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觀(Vipassana)是印度最古老的禪修方法之一。內觀的意思是如實觀察,也就是觀察事物真正的面目:它是透過觀察自身來凈化身心的一個過程。開始的時候,借著觀察自然的呼吸來提升專注力;等到覺知漸漸變得敏銳之后,接著就觀察身和心不斷在變化的特性,體驗無常、苦、以及無我的普遍性實相。這種經由直接的經驗去了知實相的方式,就是凈化的過程。它能讓你擺脫那些無明的煩惱,消除那些負面的情緒,收獲真正的安詳與喜悅。
——編者按
假如我們細心觀察,就會清楚覺察到每當有負面情緒或不凈的念頭生起時,我們必然會變得焦躁不安。換言之,安祥與和諧是不能與負面情緒或不凈念頭并存的。
不凈煩惱,起于“無明”
每一個人都不停在尋覓安祥與和諧,因為這些正是我們生命中所欠缺的東西。生命中總有些時刻會感到焦慮不安、煩躁、不和諧、痛苦;但我們不會將痛苦只局限在自己身上,而是不斷將之傾注在他人身上。一個不快樂的人,會使得周遭的氣氛充滿焦慮,同時也導致任何和他有所接觸的人都被其影向,感染其煩躁不安。如何才能生活得和諧?如何才可以泰然自處,并同時保持著周遭平和的氣氛,亦讓他人能夠生活在安祥與和諧中呢?
當一個人感到焦躁不安,欲從中尋求解脫,首先須找出苦惱的原因,即導致產生痛苦的根源。假如我們細心觀察,就會清楚覺察到每當有負面情緒或不凈的念頭生起時,我們必然會變得焦躁不安。換言之,安祥與和諧是不能與負面情緒或不凈念頭并存的。
負面情緒是如何醞釀產生的呢?同樣地,只要細心檢驗觀察,答案就顯現眼前。當發現他人某些行為不如我意,或某某事件的發生不合我意,我就會感到十分不愉快。不如意的事發生了,內心開始感到忐忑不安,當渴望的有所障礙不能如愿以償時,自己再次變得緊繃,內心開始打結。然而人的一生中不斷重復這種過程,不想要的就不斷發生,渴望期待的卻渺不可得,此生命運作過程導致身心兩方面皆被綁得緊緊,無從自拔。充滿著緊張僵硬及消極否定,生命是那么苦澀。
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處處如意,生命中往往是事與愿違。那么,我們不禁會問,當面對不如意的情境時,要如何才可以不盲目地產生反應?該如何才不會焦慮不安及該如何才能維持著安祥輿和諧?
許多前賢大德研究后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是,每當不如意的事發生,內心開始產生憤怒、恐懼或其它負面情緒時,即刻把注意力轉移到別處去,借此擺脫負面情緒及憤怒。
但其它探究內在真理的修行者作了更深入的探索,透過體驗自我的身心實相,發覺轉移注意力只不過是在逃避問題,負面情緒被推到了更深的潛意識層面。逃避不能解決方案,每當心中生起任何的負面情緒時,只有觀察和面對它。
無庸置疑這是一個好辦法:它避免兩個極端——壓抑和放縱。埋在潛意識里的負面情緒是不會消除的,若任由它表現在行為或言語上只會倍增問題。不過,假如我們只是客觀地觀察它,這些不凈煩惱就會開始漸漸消失,所有的負面情緒都被根除,我們就得以從不凈煩惱中解脫出來。
它聽起來絕妙毫不可思議,但實際上真的行得通嗎?對一般人來說,有這么容易面對不凈煩惱嗎?當怒火一升起,根本未曾來得及察覺,人就已經失控了。然后在怒火蒙蔽之下,構成我們在行為或言語上傷人亦害己。等到憤怒平息后,我們就開始哭喊及懊悔,祈求這人或那人或某某神靈的寬恕:“噢!我犯錯了,請原諒我吧!”。過后再次陷入相同情況時,我們又再次重復做出同樣的反應。再多的懺悔亦無補于事。
問題關鍵在于不凈煩惱往往是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產生。它萌生于潛意識最深層次,難于察覺。等到它浮現到意識層面時,它已經太過強勁把我給淹沒,導致我喪失了觀察它的能力。
想象看,如果我很理性,憤怒升起時就閉上眼睛試著觀察憤怒,那心中立刻浮現出的將會是憤恨的對象:那引發怒火的某人或某事。那么,我就不是在觀察憤怒本身。我只是在觀察引起情緒波動的外在刺激因素。這只會令憤怒增生加強;此誠然非解決之道。因此欲觀察抽象的負面情緒、抽象的情緒,是很難的事,必須先從外在的情境中脫離出來。
