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療健康產業關系著人類的身體健康和對生命科學的認識,當今不管是中國還是全球,醫療健康產業正在成為引導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產業。
目前,中國的醫療健康支出已成為繼食品、教育之后的第三大消費支出,但中國在該產業的總體規模僅占到國內生產總值不到2%的比例,因此中國醫療健康產業也成為了中國最有投資價值的產業之一。
而在當下,全球醫療健康產業發展已進入了拐點期。從全球范圍來看,醫療健康產業作為朝陽行業的基礎在于生物科技的不斷發展提供了技術可能性、老齡化社會提供了龐大的消費群體、政府福利支出加大提供了大筆買單,這些構成了醫療健康行業長期穩定發展的有利因素。目前中國醫療健康產業發展也進入了新的拐點期,原因之一就是國家決定對醫療行業進行體制大改革,醫療體制改革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進入的政策利好以及醫療健康消費市場巨大的增長潛力等因素促使醫療健康產業成為了投資機構競逐的重點投資領域。
健康產業下的非公有制醫院
醫療產業最基本的存在形式便是醫院。在我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醫療市場也正逐步開放。
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人們對醫療保健意識的提升,我國的就醫人次和住院人數持續增長。根據《2008"年中國衛生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08"年全國醫療機構(不含村衛生室)總診療人次達35.32"億次,入院人數達11,483"萬人。因此,持續增長的醫療需求促進了我國醫療服務市場的快速持續發展。
而與醫療需求快速增長不相適應的是,我國的醫療服務供給出現了嚴重的不足,甚至連基本的醫療保障也還不能滿足,更不要說特殊醫療需求,看病難成為了存在在老百姓中間較為重大的社會民生問題。
根據衛生部的有關預計,到2020年,我國將會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醫療市場。以規模而言,目前中國的醫療市場規模僅相當于美國的5%,如若達到美國市場的水平,那么我國醫療服務將有100倍的提升空間。
因此面對醫療產業這塊蛋糕巨大的市場,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把目光投向了它。而民營醫院體系的壯大,同樣給新形勢下的醫療服務體系帶來極大促進作用。首先,民營醫院的健康發展可以徹底改變政府包攬醫療、攤子大、負擔重、收效低的狀況,逐步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和多種經營方式并存的醫療服務新體系,滿足不同層次的醫療服務對象的需求。其次,民營醫院的存在能夠激活醫療市場。發展民營醫院,對公立醫院形成較大的外部壓力,推動公立醫院進行更深層次的改革,同時將公平和有序引入競爭,有利于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分擔就醫壓力,解決病人“就醫難”這一長期存在的問題。另外,發展民營醫院還可以拓寬投資渠道,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利用更多的醫療衛生資源,更好的為百姓服務。
博愛醫院的何主任也表示,現在的確是投資醫療產業較好的時機,但不能醫院剛創建好就想著要回報,醫院不同于其它產業,相比其它產業,回報率會更加緩慢,因為這涉及到了技術力量的引進、醫療設備的引進等問題,所以只有在自己做出品牌、做出患者對醫院的信任度、醫院愈加規范化后,才能看到效益的增長。對一家醫院而言,知識產業才是重中之重,不然檢查設備再好,放在這里同樣是一句空話。何主任還告訴我們,現在國家的政策對民營醫院給予了很大的支持,民營醫院自身的醫療也愈發規范,所聘請的科主任大多也是具有數十年從醫經驗的老專家、老教授,因此非重大疾病,民營醫院同樣能夠起到很好的幫助患者減輕病痛的目的,實實在在起到緩解老百姓就醫難的現狀。以博愛醫院為例,其董事長無論是投資安琪兒婦產醫院還是博愛醫院,其標準和目標始終如一,從未有過改變。
當然,對于當下頗受關注的醫患矛盾,何主任也有著自己的看法。她認為這需要醫院和患者之間多一些理解和溝通,她說她自己本來就是一名醫生,站在醫生的角度,每名醫生希望的是不斷提高自己的醫術水平,解決更多患者的痛苦,而非故意在治療過程中出現差錯。因此希望大家正確看待醫生所從事的工作,彼此之間能多一份諒解。
早在本世紀初,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龐大的人口和老齡化的過早來臨,迫使醫療健康產業必須快速發展;而全球化帶來的技術和產業轉移,又大大縮短了我國醫療健康產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有力促進了中國醫療健康產業的發展。由此可見,在內因和外因的共同促進下,中國的非公有制醫院,勢必將迎來一個發展的春天。
健康產業下的健康管理機構
所謂的健康管理,就是主動經營健康,是對個人和人群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的監測、分析、評估,提供健康咨詢和指導,以及對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干預的全過程。健康管理起源于美國,在中國起步不久,因此也可以說這是一個朝陽產業。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生活已發生了很大變化,生活節奏加快、社會競爭激烈、飲食結構改變、環境污染等,這些變化無不威脅著健康。世界衛生組織研究表明,亞健康狀態人群已占總人口的70%左右,人們的健康意識越來越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健康,定期健康體檢、咨詢心理醫生等等,其中很多人開始接受以體檢為開端的健康管理服務,健康管理的需求也隨之增長迅速。更有行業資深人士指出,我國健康體檢產業將在未來5年迅猛發展,達到數百億的市場規模。
