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介紹:曾任成都中醫藥大學中藥研究室主任,中醫食療藥膳研究中心主任。中藥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任中華中醫藥學會理事,四川省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中醫養生保健學會常務理事,中藥學、中醫食療專家。
食療是中醫學里一個古老而新興的學科,現代稱為中醫食療學。雖說有“食療”二字,但并非僅僅指用食物或膳食去治療疾病,而包括有更廣泛的內容:如各個種類食物的性能;不同年齡、性別的人的飲食特點;飲食衛生;食療配制原則;亞健康狀態的飲食調理,以及某些疾病的飲食防治等。在古代“食療”也稱“食治”。如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食治”篇,所言并不限于治療;而其中“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一段話,表明“療”、“治”在此互通。
中醫食療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周朝醫師中已有食醫的分工,在唐朝這個學科即已成熟。有關內容可見于:食療本草、本草書的食物部分;食療專書和方劑書藉的“食治”部分;臨床醫書;基礎或綜合性醫書;攝生類書籍,等等。例如唐代孟詵的《食療本草》、陳士良《食性本草》,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唐代昝殷《食醫心鏡》,宋代陳直《養老奉親書》,元代忽思慧《飲膳正要》;宋代官修方書《太平圣惠方》、《圣濟總錄》的“食治”;"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有關食物的論述,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的食治、養性等,近代張錫純《衷中參西錄》也多涉及;攝生類如明代高濂《尊生八箋》中的《飲饌服食箋》等。
“食療”的原料和形式
食療所使用的原料主要是食物,即谷、菜、果、茶、禽、畜、魚等,有的則是藥食兩用的,如山藥、扁豆、大棗、龍眼肉、桑椹、蓮子、薏苡仁、百合、玉竹、黃精、菊花、茶葉、阿膠等;其二是部分較適宜用于膳食的中藥,如人參、黨參、黃芪、白術、鹿茸、杜仲、淫羊藿、益智仁、當歸、地黃、制首烏、沙參、麥冬、天麻、三七、丹參、五味子等。所用中藥須經過炮制加工,一般均無毒性或副作用;同時無不良氣味,有的還可咀嚼食下。
食療的手段(或體現的形式)是食物、膳食(飯菜)或飲食。食物可直接食用,而更多
用于膳食或飲食則需要烹飪、制作。其食品形式涉及范圍很廣,僅從文獻中見到的就有:粥、飯、面條、餛飩、餅、糕點、糖果、粉(散劑)菜肴類(蒸、煮、燉、烤、淹、釀等)、羹、湯(水煎液)、湯菜(暈或素)、乳制品、飲料、茶、酒,等等。其烹飪或制作方法,一如日常膳食或飲食。但要注意藥食的協調性。膳食形式的取舍除與辨證用膳有關外,主要取決于食物和藥材的性質。一般來說如蔬菜、鮮草藥不于用燉、燒,多用來炒菜或煮湯;較干硬的藥材或食材不用來煎炒,多經處理后用來燉、燒;谷物常用來煮粥飯,做糕點,且多與富含淀粉的健脾藥同用。
食療膳食等飲食在古代醫藥書藉中記載甚多。僅舉數例如下:唐代《千金要方》法制
豬肚(含人參、干姜、花椒、蔥白、糯米、豬肚等,治老人虛羸,乏氣力)、羊肉湯(含羊肉、當歸、生地、白芍、川芎、生姜、桂心、甘草等,用于血虛有寒、經閉或月經量少、腹痛);宋代《圣惠方》豬肝羹(含豬肝、雞蛋、蔥、豉等,治肝虛遠視無力),《養老奉親書》蒲桃漿方(葡萄汁、藕汁、蜂蜜等,治老人小便淋澀作痛);元代《飲膳正要》牛肉脯(含牛肉、胡椒、蓽撥、陳皮、砂仁、草果、高良姜等)、生地黃粥(含生地黃、酸棗仁、粳米等,治虛弱,心煩不眠);明代《扶壽精方》參歸腰子(含人參、當歸、豬腎等,治心氣虛損、怔忡自汗),《萬病回春》紅顏酒(含胡桃仁、小紅棗、杏仁、蜂蜜、酥油等,可美容顏);清代《冷盧醫話》黃芪粥(含黃芪、粳米等,治氣虛自汗),《醒園錄》參棗米飯(含黨參、大棗、糯米等),《本草綱目拾遺》冬蟲夏草鴨(含冬蟲夏草、鴨子等)。在近代也有一些很好的配方,如《衷中參西錄》水晶桃(含胡桃仁、柿霜餅,治肺腎虛,咳喘,或腰酸)。