每當負面情緒在心中生起時,身體上同時就發生兩件事。第一是氣息失去正常的節奏,呼吸開始加重,這是較容易覺察到的。與此同時,在較深入細微的層面,身體內開始產生生化反應"一也就是某些感受的呈現。每一個不凈煩惱都必然會在體內造成一種感受,這種感受或那種感受,在身體的這部位或那部位。
一般人難以覺察這些抽象的感受,不管是恐懼、憤怒或激情。但是經過適當的訓練和練習,觀察呼吸與身體上的感受變得輕易,因為這兩者和心的不凈煩惱有直接關聯。
任何意念或情緒,任何的不凈念頭煩惱,均會在當時的呼吸和感受中顯示出來。因此,藉由觀察呼吸或感受,我其實是在觀察心中的不凈。我沒有逃避問題,反之我是如實地正視實相。
覺察內心的實相
觀察呼吸和感受給予我兩種幫助。首先,它們仿如我的私人秘書。當不凈煩惱念頭在心中生起,我的呼吸馬上失去常態;它開始呼喊:“看,有毛病出現了!”同時,感受也傳達訊息告訴我出事了。當接收到警告之后,我開始觀察我的呼吸,我的感受,很快地我發現那個不凈煩惱漸漸消逝了。
這一種身心現象就像一個銅板的兩面。一面是心中所出現的意念或情緒。另一面是身體的呼吸和感受。任何意念或情緒,任何的不凈念頭煩惱,均會在當時的呼吸和感受中顯示出來。因此,藉由觀察呼吸或感受,我其實是在觀察心中的不凈。我沒有逃避問題,反之我是如實地正視實相。接著我發現不凈煩惱已失去力量:它無法再像以往一般主宰著我。如果我持續著覺察,心中的不凈煩惱終究會完全消失,我依然持續保持安祥與快樂。
透過這自我觀察的技巧,讓我們看到內在與外在的兩個真實實相。以前,人總是睜開眼睛向外觀望而忽略了自身的內在實相。我總是向外尋找令我不快樂的因素,我總是歸咎于外界并試圖改變外界的現實。我對內心的實況一無所知,從不了解痛苦的源頭其實來自于內心,自己對愉悅或不愉悅的感受生起盲目習性反應。
現在經過訓練,我看到了銅板的另一面。我可以察覺呼吸及內心感受。不論是氣息或感受,我學習以一顆平穩的心只是觀察,不再起反應,不再增加自己的痛苦。反之,我讓內心的不凈煩惱浮現然后消逝。
愈精勤努力不懈地修練這技巧,就可以愈快地從負面情緒中解脫。漸漸地內心得以凈化,不受不凈煩惱束縛。被凈化的心總是充滿著愛-對所有人都懷著無私的愛;對他人的失敗和痛苦充滿著慈悲;對他人的成就與快樂感到欣喜;面對任何境遇都保持平等心。
當一個人達到這個階段時,整個生活模式都會開始改變。不可能再在言語或行為上騷擾別人的安祥與快樂。反之,內心平穩不但讓自己感到安寧,更幫助其它人變得平和、安祥。在他周遭彌漫孕育著安祥與和諧的氣氛,任何人進入那個環境中也會被受影響感染。
當盲目反應停止時,他就有能力做出正確的行動——出自平穩洞察實相真理的心,而這些行動會是積極的、有創造力的,對自己及他人都會有所裨益。
借著學習保持內心的平衡穩定來面對內在的一切體驗,同時也發展出對外在一切境遇的豁達,不再執著。然而,不執著不等于逃避現實或無視世務問題。他獲悉圣潔的無分別心,知道如何保持以一顆平穩的心完全投入,全力以赴幫助他人,如此一來,當他為他人的安祥與快樂而努力時,他還是持續地保持著如此安祥與快樂。
這就是佛陀所教導的:生活的藝術。佛陀從沒有建立或教導過任何宗教、或主義。他未曾指示他的跟隨者做任何儀式或典禮、任何盲目或空泛的禮節。反之,他只教導藉由觀察內在實相,如實地觀察自然本性。人由于無明,不斷產生傷人傷己的習性反應。但是一旦發展出如實觀察如其本然實相的智能,我們就得以脫離這慣性反應。當盲目反應停止時,他就有能力做出正確的行動——出自平穩洞察實相真理的心,而這些行動會是積極的、有創造力的,對自己及他人都會有所裨益。
智者們曾經忠告:我們必須“認識自己”。認識自己不能單純只在知識、概念和理論的層面。亦不是只在情感或信仰的層次,僅僅盲目地接受所聽聞或閱讀過的。這樣的知識是不夠充足的。我們必須直接體驗這身心現象的實相,單憑這點就可以幫助我們從不凈煩惱、痛苦中得解脫。