面對健康管理市場激烈的競爭環境,各健康管理機構亦紛紛絞盡腦汁,從單一的體檢機構到綜合性的健康管理機構轉變,在不斷轉變的過程中盡可能突出自己的項目與理念。首先的轉變便是完善醫院功能延伸和做好檢后服務的需要。此舉也正好契合了目前國家提出的“關卡前移,重心下移”的號召,真正做到了以預防為主、從源頭堵住疾病的發生、降低醫療費用。另外便是加大了對慢性病的管理,而這又是我國目前醫療健康管理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和重要的問題。讓我們看2006年來自CDC的報告:2000年以前的十年間,肺癌、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6種慢病占總死亡人數的35.7%;高血壓、冠心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而高血壓的知曉率僅30%、治療達標率不足10%;糖尿病在6年內大城市的患病率上升了40%;成人超重、肥胖逐年上升,其中肥胖10年內上升了97.2%,專家甚至預測肥胖對健康的危害不久將超過煙草。慢病造成的生活質量惡化、直接間接經濟負擔、生命年損失嚴重威脅著中國居民的健康。可見,對慢性病的健康管理任重道遠,開展對慢病的管理大有可為。
在四川成都,同樣有一家名叫朗博醫療的專業健康管理醫療機構,他們的院長告訴我說:“在我們看來,"“全生命健康管理才是健康管理的真正內涵。”全生命健康管理就是運用“預防+治療+康復”的理念,實現增進健康、延長壽命的目的。全生命健康管理就是從生到死,從受精卵那一刻開始就有了生命的撫育,這樣一個全生命周期、全價值的健康管理,才能全身心的為企業家服務。因此,朗博醫療不僅僅只是簡單的健康管理,而是以預防、養護、治療、康復為目的的全生命的健康管理。會走尖端化技術、精細化管理和個性化的高品質醫療服務道路,朗博醫療未來也是集生物醫學、臨床醫學、功能醫學、抗衰老醫學、行為醫學和營養醫學于一體的全方位健康管理型醫療服務體系。為客戶提供前瞻性的健康管理和疾病治療思路以及朗博醫療強大的國內知名醫學專家團隊,及全方位、全預約制的私人專屬服務。”
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報告表明,人類三分之一的疾病通過早期發現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三分之一的疾病通過健康體檢得到的信息反饋可以指導治療、提高療效。那么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及保健意識的提高,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日常保健、定期檢查對于健康的重要性,健康管理業務的市場前景一定充滿希望。
健康產業下的中醫養生館
"中醫藥學作為仍矗立于21世紀醫學之林的傳統醫藥文化,至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效力。中醫藥的未來不僅關系到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揚,更關系著中國乃至世界人民對自身身體健康的養護。
家庭個人負擔沉重“看病貴,看病難”已經成為當前中國的社會熱點問題。世界發達國家醫療費用支出同樣非常驚人。但是高漲的醫療費用雖然對促進現代醫學深入認識疾病的機理,提高疾病的診治能力等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也不能不看到,昂貴的醫療費用并未有效地解決臨床上存在的許多實際問題,尤其是對某些慢性病、老年疾病仍然無法徹底治療。中醫則具有具有簡、便、驗、廉的特點,無論從服務群體、藥用資源,還是從文化心理接受方面,都是我國發展自己衛生事業的特有優勢,是建設和諧社會,使人人享有健康的重要保障與途徑之一,因此,全國各地中醫館的興起,也就成為了必然。
但在中醫館的發展過程中,也常常會遇到以下三個必須要注意的的問題。一方面,要保證從業人員、名老中醫等資源稀缺的足夠充足;另一方面,集按摩、理療、保健于一體的中醫養生調理機構除了裝修格調、設備投入之外,配套的服務模塊必須健全;最后,就是要計劃好資金量和投入產出比的量與周期。
盡管在中醫之鄉、中藥之庫的天府之國四川,擁有200多年歷史沉淀的德仁堂已與100多名省內知名中醫生合作,輪流坐診,并不受人才之困,但毛總表示,優秀的中醫生對門店增長非常關鍵。除做好人才積淀以外,藥療與食療藥材的深度產品開發與組合也非常關鍵,需要不斷研究消費需求,向上游提出加工要求并有意識進行推廣。此外,德仁堂中醫館會將未來發展重點放在慢病的自我藥療、病后的康復理療、病前的治未病版塊。對于未來,毛總表示,“我們會從中醫處方、中藥飲片的層次中提升出來,更多地加入中醫理療、養生等方面的要素。現在正在著力發展的藥膳就是布局‘健康全產業鏈’、形成綜合競爭優勢的主要環節。”
未來的世界應該是一個多樣性的世界,而不是一個單一的平板的世界。文化是多元的,科學也應該是多元的。傳統文化的發展應該與時俱進,與當代文化并行不悖,中醫與西醫應該和而不同,殊途同歸,共同為人類的健康事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