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季是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此時的大自然以及人體機能本身,陽氣外發,伏陰在內,氣血運行亦相應地旺盛起來,活躍于機體表面,但此季節同樣也是感冒、胃腸道疾病高發的季節。因此,怎樣在夏季養護好身心,更好的度過秋收冬藏的下半年,無疑應該成為我們在炎炎夏日需要思考的問題。
本期,通過本刊主編、博士研究生導師馬烈光教授與著名溫病學家,全國第二三批中醫藥老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導師張之文教授的對話,希望能給到你一些幫助。
馬烈光:夏季陽氣盛于外。從夏至開始,陽極陰生,陰氣居于內,所以夏季養生也就變得極為重要。從預防的角度來說,注重應預防夏季的哪些疾病?
張之文:中醫病因包括內因、外因及其他原因。外因致病者包括六淫之邪(風、寒、暑、濕、燥、火)及癘氣。夏季常見的致病邪氣有暑邪、濕邪、熱邪及癘氣等。暑,即熱邪,可以說,夏季的的主氣為熱,但有一階段呈現出濕熱交蒸的氣候特點,不僅氣溫高,而且雨水多、濕度大,最為潮濕悶熱,即天暑下逼,濕氣上騰,人在氣交之中,易受暑又感濕。中醫把這一階段稱為長夏。并且,夏天汗液大量排泄,易耗損津氣,容易受到暑熱邪氣的侵犯,出現傷暑、冒暑,甚至中暑。
馬烈光:夏季炎熱的氣候常常容易讓人出現感冒的癥狀,但我們中醫上常講辨證施治,夏季感冒是否同樣需要如此?
張之文:是的,根據中醫辨證對感冒的理解,夏季感冒,稱為冒暑。夏季感冒,還多因因熱貪涼,兼受寒濕,如過度吹冷風,空調房呆的時間過長等。一般來說,病程大約有3—7天,剛開始常表現為鼻咽部的不適,鼻塞、流清鼻涕,畏風,一身拘急,頭沉、乏力,隨病程進展,鼻涕變稠,繼而出現發熱、咳嗽、咽痛、肢節酸重不適等。
預防夏季感冒,不宜過度疲勞,防暑不宜將空調溫度降的過低(尤其是老年人),特別是勞動后,汗出量多,不能直接面對風扇吹冷風。日常食物中,適當食用大蒜、姜、蔥、鮮紫蘇葉、食醋也有防治感冒的功效。同時,寒涼蔬菜配點大蒜,可以中和寒氣。黃瓜、空心菜、苦瓜、茄子、菠菜都是夏天常吃的蔬菜,這些菜都有同一個調料,即大蒜,如蒜泥茄子、蒜茸空心菜、蒜茸苦瓜等。這些清一色的寒涼之品,佐以溫性的大蒜,既可以殺菌,又能避免寒涼食物損傷脾胃,一舉兩得。而且大蒜具有很強的抗菌作用,在民間有“天然抗菌素”之稱。
馬烈光:中醫學認為,胃、脾是臟腑氣化升降的樞紐,但夏季卻又是腸胃疾病的高發期,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的?人們夏季又該如何養護自己的脾胃?
張之文:很多人在夏天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胃腸道問題,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入夏后受天氣影響,暑濕困脾,人體胃口相對變差;另一方面,由于人們貪涼嗜好,如嗜食冰涼食品,寒濕傷及胃腸,導致生理功能失調,同時夏季濕邪困脾,食欲不佳,又喜食辛辣涼菜,若飲食不潔,或無節制,使胃腸受傷,出現胃脹,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炎癥。
從養生方式來說,夏季養護脾胃時,最好能多進稀食,吃粥喝湯,既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又能補養身體。此外,新鮮蔬菜水果能補充足夠的維生素、水和無機鹽。在食物中,解暑利濕的食物有西瓜、絲瓜、荷葉、蓮子、冬瓜、苦瓜、綠豆、豆卷等。而從冰箱里取出來的食物,最好不要急著吃,應在常溫下放一會兒再吃,且一次不要吃得太多,特別是老年人、兒童及有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的人更應少吃或不吃。
馬烈光:中暑應該算得上是夏季的常見病和高發病癥,那它的發病原因究竟是什么,又該如何預防?
張之文:中暑是夏季的常見病,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的產熱和散熱處于動態平衡中,當周圍溫度低于體溫時,人體散熱以輻射方式為主;當周圍溫度高于體溫或接近體溫時,人體散熱主要通過汗液的蒸發,但是蒸發又會受到空氣濕度的影響,濕度越大,出汗就越少。因此,處在高熱、高濕、低風速狀況下,人體調節體溫的能力會失調,極易導致一系列不適反應而中暑。
其中年老體弱者、嬰幼兒、產婦、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營養不良者以及較長時間處于高溫環境下的人最容易中暑。尤其是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更要預防中暑,炎熱會使人交感神經興奮,加重心血管系統的負荷,尤其是心臟功能不全的病人,體內的熱量不能及時地轉移至皮膚而在體內積蓄,便容易中暑。
此外在平時的生活中,應減少高熱環境勞作,同時易中暑人群應該多喝水,適當補充淡鹽水。如有發熱,頭暈,心煩,即應離開高熱環境,通風降溫,如打開電扇,加速空氣流通,但不要直吹身體,空調使用溫度不要太低。同時,可以常備一些祛暑化濕的藥物,比如藿香祛暑軟膠囊(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