將心專注于一點即氣息上,藉此培養心的控制力,馴服狂野的心。嘗試延綿不斷覺知息入息出。這不是一種呼吸練習:因而不要刻意控制氣息。反之,要如實觀察自然的呼吸,氣息的進入,氣息的呼出,如此一來心逐漸的平靜下來,不再被激烈的負面情緒所主宰。
內觀:一條普遍可行之道
這種直接體驗自身的實相、自我觀察的技巧,就是所謂的“內觀”靜坐(Vipassana"meditation)。在佛陀時代的印度語言中,"passana的意思是睜開眼看,如平常一樣;但是Vipassana(內觀)則是如實地觀察事物,并非如其所見。必須向內貫穿表面的實相,從而深入到整個身心結構內的終極究竟實相。當體驗過實相之后,我們就學習到不再盲目地起反應,不再產生不凈煩惱——自然而然,舊有的不凈煩惱逐漸被根除而得以離苦得樂。
內觀靜坐課程提供了三個訓練步驟。首先,不可作任何騷擾他人安寧的言行舉止。我們不可能一方面要消除自己內心的不凈,在另一方面又不停造作不良的言行舉止。這只有增生不凈煩惱。有鑒于此,遵守道德規范則是修行的第一要訣。承諾遵守戒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說謊、和不服用麻醉品。透過持戒心得以充分地平靜下來,以便能好好執行觀察的任務。
訓練的第二步驟是要將心專注于一點即氣息上,藉此培養心的控制力,馴服狂野的心。嘗試延綿不斷覺知息入息出。這不是一種呼吸練習:因而不要刻意控制氣息。反之,要如實觀察自然的呼吸,氣息的進入,氣息的呼出,如此一來心逐漸的平靜下來,不再被激烈的負面情緒所主宰。再者,當注意力集中時,心思就變得警覺、敏銳,此刻才有能力執行洞察的工作。
以上持戒和修定兩個步驟,對過道德的生活和控制心識是十分有益的,不過這兩個步驟亦會造成自我的壓抑,除非練習第三個步驟——開展洞察力,照見自身的本質,藉由此洞察力來凈化內心的不凈。這就是內觀:體驗自我實相,借著有系統的與平靜的觀察,觀察自身不斷變化的身心現象所顯示出來的感受。這就是佛陀教導的精髓:透過自我觀察,以其達到自我凈化。
我們的心就好像一杯渾濁的水,裝著濁水的杯子靜置時間越長,泥沙就越能沉淀下來,水也將更清澈。同樣地,如果保持你的身體靜止不動,將整個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你的心就會安定下來,并且開始體會到禪悅的感受。
苦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實踐修習“內關靜坐”這個修行方法。一種普遍性的疾病,是需要普遍性而非宗派性的療方。
苦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實踐修習“內關靜坐”這個修行方法。一種普遍性的疾病,是需要普遍性而非宗派性的療方。當一個人感到憤怒時,他的憤怒不是佛教徒的憤怒"、印度教徒的憤怒、或基督徒的憤怒。憤怒就只是憤怒。隨著憤怒變得焦躁不安時,這焦躁不安不是基督徒的、印度教徒的、或佛教徒的。這疾病是普遍性的。因而此療法也必須是普遍性的。
內觀就是這樣的一個療法。沒有人會反對維護他人安祥與和諧的道德生活守則,沒有人會反對培養心念的專注,沒有人會反對發展洞察力,借著此洞察力來探究自我實相并凈化內心的不凈。內觀是一條普遍可行之道。
藉由觀察內在實相,如實地觀察事物的實相——這就是在實際、體驗層面認識自我。在修習的過程中,就會逐漸從不凈染污的痛苦中解脫出來。"從粗重、外在和淺顯的表面實相,貫穿深透到身心的終極究竟實相。再進一步,超越這一切,接著體驗超越身心的實相,超越時空及超越相互依存的限制領域的實相:從所有的不凈、雜染、痛苦中徹底解脫的實相。這終極究竟實相,不論冠以任何名稱都無關重要;重要的是,它是每一個人的終究目標。
愿你們都體驗到這終極究竟實相。愿所有的人都能從不凈煩惱、痛苦中解脫出來。愿你們享有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安祥,真正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