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兩千多年前,《黃帝內(nèi)經(jīng)》就為人們飯桌上的主食提出了原則,一言蔽之,就是“五谷為養(yǎng)”。接下來,才是“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可見谷物(主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肉類和蔬菜,都是作為主食的輔助、補益和補充?!拔骞取笔侵傅尽Ⅺ?、黍、稷、菽五種糧食作物。黍指玉米,也包括黃米,稷指高粱,菽指豆類,這類食物統(tǒng)稱為五谷雜糧,是中國人傳統(tǒng)的主食。但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現(xiàn)在多食加工過的精糧,反而忽視了雜糧的營養(yǎng)功能,從而導(dǎo)致了肥胖、糖尿病、便秘、腸癌等“現(xiàn)代文明病”的發(fā)病率增高。面對這些現(xiàn)象,我們開始反思,如何讓主食回歸傳統(tǒng)的飲食智慧。
餐桌上最后的主角
“吃飯了嗎?”這是中國人見面打招呼的常見方式,我們對吃的看重可見一斑。除此以外,“吃飯了嗎”,也從側(cè)面反映出飲食中主食的重要性,沒人打招呼會問“吃菜了嗎”。無論菜肴怎么豐盛,主食,永遠是中國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
從南到北,由于地理和氣候的差異,使不同區(qū)域的糧食作物有所不同,黃河流域是以黍和麥為主的旱作物,長江流域則是水稻作物,這直接造成了南北主食的差異,幾乎所有中國人都有這樣的常識:北方人喜歡面食,南方人則離不開米飯。
在我國華北地區(qū),小麥一般是冬小麥,秋種夏收。民諺說“瑞雪兆豐年”,“今冬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都是指小麥冬季被雪覆蓋,來年就會有個好年景??梢?,小麥具備了四季的精華,因此被稱為“五谷之貴”。
南方氣候溫潤,河流密布,以水稻種植為主。一般春種秋收,“清明谷雨時,插秧莫遲疑”,說的就是莫要錯過了栽種水稻的時節(jié)。南方人以米為主食,來提供身體需要的卡里路,食用方法則多種多樣,有米飯、米粥、米糕等。在八十年代,由于相對貧窮,在農(nóng)村,則主要以玉米面為主食。
在社會上,偶爾會見到南北地區(qū)的人們,互相貶低對方的飲食,南方人說饅頭無味,難以下咽;北方人說米飯怎么吃都吃不飽。事實上這其中誤會不少,譬如南方吃到的饅頭,多數(shù)并不如北方的好吃,一是面粉的質(zhì)量不同,二是蒸制的技巧相差甚多。北方人家中的饅頭松軟香甜,不是南方街上叫賣的饅頭可比。況且隨著飲食文化的互相滲透,北方不少家庭也開始以米飯為主食,南方人經(jīng)常吃面的更是不少。
除了這兩類主食,在我國的高寒地區(qū),例如青藏高原、川西藏區(qū)等,由于氣溫寒冷,干旱少雨,適應(yīng)這種氣候的青稞,在這樣的土地上扎地生根。其營養(yǎng)豐富,把它炒熟后磨粉,做成糌粑,成為他們一日三餐的主食,伴著酥油茶,醇香耐吃。
現(xiàn)在有不少人以為,少吃飯或不吃飯就能減肥。在餐桌上經(jīng)常會看到一些女孩子只吃菜、不吃飯,以為這樣可以有助于減肥,其實正好事與愿違。因為飯吃得少了,菜就吃得多了,而菜肴中的油脂類和蛋白質(zhì)的攝入量就會變得很高,完全有可能超過米飯等谷物類食物中淀粉的熱量,這樣,就會導(dǎo)致熱量超標(biāo)、營養(yǎng)過剩,反而更容易引發(fā)肥胖癥、高脂血癥、糖尿病等這些常見的、屬于吃出來的疾病。
米面主食的變身術(shù)
