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留學日本的郭沫若先生,由于學習緊張,用腦過度,引起嚴重的神經衰弱,每晚只能入睡三四小時,記憶力極差,而且“心悸亢進,緩步徐行時,胸部也震蕩作痛,幾乎不能容忍。”后來,他學會了寧靜養生,每天早晨靜坐30分鐘,兩星期后,是他痛苦不堪的頑疾竟霍然而愈。
宋代文豪蘇東坡,對養靜還頗有研究。他在《養生說》中寫道:不論白天或夜晚,只要空腹,都可到靜室中去練習,靜坐也好,靜臥也好,悉聽自便,但必須保證身心“入靜”,做到“清凈專一”,“使如木偶”,而且要注意“調息”,使呼吸細微深長,做到“綿綿若存”。他在《蘇沈良方·上張安道養生訣》中還強調不可急于求成,要堅持練習,持之以恒,功到自然成,甚至可以獲得遠勝于藥物的良好效果。他是這樣描述的:“其效初不甚覺,但積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藥,其效百倍。”
明代的名醫龔居中,在《紅爐點雪》里也專門寫了一節“靜坐功夫”,他說:“遇閑暇則入室盤膝靜坐,心無雜想,一念視中……久久行之,百病不生。”龔氏在這里,也是強調要持之以恒,只有“久久行之”,才能收到“百病不生”的效果。而在練功之中,最重要的是清靜專一,要做到“心無雜想”。如果在練功時,仍然心思妄動,雜念叢生,則毫無效果。《養生四要》說得好:“人之學養生,曰打坐,曰調息,正是主靜功夫。但要打坐調息時,便思要不使其心妄動,妄動則打坐調息都是搬弄,如何成得事。”
那么,怎樣才能做到心無雜想、清靜專一呢?
最簡便的辦法就是:選擇一個清靜的環境,坐在一個舒適的位置,兩手自然地放在膝上,兩眼半閉,用眼視鼻,使自己安靜下來,并放松全身肌肉。然后調勻呼吸,做到細微深長,在呼吸時默念“一”字,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字上,心神也就逐漸歸于清靜專一了。
一旦“入靜”,就會使人產生一種十分舒服的感覺,好像置身于一個虛靜空曠的世界。練功之后,更感神清氣爽,精力充沛。久而久之,有病可以治病,無病可以防病,促進身心健康,有助延年益壽。正如少林寺主持德禪法師所說:“一旦入靜,雜念盡除,從醫理上說,這時氣血調順,心平氣和,呼吸均勻,經絡疏通,自然可達增強體質、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