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春過后,東風解凍,春江水暖,草木萌動,春天的腳步近了?!妒酚洝ぬ饭孕颉罚骸胺虼荷拈L,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睆酿B生的角度看,就是要順應四季,調整自己的生活。春季萬物生發,“此謂發陳”,人的情緒隨之舒暢,最適宜踏青出行,親近自然,以促進陽氣生發。
梨花風起,尋春半出城
踏青,又叫春游、探春、尋春。于花草返青的春季,結伴到郊外原野遠足踏青,并進行各種游戲以及蹴鞠、蕩秋千、放風箏等活動。中國的踏青習俗由來已久,傳說遠在先秦時已形成,也有說始于魏晉。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游春賞景,至唐宋尤盛。
踏春以散步為主,置身于大自然之中,登山遠足,漫步林蔭小道,擇林木佳勝,飛鳥鳴叫的山陵為目標,攀山越嶺,不計速度,只求消遣,漫步而上,此時全身的新陳代謝旺盛,整個身體的健康狀況就會得到改善。
“春風吹面薄于紗,春人妝束淡于畫。游春人在畫中行,萬花飛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黃,柳花委地芥花香。鶯啼陌上人歸去,花外疏鐘送夕陽?!崩钍逋倪@首《春游》,道盡了春之美,游春人之熱鬧。蘇東坡寫西湖,曾經有一句“淡妝濃抹總相宜”,是大自然的西湖。到過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時節,在那煙雨碧水、新柳清風、漿聲船影、山嵐薄霧之中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畫。
《春游》中的游春人,正是蘇東坡筆下的西湖,“游春人在畫中行,萬花飛舞春人下”。陽春三月,風和日暖,梨花風起,尋春半出城。且去田野,看楊柳依依,野花燦爛,身心不由得清爽而浪漫。對于外地人,西湖畢竟遠了,其實任何一座城市,只要你有心,收拾好自己的心情,城外的田園里,處處皆有“梨花淡白菜花黃,柳花委地芥花香”的美景。
“三月風情陌上花”,樸素恬淡,不落塵俗,自古及今,不枯不衰,猶如水,歲歲年年,流淌在阡陌之上,不知迷醉過古今多少王公貴族、粉黛佳麗、文人墨客、尋常百姓。古人所以對踏春甚感興趣,是因為春臨大地,萬象更新,郊外的叢林生長著繁茂綠色植物,不僅空氣清新,而且在陽光照射下,會釋放大量氧氣,在林邊海邊溪畔還有充足的陰離子,使人精神抖擻;同時置身于綠色植物中,有助于消除視覺疲勞,綠色植物還能分泌出特殊氣味,刺激人們的嗅覺器官,令人產生愉快的感覺。
中國歷代養生家,也都主張親近大自然。水上的清風,山間的紅日,迷蒙的群峰,花草的芳香,蟲鳥的清鳴……都是大自然的恩賜,正所謂“風月本無主,閑者便是主人”。還等什么呢?滿園春色關不住,趕緊邀約朋友,去領略春日的萬種風情吧。
峨眉春曉茶先知
輾轉歲月的時光、幾載奔忙,在春日里的閑暇里,可去郊外賞花,也不妨覓一處清幽的茶山,寄至味于淡泊,念一句禪語“吃茶去”,攜二三好友或一人獨往,且去喝一盞清茶,便有了空靈的禪意。峨眉黑袍山,就是這樣一個探春問茶的好去處。
三月六日,驚蟄時節,峨眉山“榜上有名·五時茶人擂鼓醒茶”活動就在這里舉行。我與兩位茶友一起前往,春游品茶。天空下著細雨,疏雨一簾,將峨眉染成畫卷。茶山綠,阡陌青,布谷鳥叫,空山飄渺。自黑袍山腳的一個小鎮往山上走,一路茂林修竹,清溪潺潺,鳥語花香,薄霧裊繞,讓人精神說不出的舒爽,更別提那山中空氣,清新得像一眼甘甜的山泉,大家都忍不住加深了呼吸,清洗身體的污染,也洗滌心靈的塵埃。
到得山中,早有一眾茶友聚在茶室,閑話品茶。剛采摘炒制的驚蟄茶,用山中清泉沖泡,仿佛電影中的慢鏡頭,開水倒進玻璃杯里,很短的瞬間,炒干的茶葉重新綻放出生命原來的美麗,在清水中自由飄動,成了無拘無束的精靈。峨眉新茶泡開后清澈透亮,青翠異常,影影綽綽卻也清新可人。
縷縷茶煙升起,湊近一聞,淡淡的茶香,清新宜人。細細品味,潤滑清冽,微苦回甜。茶人口中,唇齒留香。茶是峨眉茶,水是峨眉水,喝一杯茶,似乎將整座山的山氣水氣全部喝了下去。鄰桌的峨眉僧人,淺黃僧衣,圍桌清談,再看看窗外的山里人家,白墻黛瓦,蔬菜雞鴨,心中自然恬淡寧靜了許多。如此心境下品茶,意味又會不同。雜亂浮躁的心態就算是甘露瓊漿捧杯在手,也會平淡無味;但若能平心靜氣細細品悟,一杯清茶就是人間最好的佳釀。
