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畜”提供的蛋白質,不僅在數量上遠比“五谷”為多,而且在質量上也明顯優于“五谷”提供的植物蛋白。
我們的前輩先賢早就懂得飲食平衡,營養要全面,肉食缺不得。2000多年前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就明確指出:人體必須依靠谷、肉、果、菜來補益精氣。它不僅強調“五谷為養”,而且強調“五畜為益”。
古人所稱“五畜”,并不局限于五種家畜。雞、鴨、魚、兔、豬、羊、牛以及乳汁、禽蛋等各種動物性食品,都可歸屬五畜之類。
歷代養生家和醫學家也一再強調“血肉有請之品,最為補人”,十分贊賞動物性食品的補養功能。僅以雞和牛為例。《隨息居飲食譜》說:“雞肉補虛,暖胃,強筋骨,續絕傷”;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盛贊雞是補養佳品,并指出雞蛋也有補氣補血的良好功效。《本草拾遺》稱贊牛肉“補虛,令人強筋骨,壯健。”《本草經梳》又指出:“牛乳乃牛之血液所化……滋潤五臟,主補虛羸。”
五畜補益人體,因為含有多種營養成分,特別重要的是含有大量人體最需要的第一營養要素——蛋白質。蛋白質是構成人體最重要的材料,在人體的固體成分中,蛋白質幾乎要占一半。人體外部的皮膚、毛發、指甲,人體內部的五臟六腑,沒有哪一樣不是由蛋白質構成的。
蛋白質不僅是生命大廈的主要建筑材料,而且是生命活動的活躍分子。心臟的跳動,肺臟的呼吸,雙腿能夠行走,雙手能夠勞動,都要借助肌肉的收縮和伸展,而賦予這種牽拉能力的主要成分就是蛋白質。人要把吸進的氧氣帶到全身,把二氧化碳排除體外,必須靠紅細胞中的血色素來承擔運輸任務。血色素這個重要角色也是一種蛋白質。人體內的許多化學變化,離不開酶這個奇妙的化學技師,而酶的主要成分,還是蛋白質。人類要免受細菌、病毒等邪氣的侵襲,人體的正氣就必須進行激烈的戰斗,而保衛自己的強大武器——抗體,仍然是蛋白質。
人體需要足夠的蛋白質,尤其需要優質的蛋白質。蛋白質的優劣,關鍵在于所含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是否全面,比例是否恰當。而“五畜”提供的蛋白質,不僅在數量上遠比“五谷”為多,而且在質量上也明顯優于“五谷”提供的植物蛋白。“五畜”提供的動物蛋白,所含人體必需氨基酸較為正面與人體蛋白質中的氨基酸在種類和數量的比例上也較接近,所以更適合人體的需要。古人所說“血肉有情之品最為補人”,確有科學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