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之美者。從考古發掘可知,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有玉的簡單加工,如玉環、玉斧、玉刀等。《山海經》中,玉的種類名稱,已近30種,如白玉、蒼玉、青碧、珠玉、瑤碧等。
古人愛玉,重玉,視玉為寶,有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第一,玉在我國先民眼里,是一種高尚、潔凈、吉祥之物,為神人、帝王所享用。《云藻》云,“天子配白玉”;《山海經》說,夏后啟,“左手操翳,右手操環”,環,即環壁。古字王、玉相同,亦此義。故古帝殉葬物中,多珍玉器。第二,玉,“天地鬼神是食是饗”,乃先民祭祀所用之要物,如百瑜、百珪、百壁等。第三,我國古代很早就發現玉的藥物用途,如《山海經》中提到的,一種堅粟精密、五色發作,謂之“瑾瑜之玉”的玉,“君子服之,以御不祥”,郭璞注為辟惡氣。第四,古人認為,石性與人性相通,具有天地之靈氣。故曹雪芹著《石頭記》(《紅樓夢》),將美玉稱作“通靈寶玉”。
美玉為“天人合一”的靈性之物,人們從美玉中領受到自然美、石性美,領悟到美玉的堅貞、高潔、頑強、深沉、嫵媚、善良、真誠、寬容等人性之美。借美玉人性化品格、真誠、寬容等人性之美。借美玉之人性化品格,陶冶情志,修身養性,是歷代人們特別是知識分子的一大養生方法。性者,左心右生,養心,旨在精氣神,心理健康。以美石之品格為燭為鏡,將自身融入大自然,悟出天地人的道理,以求養生長壽,這是人們真正愛玉、求玉、飾玉、賞玉、藏玉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卞和采一璞玉,爾后演變成“完璧歸趙”的故事。在《山海經》和《穆天子傳》里,還記述了一個關于玉之美的傳說:位于忙忙昆侖的西王母國,以產美玉名。早從堯舜帝起,西王母國就多次來獻美玉奇珍,特別是一種名曰“玉琯”,能發十二美音的古玉樂管。周穆王時,首擇吉日攜絲綢、白璧前往西王母國。西王母于瑤池盛宴天子,歌舞翩翩,琴簫婉轉入云。酣酒之下,西王母深情歌曰:天子呀,您穿山越嶺,不辭艱辛,遠道而來,我多么感激您,但不知什么時候,您還能再來呵!周穆王也深情答曰:待我料理好國事,不足三年再來會面。這段石緣,真是一個美麗的傳說,“神奇的石頭會唱歌”,感人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