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頭像:朱海彬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北京師范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研究生
每個人都希望擁有快樂的生活,希望遠離令人沮喪的事情。但是這一切是誰在掌握呢?是生活,還是自己?是誰在讓你不快樂?其實有一樣東西一直主宰著我們的行為和生活,雖然看不見也摸不著,但是我們卻隨時都能感受到它,它就是情緒。情緒像人的影子一樣,無處不在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那我們如何控制情緒、做情緒的主人呢?針對此問題,本刊采訪了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朱海彬老師。
認知:看清事情的另一面
世界上大部分的人,身上都安裝著自己的情緒按鈕,一個叫快樂,一個叫痛苦,而這個按鈕,掌握在外界的手中。他們的心智模式是:外界、別人來掌控我的情緒,導致我現在的狀態。比如老板沖你發火;孩子總是不聽話;著急的時候,前面的車卻堵得不可開交;小跑到公交站,還是眼睜睜看著公交車開走了……遇到類似的事,他們便要難過一整天,甚至更長。這種人我們稱為受害者。受害者習慣把痛苦和快樂放在別人手上,有的時候是家人和上司,有的時候是朋友同事,還有的時候是過去的自己。
例外的是,有一小部分人,他們有一個奇妙的心智轉化器,他們好像沒有痛苦按鈕,只有快樂按鈕,而且按鈕在自己手上。他們的心智模式是:不管外界怎么樣,我都有能力對自己的狀況負責。這種人總能找到當下更好的方法,譬如老板發火我可以選擇去溝通,也可以選擇離開;孩子不聽話,我可以選擇去教育,又或者調整自己講話的方式;堵車的時候我可以選擇下次不這個時間出來,也可以選擇用這個時間聽聽音樂或者練練聽力;公交開走了,也許下一輛很空,我就不用站著……這種人我們稱為掌控者。
事實上,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你對事情看法,決定了你對事情的態度。同一件看似苦惱的事情,換個角度看,你也許就從受害者轉換成了掌控者的角色。
聽一位朋友分享過一個心得,他生活在一個多雨的南方城市,經常早上出門還晴空萬里,下午就突然遭遇下雨。每次因沒帶傘而被淋時,他總是覺得倒霉,一路罵罵咧咧地狼狽而逃。直到一次他在雨中的屋檐下打到出租車,經過一個工地時,見到近百位工人正在冒雨趕著工期,他們滿腿泥濘,在大雨中一如平常地鏟著沙土,切割線纜,推著推車。這一幕情景深深觸動了他:遇到雨時,我可以選擇躲避,但同一片天空下,很多人沒有躲避的權利;我可以選擇回家,但在這個城市,很多人連棲身的家都沒有;我罵罵咧咧時,很多人冒雨干著苦力,依然沒有怨言。從此他再碰到類似的情況時,開始心平氣和,坦然接受,因為生活已經給了我們很多,我們卻總是抱怨,很少感恩。
事實上,外部環境和事件本身,并不會決定我們生起什么樣的情緒,倒是我們對事件的認知和個人如何詮釋事件,才是情緒變化的關鍵。不但想法可以影響情緒,當我們處于憂郁狀態時,情緒反過來也會影響想法和行為,從而使我們的情緒更糟。
很多人總是因為遭遇一點挫折,或者不能走出低落的情緒,就全盤否認自己,這時候自己的認知就更為重要:是‘我失敗了’還是‘這件事失敗了’,這不同的選擇,能讓人遇上截然不同的命運。你要從內心真正認同,所有事情的發生都是事實,你也接受這個事實,但這并不代表你是個失敗者,失敗的只是你經歷的這件事情。
放松:看似“浪費時間”的休閑,恰恰是快樂的源泉
當我們情緒低迷時,凌亂的感覺、想法、身體知覺以及行為都紛至沓來。如此強烈的情緒變化是正常現象,它可能導致個人低落、煩躁、無助和心力交瘁,或任何可能帶來羞辱感和挫折感的情境。
當遭遇這些問題時,很多人采取的方式是,犧牲那些經常滋養我們的活動(比如跟朋友和家人聚一聚,參加一些輕松的活動),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工作上,這樣的后果是讓情緒更加惡化,從而產生出自責、內疚,覺得對不起父母和朋友的期望和支持,甚至苛責自己為什么會有這些莫名其妙的感受:“這實在是太荒謬了,為什么我越努力想控制它,它越嚴重,我實在是太沒用了,我是個失敗者。”于是采取自己躲起來喝酒、吃安眠藥,企圖麻醉自己,這樣的話,心力耗竭的情況將會更加惡化。