關(guān)于主食的故事,一句“北方面食南方米”是不足以說清楚的。中國人烹調(diào)技巧的廣博智慧,使主食的形態(tài)表現(xiàn)出萬千變化。譬如比方的面食,就有饅頭、面條、餃子、饃饃、大餅……這些小類中,由于形態(tài)和口味的不同,又能演變出多種風(fēng)格的美食。南方吃米,以米為原料的美食亦有不少,年糕、粽子、餌塊、米線、米粉……就說不普遍的餌塊吧,也有糖水煮餌塊絲,烤餌塊,炒餌塊等各種吃法。主食在人們的手中,形態(tài)各異,口味不同,儼然是一場精彩絕倫的變身術(shù)。
蘭州牛肉拉面,是美食中的佼佼者,它以“湯鏡者清,肉爛者香,面細者精”的獨特風(fēng)味和“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在中國美食街獨占一席之位,被譽為“中華第一面”。一碗正宗的牛肉拉面,無論從選料、和面、醒面,還是溜條和拉面,都巧妙地運用了面筋蛋白質(zhì)的延伸性和彈性。白花花的面粉端上桌,開始和面、打出面穗、揉成面團兌水扎軟,餳半小時后加入堿水揉勻,慢慢揉成長條合攏旋成麻花形再拉伸,眼瞅著快斷掉了,拉面師父雙手靈巧一甩,又回歸于麻花型,再拉伸、再甩,如此反復(fù)多次,直到粗細均勻的面條放上案板,撒上干面粉滾勻,去掉兩頭,雙手各執(zhí)一端上下抖動用力抻拉,拉開,并攏,再拉開,再并攏,一般拉成六十四根為宜。如此令人咂摸的工藝再配上特制的“麻、辣、香”湯汁,讓人忍不住大快朵頤。對于蘭州人來說,美好的一天,就從一碗滾燙香濃的牛肉拉面開始。真正好的東西,是具有普遍適用性的,所以蘭州拉面也迅速走紅全國,大街小巷都有它的身影。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可見米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因長在南方,我對稻谷記憶在盛夏傍晚里,一抹夕陽掛天邊,風(fēng)吹疏竹,沉甸甸的稻穗也發(fā)出“沙沙”的聲音,似親切的召喚,行于田間小路,正如蘇軾詩曰:“鳥程霜稻襲人香”。待到谷殼金黃時割了稻,不多時,院壩里便一片金燦燦,在陽光里散發(fā)著植物的清香和細碎光芒。但當(dāng)香軟的白米飯端上桌,甜絲絲的氣息又讓人忘了它曾是那毛刺刺的稻穗。
不只是米飯,米在人的指揮下,通過魔幻變化,以不同的形態(tài),躍上餐桌或擺在路邊小食攤,成為我們嘴邊的美味,桂林米粉便是其中最負盛名的代表。
雖貪吃了不少桂林米粉,但凡有友人同行,總是忍不住再次翻出它的誕生故事。話說當(dāng)年秦王嬴政為了統(tǒng)一中國,派大將屠睢率50萬大軍征戰(zhàn)南越,秦軍長在西北,到了南方想吃面而不得,于是軍中伙夫們根據(jù)西北饸面制作原理,先把大米泡脹,磨成米漿,濾干水后,揉成粉團;待粉團蒸得半生熟時,再拿到臼里杵舂一陣,最后再用人力榨出粉條來,落到開水鍋里煮熟食之。米粉團通過舂,使之榨出的粉條更有筋力,傳說舊時桂林米粉從二樓懸吊一根拖地也不會斷,其筋力可想而知。
這種制作工藝流傳了下來,至今也能吃到。上好大米磨成漿,裝袋濾干,揣成粉團煮熟后壓榨成圓根或片狀的米粉,侵入用了草果、茴香、花椒、陳皮、檳榔、桂皮、丁香、桂枝、胡椒、香葉、甘草、沙姜、八角等多種草藥和香料熬制的鹵水里,米粉勁道鹵汁誘人,加之所含草藥皆有養(yǎng)生功效。這就難怪桂林長壽長者,都有愛吃米粉的嗜好了。
中國人吃東西向來講究口感,雖說南米北面,但很多人在食用東北大米后,便幾乎舍棄傳統(tǒng)的南方大米,因北方氣溫低,水稻生長周期較南方更長,蒸出的米飯又粘又香而受到寵愛。但目前西南地區(qū),已有了專注有機大米的門戶品牌,這就是航粒香米業(yè),種植基地蒼溪,位于四川盆地北緣深丘,溫差大、海拔高,有“高山寒未盡,谷底春意濃”的氣候特征。所種出的大米“新、香、純、潔”,口味滋潤芳香,天然無污染。愿擇這樣一畝良田,建一座糧倉,享一生好米。
