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所涉全省一百多個縣的《縣志》統計,大致從明清至民國初年,活到百歲以上者,就有一千五百多人;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則多達三萬三千多人。
“人生七十古來稀”,其實,我國歷來長壽老人是不少的。《神仙傳》、《列子》、《人壽金鑒》等書尚不足考據,然比較實在的鄉邦文獻資料都是多可考可信的。以四川而言,筆者等編著《四川醫林人物》,曾于四川省古書部,遍覽全川各版地方志中有關記述,歷時年余。因于探討長壽之道素有興趣,順便在遍覽時將諸志中“耆壽”、“嗜考”、“壽考”、“大年”、“仙釋”、“道釋”、“方技”等篇載列內容,一一錄寫成卡片,幾盈尺。
據所涉全省一百多個縣的《縣志》統計,大致從明清至民國初年,活到百歲以上者,就有一千五百多人;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則多達三萬三千多人。可見“天府之國”,不僅物產豐富,而且人也多長壽。這些長壽老人中,不少夫妻“齊眉”(夫妻九十歲以上之謂),有的家族家庭,數人“期頤”之齡,(百歲以上),還有不少五世同堂,乃至六世同堂,七世同堂。足顯中華民族之強大生命力和健康繁衍。如《南充縣志》記載,“李合心,乾隆十九年卒,歷一百二十九歲”;《黔江縣志》,“胡老道,通志邑人,修養有年,年一百三十歲,貌若少壯”;《合川縣志》,“陳本貞,字介峰,川北城外高石坎人,性慷爽,襟開懷,喜植花木,養魚鳥,善畫山水,尤以松鶴為長……道光二十九年卒,一百十四歲”;《漢源縣志》,“衛源,一百二十二歲,妻黃氏,一百一十九歲”;《樂至縣志》,“賀春萱,高百齡……一門三壽”;《江津縣志》,“劉張氏,百歲,六世同堂”;《簡陽縣志》,“宋朝禮……七世同堂”;《井研縣志》,“許萬壽,七世同堂”。
四川不少地名,緣長壽而名。重慶長壽縣,就是以古縣城東北長壽山下的居民多長壽而得名;風光明媚,碧波粼粼的魚鄉“長壽湖”即位于縣境。據《長壽縣志》載,百歲以上老人達四十余人,其中要算宋人譙定年齡最長,活了一百三十歲。譙定是宋代著名理學家程頤的學生。四川彭山縣,傳為彭祖(八百歲)的故鄉,故名。《重修彭山縣志》,“張鎮祥,寶象寺人,年百二十歲,恩賜翰林院檢討”,彭山多長壽老人是可信的。重慶江津縣(現江津區),地靈人杰,素有“長壽之鄉”之稱。2012年中國老年學學會,正式授予江津“中國長壽之鄉”稱號,直到現在全區健在的百歲老人達122人,年齡最大的112歲。
“拜水都江堰,向道青城山”,《灌縣志》記載了縣人許多養生長壽的內容,如今壽星眾多的都江堰已打造成為中國養生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