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的蔬果史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部人類史就是一部農業史。在人類的早期發展過程中,農業和戰爭始終是至關重要的動力。前者是繁衍種群和進步的基礎,后者是保護種群和進取的途徑。夏商周秦西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這些朝代的不斷更替,其實質大抵是先進的生產方式替代落后的生產方式。從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其中改朝換代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糧食生產的豐歉時移。
毫無疑問,蔬果史是其中的重要篇章。在我國,木瓜的歷史與《詩經》一樣悠久。從“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的詩句來看,早在《詩經》時代我國人民便已知道木瓜,并以其比喻交友結誼,大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之意。菠菜原產于波斯,唐朝貞觀年間由尼泊爾國王作為貢品獻給李世民,由此在中國開始種植。白蘿卜在唐朝中期時屬于朝廷貢品,僅在指定地點可以種植,而胡蘿卜是在13世紀左右時才從中亞傳入中國的。番茄在明代時傳入中國,但番茄被認為是一種有毒的觀賞植物,直到18世紀一位法國畫家冒著中毒的危險吃下了番茄,證明了番茄是可以吃的,清代末年中國人才開始食用番茄。
蔬果與肉食的較量
蔬果與肉食之間存在某種必然意義上的競爭,交鋒地點就在人類的餐桌上。
中國則自春秋戰國以后,農業結構成為種植業占絕對優勢的經濟結構,人們的食物來源主要依靠種植業,食物中谷物占主要成分,很少的情況下才能吃到肉。東周時期,只有七十歲的老人才能吃上肉,此外官高祿厚的人才能吃到肉,被人們冠以“肉食者”。普通百姓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難以吃到肉的,一般收成較好,在有限的節日里也許能破例吃到肉。這一局面一直持續到封建社會瓦解。
以最近50年的社會發展為例,人們的物質生活極大程度地得到滿足,無肉不餐已成為社會常態。然而,由此也帶來一系列問題,人們的腸胃不堪重負。特別是酒桌族、上班族、出差族、開車族和老年人,都容易在腸胃上出現各種不適癥狀。多吃蔬果則能有針對地調理人的腸胃,如蔬菜中多為堿性,可以中和飲食中糖、肉、蛋及代謝中產生的過多的酸性物質,使體液保持弱堿性,從而清除血中有毒物。水果味道雖多呈酸味,但在體內代謝過程中能變成堿性,并能使血液保持堿性。特別是它們能將積累在細胞中的毒素“溶解”,最終經排泄系統排出體外。
五色蔬果的功效
我國古代醫學素有藥食同源的觀點,認為不同顏色的食物分別對不同的臟腑器官有所補益,食材的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對應到人體的肝心脾肺腎,影響五臟的運作。
青(綠)色食物對應五行為木,入肝,中醫認為“青(綠)益肝氣循環、代謝,有益消除疲勞、舒緩肝郁、防范肝疾,能明目、保健視神經,提升免疫功能。
紅色食物對應五行為火,入心,能增強心臟之氣,提高人體組織中細胞的活性。多吃赤色食物能預防感冒,有補血、生血、補陽的功效。
黃色食物對應五行為土,入脾,能增強脾臟之氣,促進和調節新陳代謝,所以黃色食物,如地瓜、黃豆等等,都可以保護脾胃健康,維持脾主運化、主升清、脾統血的功能。
白色食物對應五行為金,入肺,具有養肺的功效。平時腸胃脆弱但又容易胖的人,膚色不佳的人,要多吃一些白色的食物,但有過敏性體質者則慎用。
黑色食物對應五行為水,入腎,能增強腎臟之氣,可保健養顏、抗衰老、防癌等,對生殖、排泄系統大有好處。
自由行走的素本蔬果
蔬果之所以能夠有針對性地解決人體健康問題,是因為其中有一種蛋白質化學物——酵素,它攜帶有人體每種化學反應所需要的主要能量。缺少酵素,會引發人體的各種癥狀。比如,人體會出現各種黑斑、青春痘、粉刺、皮膚粗糙等等。因此,酵素又是眾多女性首選的美容產品。
補充酵素有兩大途徑,一是生食,但生的天然食品很難堅持長期食用,就算長期食用,也無法食用更多的蔬果品種,而且食物里酵素含量也偏少。第二個途徑就是直接補充酵素。
素本自然酵素養生,是時下流行的一種生活方式,酵素養生是2 1世紀新健康醫學——分子矯正醫學所倡導的營養醫學方式。酵素養生既是營養新概念、治病新療法、養生的核心,也是解決現代人健康危機的核心解決手段。是處于機器大工業時代的人們的理性呼喚與回歸,素本自然酵素是由臺灣醫學博士林秋芳帶領專家團隊根據黃帝內經中“清、補、調”理念研發的一系列清腸毒、補營養、調代謝的高品質醫藥級酵素產品。匯聚上百種蔬果精華、專利工藝完整發酵、超高吸收人體利用率達99%、完全遵循了“應用安全、效果確切、質量穩定、使用方便”這四大原則,素本自然酵素無任何西藥成分,對人體完全無副作用,是高純度、純天然、安全可靠的頂級養生佳品!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是人人向往的詩意生活。然而,真正詩意的人生是在大地上自由地行走,自由地穿行于城市和鄉村。勿庸置疑,素本自然開啟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讓我們既能棲息城市,又能嗅到五色花果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