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國的中醫藥堪稱是中華民族的國粹之一,在經歷了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洗禮與歲月錘煉后,受到了時下越來越多人的認可。不過“厭于藥,喜于食”是人類的天性,經過不斷探索,祖先用智慧完美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即“以藥入膳”,讓食用者在得到美食享受的同時,又使身體得到調理和治療。中藥與食物的關系,是“藥食同源”,兩者皆來自自然,本是同宗,結合在一起,就是美妙的合作。食物可以沖淡藥材的性味,藥材入菜比單純的藥物性味平和,很多藥材的特氣味,也使得食物散發出特殊風味。含有藥材的菜肴,不能代替藥物療效,但絕對是寓醫于食的養生佳品。
千年藥膳溯淵源
早在遠古時期,人類的祖先為了生存需要,不得不在自然界到處覓食。久而久之,他們發現某些動物、植物不但可以作為食物充饑,而且具有藥用價值。那時的人類社會還處于原始階段,人們并沒有能力將食物與藥物分開,這種把食物與藥物合二為一的現象,正是藥膳的源頭和雛形。
具體說到“藥膳”二字,曾任中醫食療藥膳研究中心主任的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劉繼林告訴我們,中國自文字自出現以后,甲骨文與金文中就已經有了藥字與膳字。但將藥字與膳字聯起來使用,形成“藥膳”這個詞,則最早見于《后漢書·列女傳》,其中“母親調藥膳思情篤密”一句,很好的告訴了我們藥膳二字的含義。令人奇怪的是,自此之后直到80年代以前,遍尋史書卻再也找不到有關藥膳的任何資料,反而是食療二字漸漸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據劉繼林教授介紹,無論是周代《周禮·天官》中所記載的食醫,還是東漢著名大醫學家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記載的有關當歸生姜羊肉湯、百合雞汁湯等類似食療的方劑,提到的文字都只是和食療相關。而藥膳的再一次出現,則是由現代藥膳學創始人彭銘泉教授提出。在古代“食療”、“食治”、“食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藥膳,被定義為在中醫學和烹飪學理論指導下,將藥物與食物相搭配,經過烹飪加工制作出來的能防病、治病,且色、香、味、形兼具的美味保健食品。
也因此,雖然藥膳這一理念在時間的長河中看上去有些年輕,卻有著上千年藥學著作的理論作為支撐,藥膳與養生仍然緊密結合在了一起。
辨證施膳,因地制宜
所謂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說到養生,不論從哪個方面來講,這都是繞不開的話題。藥膳同樣如此。無論是東部沿海還是西南盆地,無論是喜辣還是喜甜,無論是氣候分明還是四季溫暖如春,代表著各地區的藥膳在展現著當地不同文化積淀的同時,卻從未改變他們養生的初衷。
煲湯最有特色的廣東,氣候炎熱潮濕,因此廣東人所煲的湯都以清補為主,銀耳、羅漢果、甘草、黃芪等,都成為了清熱、生津、潤肺的主力軍,雙雪煲雞是其中的代表。銀耳是廣東湯品的常備之物。銀耳又稱作白木耳、雪耳、銀耳子等,有著“菌中之冠”的美稱,更有典故記載銀耳曾治好了慈禧太后久治不愈的痢疾之癥。故事不見得真實,但其補脾開胃、益氣清腸、安眠健胃等功效卻是實實在在的。
在氣候同樣潮濕的四川,大家的印象中的“藥膳”,更多還停留在民間口口相傳的一些民間小偏方上。藥膳師蔣勇是土生土長的四川人,他回憶說,自己小時候每當咳嗽不見好轉時,媽媽便會將琵琶葉洗凈,配以蜂蜜進行熬制,在加入麥芽糖一起熬水來喝,常常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當然,說到高大上的藥材,就不得不提東北三寶——人參、鹿茸、貂皮。東北地區的氣候和國內其它地區相比,無疑寒冷了許多,但也許正是如此的環境,才讓這兒的人們擁有了人參、鹿茸等具有極高溫補價值的藥材,為當地的人民滋補出了一層暖意。其中的人參,別名又叫黃參、棒槌、血參等,被人們稱為“百草之王”,更被東方醫學界譽為“滋陰補生,扶正固本”之極品。
中華藥膳,其實是中醫思想“能食不醫”、“能養不醫”的體現,除了調養疾病,主要的目的是補充營養,而這些營養都需要靠酵素的作用,才能轉化為人體吸收的直接營養素。健和生物集團所引進的臺灣五色蔬果酵素粉,與傳統藥膳不用,它從近30種的蔬果中提取了植物中最重要的營養物質——酵素,隱約帶來了一股食療養生的新方式,那就是經過高科技的技術手段,能更簡單直接的服用。
過去,許多人一提到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便認為高血脂就是膽固醇或者甘油三酯的問題,高血壓就是腎上腺素的問題,糖尿病就是胰島素分泌的問題……但如果深究其原因,則極可能是因為人體內酵素減少及酵素缺乏導致。酵素的出現,讓人們能更方便快捷的針對自己身體的情況,有針對性的選取適合自己體質的蔬果酵素,不能不說這是一種技術上的進步。
以上諸多例子,當然不能概括我國藥膳食療的文化與功效,但不管各個地區有著怎樣的差異,對癥施膳、辯證施膳都是人們共同的初衷。
小食材大養生
在古代,藥物和食物是分不開的,《神農本草經》就收載了許多治病與養生皆宜,或者說是藥膳同源的品種,如大棗、薏苡仁、芝麻、山藥、蓮米等。而這些只要有心便能作為食材儲備的食物,當隨手從你的冰箱或廚房拿出,幻化成一道道具有食療功效的藥膳時,無疑是一件養身又養心的美事。
家中常備的紅棗,是女人的最愛。中醫藥理論認為,紅棗具有補虛益氣、養血安神、健脾和胃等作用,而且日常服用也十分方便。除了洗凈生食以外,還可在煮粥時放入幾顆,不僅能讓粥充滿紅棗的香甜,還能達到美容養顏的功效。又或者可以在鐵鍋里炒黑后泡水喝,對治療胃寒、胃痛很有幫助,再放入桂圓,則升級成為補血、補氣的養生茶了。
生姜,這一看似普通的調味品,《論語》中竟有提及,“不撤姜食,不多食”,提醒人們要多吃姜。生姜是調養脾胃、養生防病的必備之品,日常生活中,除了可以每天清晨吃兩片用醋泡了一周的生姜,以此更好的養護心腦血管外,還可將子姜切成細絲,加醋、鹽適量拌食,達到開胃和中,止嘔的作用。
再來說說枸杞,雖然其個頭小小的,但它食療的功效卻不容小覷,有著很好的養肝,滋腎,潤肺的作用。除了煮粥煲湯時可以順手放入幾顆,平時配以其它食材作為茶飲,更能潛移默化的改善身體狀況。比如枸杞和決明子搭配而成的枸杞決明子茶,只需開水沖泡便可飲用,卻有著改善微循環、降低血脂、血壓的作用;還有枸杞菊花茶,同樣的開水沖泡飲用,一樣有著養肝明目,疏風清熱的功效。
以藥入膳,加入美食的,并不只是那些普通百姓可望不可即的名貴藥材,藥食并用的食物,也是藥膳選擇原料的廣泛來源,凡是日常人們飲食所用的食物類,通通屬于藥膳的可選原料,不論是五谷雜糧,或豆類、小雜糧、水果及其干果類、各類蔬菜類,都可用作食療和藥膳的選料。食中有醫,醫中有食,美食可以吃出健康,也可以吃出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