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座城都有自己獨特的氣質,對因堰而建,因水而興的都江堰而言,有著千百年歷史的它,在灌溉著都江堰及整個川西平原的同時,也在不斷的提升著自身的城市內在氣質。
隨著都江堰市第十三屆三中全會的結束,其未來的城市產業發展方向也終于隨之出臺,那就是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和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按照四川省“三大發展戰略”、成都市“五大興市戰略”的部署,緊扣“創新發展、轉型升級”主題,在努力打造都江堰成為國際旅游城市的同時,結合養生資源現有優勢,努力將都江堰打造為精品養生城市、全國性的養生中心。
在都江堰呆一天,人均預期壽命多兩小時
(配圖文字:中共都江堰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曾正伢)
“5至10年后,成都會發展成為一個巨特大城市。我們要把都江堰放在大成都的視野中來看,把全市1208平方公里都當成景區來布局、打造,配套城市旅游功能,把都江堰打造成為最適宜養生、休閑、居住的城市。”對于都江堰的未來發展,都江堰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曾正伢表示,市委市政府已經提出了城市未來十五年的發展目標——打造國際旅游城市。
細數都江堰的優勢資源,養生資源無疑是上天給予都江堰最好的饋贈。
從自然環境來說,源起青藏高原,常年保持在國家一類水標準的水源、沒有受過一天PM2.5污染的空氣,都成為了展示城市良好形象的一個窗口。
從文化的角度來講,青城山更是道教文化的發源地,道家的學說、思想更是在潛移默化之中,滲透到了當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著他們對待生活的方式和態度。“無論是道士下山采買生活必需品,還是居民在登山過程中前往道觀小憩,都有機會接觸到道人,并聽他們分享一些道家的養生學說和功法,這無疑成為了都江堰人長壽的有利保證。”曾副部長說到,相對其他城市,都江堰的生活節奏并不算快,天氣好時人們更是喜歡曬曬太陽喝喝茶,這是一種生活態度,但正是這種生活態度成為了都江堰人長壽的因素之一,這種態度也正是我們人類幾千年來所追求的目標。
“為什么一定要等GDP達到5萬美元了,再考慮我們自己的身體呢?人類最終追求的是什么?根源上講還是為了我們自己,人類生活得更幸福。我們為什么不可以發展經濟和追求健康兩不誤呢?道家所講的天人合一、無為而治的理念,在逐漸影響都江堰人的生活哲學的同時,也成為了都江堰人長壽的因素之一。”曾正伢如此反思道。
提起都江堰的養生優勢,曾副部長更是從科學和人文的角度,給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在都江堰每呆一天,人均預期壽命就多兩小時。這一觀點有著嚴謹的數據作為支撐。據他介紹:“按照人口第五次普查的統計,都江堰的人均壽命是77.1歲,全國平均壽命是71.4歲,差距是77.1減去71.4,也就是5.7歲,這也就意味著都江堰的戶籍人口,比全國高5.7歲。我們用全國平均年齡除以5.7,等于12,就是說都江堰高出了全國平均年齡十二分之一,讓你每一天多了十二分之一累積起來去慢慢消受。所以在都江堰呆一天,就多獲得了2小時的預期壽命。”當然,生活在都江堰的老年人更是幸福的,據曾部長介紹,從2004年起,政府每月向95、100歲以上老人分別提供了50、200元的生活補助,將對長壽老人的關心落到了實處。
都江堰的山是靜態的、水是動態的、自然是美好的、文化是深厚的,用曾副部長的話來說,都江堰更是一座開放的城市,想養生,常到都江堰走走。
打造全國性養生城市
(配圖:都江堰市旅游局局長楊源寶)
建設和打造“一城兩區”,加速推進國際旅游城市建設無疑成為了都江堰在十三屆三中全會后,政府的首要工作重心。
據都江堰市旅游局局長楊源寶介紹,一城主要是“都江堰主城”。以都江堰市中心城區和蒲陽工業開發區為主要范圍,大力發展休閑購物、酒店住宿、餐飲娛樂、商業演藝、影視攝影、創意設計等旅游配套服務業和旅游配套工業。