黑袍山上,數萬畝茶園,數千株白芽茶樹,生長正當時。上午十點,榜上有名·五識茶人正式在茶山基地舉行擂鼓醒茶儀式,感恩天地雷鳴,動物復蘇,萬物生發。隨著一陣清越的鐘聲敲響,茶人巡茶山,響起三通鼓。迎萬物感召,得天人合一。峨眉山僧人按照寺院既定儀式進行了祈福,面對茶山擁簇的蒼天吟誦了祈福文……
杏花雨,紛紛下,山里人家采新茶。茶農個個喜氣洋洋,穿梭在茶山之間,現場采摘驚蟄茶,并在專家的指點下,手工炒茶?,F場茶香四溢,來客都親眼見識了峨眉茶的純自然品質。
茶以春為貴,春貴及其時。春天的五個節氣: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所產之茶最為珍貴,統稱“五時三候茶”。五時茶為春茶之精華者,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太短。在峨眉春天的“五時三候茶”里,你可以感受天下變化,節氣轉移,感悟自然,回歸自然,思索人生。自然的季節不品嘗也在,但只有品嘗,才能體會人生的詩意。
唐人詩云:“微雨眾花開,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動從此起。”驚蟄,為五時雨水后的一個節氣,這時節,天氣轉暖,春雷初響,驚醒了蟄伏在泥土里冬眠的各種昆蟲。春回大地,桃紅梨白,黃鶯鳴叫燕飛來,農人開始春耕,茶人開始采茶。古諺語云:“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薄袄状蝮@蟄谷米賤,驚蟄聞雷米如泥”。是說驚蟄日或驚蟄日聽到雷聲,風調雨順,主好年景。
雨水降甘露,驚蟄發新芽,驚蟄茶,又稱醒腦茶。峨眉黑袍山春暖花開,茶葉吸收花香雨露,茶味中融入花香,清新醒腦。沖泡一杯“驚蟄春茶”,驚醒昨日迷夢,解去春困,沖走煩惱,振作精神,全新的一年從這天開始……
禪院品茗,靜坐空人心
不管生活多么紛擾,有一間清靜的茶室可以坐下來,像位隱士一樣暫時做一個局外人,在淡淡的茶香中借得一刻清閑,無疑是幸運的。而在現代都市,這“清靜”二字最是難得。這里要講一個故事,一千五百多年前的鎮江城南,一位失意的書生被貶路經此地,登南山遇寺,與僧人一席清談后,對宦海浮沉深有感觸,便在僧舍里題下一詩云:
“終日錯錯碎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閑?!?/p>
此詩最后一句廣為人知,然而這位書生的名字卻被后人忘了,他叫李涉,唐代詩人。之所以講他,是因為茶之一物,往淺了說無非是忙里偷閑,苦中作樂,正合了“偷得浮生半日閑”之意。周作人在《喝茶》一文中說,“喝茶當于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钡幵诮袢招鷩痰亩际?,瓦屋紙窗已難尋到,而李涉詩中提到的竹下僧院,倒也是喝茶的好地方。
驚蟄當日,下午三點,榜上有名·五時茶人組織一眾茶友前往峨眉山下的大佛禪院,在一處湖邊禪房內,大家靜坐蒲團,共品五時禪茶。四川省茶藝冠軍周小芳親傳弟子,給大家表演了茶藝,在優美的動作中,用一雙纖纖素手,教大家學習如何“泡出一杯好茶,喝到一杯好茶”,從環境、選茶、投茶、沖泡、水溫、心境等方面,與二十多名茶友探討茶道。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窗外細雨淅淅,打濕芭蕉,戲了池魚。清茶喝畢,一曲琴音起,茶友在陣陣茶香中,跟隨茶師靜心打坐。大家活動全身,放松自己的每一個器官,每一寸肌膚,每一處關節,然后微微閉了眼,開始靜坐。開始也會思緒萬千,紛至沓來,但也不用強制壓住,一切順應自然,只需去關注自己的呼吸,感受著腹部的一起一伏。慢慢地,你會感覺腿痛,時間再長,你卻漸漸忘了疼痛,只感覺心中一片空靈。那一刻,世界靜極了;那一刻,整個世界只剩下禪房外雨落池塘的微聲,風過疏竹的清響,柳樹間的鳥鳴,和峨眉山中遠遠傳來的梵音。
靜坐結束,再一次活動全身,緩解了靜坐帶來的酸痛后,身體會有說不盡的舒爽,一掃平日的沉悶。清雅的茶女奉上另一杯熱茶,茶友們繼續聽一場專家的養生經驗分享,感覺實在不虛此行,直到黃昏時分,才各自歸去。
據悉,以品茶、靜坐、養生、修行為系列的峨眉山禪茶活動,將陸續在成都琴臺路榜上有名茶鋪、峨眉山大佛禪院、圣水閣、黑袍山等地繼續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