粗糧為輔。粗糧有玉米、大豆、麥麩、米糠;青飼料有厚皮菜、蘿卜、白菜、黑麥草等,而且都是自己種植的有機蔬菜,不使用化肥和農藥,用豬的干糞發酵后當底肥使用。這樣喂豬,實在是“太過分”了,不過這樣喂出來的豬肉,與市面上那些喂飼料的速成肉,確實有天壤之別,無論色澤還是口感,都引起人強烈的食欲。
像天農喂豬一樣,圣迪樂村也這樣近乎“偏執”的喂雞。他們一貫推崇讓食品回歸自然的理念,用優質的食糧為母雞提供自然的養分,精挑細選玉米、大豆及其他原糧,以6:2:2的比例配搭,讓母雞就像三十年前一樣采食五谷雜糧,孕育出自然美味、營養全面的雞蛋。雞蛋是家中冰箱里最常見的食材,以圣迪樂超高的市場占有額,沒準你也吃過。
不過如果你在農村長大,最美味的雞蛋,還是生長在房前屋后、田間地頭的母雞下的蛋吧。倒不是它真的多么好吃,而是那清新的鄉土氣息讓人懷念。在南方的農村,春種秋收,秋季收了田地里的糧食,然后翻整土地,在家四周的菜園里,種上白菜、包菜、萵筍、花菜……轉眼就是冬天,晝夜溫差大,種出的瓜果更香甜。到了臘月,家禽的膘也厚了,宰殺后備著,臘肉腌好,就等外出的游子,回來品嘗家的味道了。團聚的甜蜜,勝過了所有最鮮嫩的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