五谷雜糧總相宜
現(xiàn)代人都吃得精細,但這并不意味著吃得健康,其實我們可以混搭著吃,粗糧細糧總相宜。廣義來講,除卻米面,但凡沒經(jīng)過精加工的糧食都可算做粗糧之列,以玉米、高粱、小米以及各種豆類為代表。
一般來講,粗糧口感較差,很多人都敬而遠之。其實不然,食材并不見得需要多精致完美,通過合理的烹飪方式,粗糧也能變美味。譬如玉米奶香餅,這種像西點一樣的小東西金黃柔軟,完全逆襲了粗糧干燥難以入喉的一貫口感,一舉進攻高大上。細食吃得太久時,取出玉米粉和白面拌勻,加入牛奶和白糖,然后往平底鍋唰上一層油,一勺面糊入鍋,香味在“噗嗤噗嗤”的熱氣里亂竄,按捺住開始騷動的食欲,待文火把餅兩面煎為金黃色,這時再淋上蜂蜜或果醬……嬌軟香甜,若再配上一份粥品,那真真是美食中的極品。
喝粥可以延年益壽,雜糧熬煮成粥,想必更具豐富營養(yǎng)與膳食纖維。煮粥可算這世上最簡單亦是最有難度的烹飪了,吃得糙點,隨手抓起薏米、蕎麥、紅稻、燕麥、大黃米、紅豆、黑豆、蓮子等雜食一陣亂燉,一鍋熱氣騰騰的五谷粥就成了。細致的吃客,會慢慢的清洗、侵泡、蓮子去蓮芯,加入最適宜比例的水,煮至鍋中水開后關(guān)火,不要開蓋,燜1個小時;爾后開蓋,添入事先準(zhǔn)備好的核桃、花生、紫薯等,略攪勻后蓋上,再次開火煮至鍋中水開,關(guān)火再燜1個小時后開蓋,所有食材軟度適中,從濃稠的湯汁里略微探頭,香氣裊裊。如此講究的工序,很適合在微雨天氣,系一條漂亮的花圍裙,在廚房里慢慢煨上一個下午,或犒勞自己,或等待將歸家的人,也是人生一大享受了。
在養(yǎng)胃粥中,小米最被國人推崇,小米屬熱性,黃色,最補脾胃,早晨食用好。同時,米屬涼性,尤其適合在傍晚食用,可以多吃一些。而面屬熱性,最補心氣,冬種夏收,夏季食用最好。在主食的選擇上應(yīng)豐富多元,當(dāng)然有條件選擇有機的更好,很多人對普通食品、無公害、綠色、有機之間的差異并不了解。其實它們是層層遞進的關(guān)系。要達到有機,從產(chǎn)地、選種、培育到生產(chǎn)加工全部科學(xué)而嚴謹,保障了食材的安全性和營養(yǎng)價值。但正因為這一道道嚴苛的工序,使得同樣面積的土地,有機食品的產(chǎn)值只有普通食品的40%,這是寧淺大地農(nóng)業(yè)開發(fā)有限公司提供的有效數(shù)據(jù)。在寧淺大地的專賣店里,各類有機食品琳瑯滿目,有機菌類、有機面食、有機油類,還有來自湖北施恩的希多多有機雜糧。施恩作為我國含硒量極高的地域,所種植的有機大米,可以很好的補充人體所需微量元素——硒,因而受到大家的喜愛。
通過美食愛自己愛家人,是智慧的表現(xiàn),安生之本,必資于食。友人趙姐,兩年曾重病一場,出院后愣是以食為療,把自己再次照顧得容光煥發(fā)。雜糧粥、養(yǎng)生湯是她的食療養(yǎng)生秘訣。她家的餐桌上,木瓜丸子湯、綠豆南瓜湯、山藥枸杞大棗湯、銀耳蓮子湯、雜菌棒子骨湯、鯽魚湯、帶絲老鴨湯每天不重樣。比這些湯更豐富多彩、活色生香的是她自己,五十多歲的人了,面容姣好,身材筆直,走起路來輕盈秀麗,她歸功于充分享用了自然的饋贈——多元化食材。其實吃五谷雜糧,沒我們想那么復(fù)雜,在煮飯是稍用點心就可以實現(xiàn),比如在米飯里加入玉米粒,或者紫薯,既有利于健康,也會更好吃。
“五谷為養(yǎng)”,這是中華民族經(jīng)過長期實踐,得出的飲食智慧。中醫(yī)認為“五谷最養(yǎng)脾,天生萬物,獨厚五谷”,就是說五谷雜糧既是食物,又可以用來防治疾病,而且經(jīng)濟實用,沒有副作用。五谷雜糧既然有這么多好處,而且可以通過烹調(diào)技巧做得美味可口,那我們何不樂而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