我們年輕的時候,總會有長輩好心地提醒我們:人生要逆流而上,知難而進,在特別困難時,更是要堅持到底,直到克服困難。這似乎是我們民族的特質,喜歡忍耐和壓抑自己的感覺。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下,我們不知不覺地認同了一個教誨,那就是表達自己的情緒是一件丟臉和軟弱的事,我們很自然地以為,要是別人知道了我心情沮喪,將會把我看得一文不值。因此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喜歡隱藏自己的痛苦和悲傷,因為我們總是覺得,我遭遇的困境,責任都在于自己本身,也得靠我們自己去解決。
通常情況下,我們會把休閑娛樂跟沒有進取心、荒廢時間等負面看法等同起來,在多數人心里,工作才是值得肯定的。當一個人情緒低落時,會發現自己死氣沉沉,活力正一點一滴地失去,于是他通常采取的方式是,放棄那些他認為“不重要”或“非必要的”活動,比如跟家人去散散步,跟朋友去打打球,與同事去唱唱歌等,而這些正是能讓他放松和愉快的事情。在他的思維里,這樣的取舍是正確的,因為這樣一來,他就可以把更多剩下的精力(他把精力看成非常稀少和有限的資源),投入到他認為“必須的”和“有意義”的工作上,以承擔起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但這恰恰加速了情緒的惡化。想想看,你的快樂是不是也這樣“漏”出去了?每天急匆匆地上班下班、洗衣做飯、帶孩子……一臉嚴肅地應對生活,顧不上留一點時間放松。這樣的你需要提醒自己和身邊的人:越是緊張壓力大的時候,越要留出時間,發現和創造生活的美好,不要漏掉身邊的小快樂。
腳步放慢一點,看一看天邊的彩霞,吹一吹傍晚的涼風;招呼一下飛來飛去的燕子,看看孩童忘我地嬉戲;為家人做一頓美餐,看他們驚喜的樣子;帶著孩子一起去看望父母;在雨天霧蒙蒙的車窗上信手畫只小動物……只要一個個小小的舉動,會心的微笑會躍上你的臉龐,自然簡單的快樂感也會涌上心頭。
另外運動也是調適情緒的的好方法。憤怒或暴躁等壞情緒會引起不良的身體反應,比如壓力激素水平增加、心率加快、腎上腺素分泌增多等,這時候出去跑跑步、游游泳、爬爬山,不但能夠轉移你的注意力,也能讓你在消耗體力后,使心情恢復到平靜狀態。
減少欲望:去享受事情的過程
在今日浮躁的社會環境下,要想保持比較平和的心態,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必須減少自己的欲望。欲望背后,其實是現代人的一個通病,那就是只注重這個結果,不注重過程,也就難以享受過程。一旦結果沒有達到預期,壞情緒便開始洶涌而來,沮喪、不甘、低沉,嚴重的甚至陷入抑郁,一蹶不振。
寄美好于未來的夢想,卻讓現在的自己充滿灰色,這是空想,因為,只有這一刻,只有當下,才是真實的,才是能真正把握的。譬如你去學打籃球,應該去享受每一次打籃球的過程,而不只是專注于最后比賽的輸贏。
凡事如果忽略了過程,那到達終點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錯過了沿路風景。其實減欲望,是為了達到人生的平衡。人不能完全沒有欲望,否則就沒有了生活的動力,但若欲望過度膨脹,你會不知不覺中迷失自己。
很多時候,人們之所以痛苦和失敗,往往可以歸結為一個原因:沒有活在當下。
想想看,你的思緒是不是常常這樣:沉迷于過去的失敗和傷痛,或者為過去取得的一點成績沾沾自喜;對未來充滿焦慮,或者憧憬未來會一片光明;但是,我們往往會忽略一個最重要的時刻,那就是“現在”:現在的人沒有好好珍惜,現在的事沒有努力做好,現在的風景不斷被錯過。
此刻你坐在這里,但也許只是人在這里,問問自己,我的心在這里嗎?身在,心在,身心合一。這便是禪學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當下。安住當下,活在當下,心無任何掛念,心只在這里,沒有漂浮出去。很多人在自己的辦公室里一邊處理事務,一邊牽掛著家里的親人,身心分裂,無法全然地安住當下,因此無法專注地處理自己的事務。回到家里時,又考慮著沒有完成的工作,無法輕松地享受家庭溫馨,照顧家人。他的身心被分裂成兩塊甚至很多塊,所以感到自己心很累、很疲憊。
當覺察到自己的心開始散亂時,必須溫柔而堅定地把自己的心帶回來,帶回到“我正在做這個”的當下。事實上,老是去想已經發生和未發生的事是徒勞的,因為那些事都不會依我們的意志來轉移。我們唯一能把握的是自己的心,把握住當下。如果你錯過當下,就毫無未來可言,因為我們的未來是由無數個當下所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