兩區則是指“大青城沿山旅游區”和“平壩都市現代農業區”。大青城沿山旅游區是指以龍門山脈沿線區域為主要范圍,重點發展山水旅游和養生休閑度假產業,深入挖掘“道”、“水”、“熊貓”等特色元素,完善區域內旅游基礎配套,啟動“熊貓歡樂谷” 、龍池—虹口2個5A級、青城太極島等4個4A級景區規劃編制等。平壩都市現代農業區主要是指以市域東部、南部的淺丘及平原區域為主要范圍,大力發展都市現代農業和鄉村旅游,實施農業景觀化工程,建設一批成規模的農業基地,促進一三產業互動發展。
因此,大力挖掘旅游元素,通過招商引資促進旅游產業化就成為了都江堰今后工作的重點。楊局長表示,市政府在有關會議上已經指出,如果旅游僅僅是觀光,那則變成了“啃”老祖宗,最終是沒有出路的。既然都江堰市的旅游產業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那么面對豐富的旅游資源,只有走旅游產業化的路子,結合當地養生資源優勢,打造特色養生產業,才能避免旅游資源的“碎片化”。例如,都江堰市擁有的道文化、養生文化、熊貓文化等,都可以挖掘、發展成為相關的旅游以及養生產業。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如何打造具有吸引力和都江堰特色的旅游品牌。
當談到都江堰打造全國性養生產業中心的具體舉措時,楊局長告訴我們,除了做好招商引資,引進高端時尚的養生產品,以及和川投集團等知名企業進行合作,打造養生產業外,做好現有資源的轉型升級也變得同樣重要。無論是將賓館酒店和治療亞健康的養生基地相結合,還是將道家養生、道地藥材同現有資源相嫁接,打造一些養生產品,比如在游玩了青城山后,做一套養生功法、吃吃養生餐、看一下熊貓,設置出一套三五天、一周、甚至是一個月的養生項目,都是政府正在努力的事情。
都說每座城市都有其不同的氣質,都江堰同樣如此。而將城市的氣質轉型升級,讓大家感受到這是一座好玩且養生養性的城市,是時下政府正著重關注的重點。
一切急功近利都不是做環保
(配圖:都江堰市環境保護局局長孫濤)
為建設國際旅游城市提供環境保障,都江堰市環境局加大了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力度,為全面提升區域環境質量,實施了“碧水、藍天、寧靜、綠地、田園”五大“環保工程”,通過治水、治聲、治氣、治渣等環境綜合整治,進一步提升了全市生態環境質量。另外,也建立健全了生態補償機制,堅持走生態發展之路。通過環保系統、人大建議、政協提案等多種渠道,積極爭取建立以生態屏障保護和水源保護為重點的生態補償機制,走生態發展之路,努力把都江堰打造成為環境優美、綠色宜居、幸福和諧的西部“首席生態城市”。
“其實人人都是環境的污染者,環保人人有責,并不只是環保部門的事情,因為環保部門只能對違法的行為進行行政處罰,所以大家都要學會愛護環境,自覺踐行低碳生活。”說起環保的工作,都江堰市環保局局長孫濤表示,環境局對都江堰的易污染企業做了包含水體、空氣等多方面整體的排查,詳細到每一家農家樂油煙、污水的排放,餐飲、噪音的污染,專門做了污染源的統計,并分門別類做了地圖。
為了培養每位市民的環保意識,環境局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組織綠色騎游行、在日歷上附贈環保小貼士、贈送環保袋、在學校組織環保知識競賽……在孫局長看來,只有將環保知識一點一滴的滲透到居民的生活之中,才能慢慢影響到更多的人,比如讓長輩影響孫子兒女,學校里的小朋友又影響家里人。
眾所周知,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是認定一座城市是否適合養生的重要標簽,而這又正是一項需要持之以恒的工作。談起時下的環境問題,孫局長表示一切急功近利的想法對環境的作用都不會太大,因為這是一項千秋萬代的工程,只有認認真真、踏踏實實的去做,才能為構建養生之城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希望通過大家堅持不懈的努力,在繼續保持現有水質、空氣零污染的前提下,看到都江堰能回復到30年以前,再次演繹一副‘窗含西嶺千秋雪”的美景。”孫局長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