“食療(中醫食療學)是指一個學科,他所研究的范疇較廣,膳食是他體現的形式(手段),加藥與否視情況而定;藥膳是指一些加用中藥的膳食,可以增強膳食的某種功能。無論是藥膳還是其它膳食、食物,都是食療應用的形式。”
關于“藥膳”
1980年成都中藥材公司開設“藥膳”餐廳,展現給大眾的主要是取自食療書籍中、配有中藥的膳食,尤以菜肴類居多。后來該公司彭銘泉等又出了《大眾藥膳》、《中國藥膳學》,把有關膳食記載下來。“藥膳”一辭,不見于中醫藥書籍,也不見于其它歷史文獻,是他們首次使用的。作為加用中藥的膳食之名稱,有其實用性,比較便于交流。在食療膳食中也頗具特色。由于這些藥膳主要取自歷代有關食療的中醫藥書藉,所以都說他有悠久的歷史,實際上也就是中醫食療的歷史。二者不同之處是:食療(中醫食療學)是指一個學科,他所研究的范疇較廣,膳食是他體現的形式(手段),加藥與否視情況而定;藥膳是指一些加用中藥的膳食,可以增強膳食的某種功能。無論是藥膳還是其它膳食、食物,都是食療應用的形式。所有膳食在配伍應用方面均尊循辨證施治和方劑的配伍原則。
若干年后有人從宋史發現“藥膳”的字樣:一是某為官的兒子給父親“早起奉藥膳”,二是后妻給前妻病重的兒子“親調藥膳”。于是就認為此處之“藥膳”即今之藥膳。其實這完全是一種巧合。因為:⑴今日之藥膳漢唐時期就有了。若宋史提到的“藥膳”即今日之藥膳,則應在中醫藥書籍中見到這一辭語。可惜沒有!⑵宋史之“藥膳”實指藥與膳兩者。因為古人說到健康與疾病時,往往藥食對舉,而且唐宋以來上層人士還有用膳、服藥以養生的風氣。如《千金翼方》說:“人非金石……常且服藥”,又說“雞鳴時起……吃點心飯若粥等。若服藥者,先飯食服吃藥酒”。又如明代胡侍《真珠船》引隋許智藏云:“為人子者,嘗膳視藥……”;張景岳《類經》說:“人之大事,莫若生死……。人之所賴,藥食為天”。
“在疾病的治療中,食療可用來配合藥物等治療方法,以恢復健康。《素問·五常正大論》就說,治療疾病不能完全依賴藥物,而要配合飲食調養。”
食療的用途
1.用于日常膳食""這是膳食和食物最基本的用途。要求合理安排一日三餐的膳食,適當的零食,以維護人體健康。在疾病的治療中,用來配合藥物等治療方法,以恢復健康。《素問·五常正大論》就說,治療疾病不能完全依賴藥物,而要配合飲食調養。原文是":“(藥物)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2.用于亞健康狀態""它是中醫食療的優勢,最適合用亞健康狀態者。除單純應用食物
外,常制備成膳食用。如《千金要方》法制豬肚方(含人參、干姜、花椒、蔥白、糯米、豬肚,燉),治老人虛羸,乏氣力;《圣惠方》豬肝羹(含豬肝、雞蛋、蔥、豉),治肝虛遠視無力;《養老奉親書》蒲桃漿方(葡萄汁、藕汁、蜂蜜),治老人小便淋澀;《冷盧醫話》黃芪粥(含黃芪、粳米),治氣虛自汗;《溫病條辨》清絡飲(含鮮荷葉、絲瓜皮、西瓜翠衣、鮮銀花、鮮扁豆花、鮮竹葉心),可用于暑熱所致的身熱、微渴、頭目不清。現代,人們有氣陰兩虛,疲倦口干時用西洋參;血脂偏高,用洋蔥、大蒜、山楂、枸杞子、花粉、海帶;血壓偏高,用菊花、芹菜、薺菜、葛根、決明子。或泡茶飲,或煎水,或做菜吃,都是其例,各隨所宜。
3.用于治療疾病""常制備成膳食用。如《金匱要略》甘麥大棗湯,治婦女臟躁(或更年期綜合癥);《飲膳正要》良姜燉雞(含雞肉、良姜、胡椒、草果、陳皮、蔥),治虛寒腹痛;《壽親養老書》馬齒菜方(含馬齒莧,涼拌),治濕熱瀉痢;《和劑局方》參苓白術散(含人參、白術、茯苓、蓮子、山藥、扁豆、薏苡仁、桔梗、砂仁、甘草),治脾胃虛弱;《圣濟總錄》鯉魚冬瓜湯(含鯉魚、冬瓜、蔥白),治脾虛水腫。對某些疾病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宜的食物配制膳食,尚有輔助治療的作用。同時要注意飲食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