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路:古典與現代的碰撞

衡山路很出名,雖然與它毗鄰的是上海繁華的商業區淮海路和徐家匯,但從某種意義上而言,衡山路更受歡迎。如果說淮海路和徐家匯是肆意蔓延的喧囂與繁華,那么衡山路則是留守在它們身后的清幽雅地,細細品味更是讓人留連忘返。
一直偏愛衡山路,干凈的街道,兩邊風格迥異的建筑,各類休閑酒吧與特色小店更讓衡山路蒙上濃濃的高貴氣質。品味衡山路離不開這些關鍵詞:法國梧桐、歷史公寓、酒吧、私家洋房、特色小店。
衡山路始建于1892年,曾是法租界著名的貝當路,1943年10月更名為衡山路。衡山路最初的景象已無從考證,但現今這一派幽靜之貌足已使人沉醉其中。
讀過張愛玲的小說,底色是一味的荒涼,這種荒涼的基調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煩瑣之中;張筆下的上海街道,便是煩瑣中透著情趣。在我的想象中,當年的張愛玲也應該會常常行走在如衡山路這樣有濃密法國梧桐的幽靜通道上。

衡山坊:打造時尚慢生活
除了法國梧桐,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衡山路就是“酒吧一條街”。而如今,在天平路與衡山路交匯處將會呈現一個與眾不同的城市慢生活精品街區—“衡山坊”。
該項目由11幢獨棟花園洋房及兩排典型上海新式里弄住宅組成,這些建筑大多建造于上世紀40年代。其北部新里集合了創意辦公、藝術空間及異國美食,南部花園洋房則主要以精品零售店為主。
目前已有多家知名品牌確定入駐,包括有奧地利的百年咖啡Aida、奧巴馬夫人時常光顧的披薩店、國內頂級高端定制服裝品牌、還有一些國際知名設計師品牌的集合店等,而星巴克更是將其目前最具文化氣息,也是國內屈指可數的High-profile店選址于此。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短暫離開中國的亞洲知名私人藝術館—阿拉里奧畫廊重新回歸,而這一次選擇了上海,選擇了“衡山坊”。國內頂尖的雕塑藝術品牌—羅浮紫將在這里為國內的現代藝術搭建一個與世界交流的平臺。
從建筑景觀方面來看,衡山坊在保留原有建筑風格、建筑體量及空間布局的前提下,對建筑進行修繕、加固與提升,完整呈現了原有建筑的肌理與空間形態,重現上海里弄神韻的同時又巧妙融入現代商業元素。而這其中一部分的巧妙改進使得項目別有一番風味,如墻的表面采用了拉磨壓花工藝,亦或是在其“樓王”的磚面部分采用了發光磚,形成了夜晚的新景觀。
另外,為了引導客流,同時豐富地面的層次感,步行地磚上還鋪設巡游光帶,在光帶周圍還“點綴”了與徐家匯歷史有關的地名或者人名的典故。
位于衡山路的南入口和東南入口相對比較寬敞,是當年居民夏天納涼、孩子嬉戲玩耍的社區公共空間。現在這里布置了特色旱噴泉、景觀水景、主題雕塑,配合花草樹木,組成了靈動有致的口袋廣場。盡管入口處的洋房臨街墻面保持了歷史原貌,但通過開放的空間,里面的櫥窗與標識隱約可見,若隱若現則彰顯了靈動之美。

上海衡復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朱勁松表示:“衡山坊的建成是對徐家匯商圈有益的補充,項目形態與徐家匯傳統百貨業態不同,在項目規劃之初,其定位便是讓徐家匯商圈快節奏的生活有慢下來的空間,因此,衡山坊在后續招商業態上會更加聚焦于文化和精品商業的結合,讓忙碌的人有慢下來的理由。”
多倫路:百年老上海的縮影
到多倫路曬太陽,午后一點,多云,陽光溫暖但不刺眼。旁邊緊鄰的伊斯蘭風格的建筑,是當年孔祥熙的寓所。
多倫路原名竇樂安路,是一條不足600米的街道。南傍四川北路商貿鬧市,北鄰魯迅公園、虹口足球場,背靠內環高架、輕軌明珠線。街短而窄,路曲且幽。夾街小樓,鱗次櫛比,風格各異。小街雖在地圖上難有立錐之地,但在近現代中國文化史上卻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上海曾流傳“一條多倫路,百年上海灘”之說。其間,魯迅、茅盾、郭沫若、葉圣陶等文學巨匠及丁玲、柔石等左聯作家的文學活動,鑄就了多倫路“現代文學重地”的地位,而名聞遐邇的公啡咖啡館(遺址)、鴻德堂,孔(祥熙)公館、白(崇禧)公館、湯(恩伯)公館更使多倫路成為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館;從瞿秋白、陳望道、趙世炎、王造時、內山完造到景云里、中華藝大、上海藝術劇社,名人故居、海上舊里積淀成今天多倫路上濃厚的文化氣息。
多倫路的路面用石塊鋪成,路邊那些栩栩如生的街頭銅像描繪著當年文人的風采,故居遺址則講述著那個時代的故事。
走過路口的牌樓,漫步前行,多倫路250號一座磚木結構、立面浮雕紋樣清晰的伊斯蘭風格建筑映人眼簾;相去不遠的215號是一座西班牙式花園別墅,全國最大的古錢幣博物館—金泉古錢幣博物館就落戶在別墅對面的弄堂里;順著215號建筑往里走,就有各色收藏館,如藏書票收藏館、南京鐘藏室、藏筷館、奇石館和蘇韻閣等。
除了各種名人故居與收藏館之外,多倫路還有眾多畫廊、美術館、書店、棋院與古典家具店。
最值得一提的便是老電影咖啡館,它就藏身在多倫路的一棟老洋房里。進門的一臺放映機總是放著老式的電影。踩上“吱吱”作響的木樓梯,昏暗的燈光中可以尋到30年代的桌椅,再看窗外同樣古舊的建筑,仿佛時間已經倒轉了半個多世紀。此情此景,咖啡的口感只給環境“讓了位”,一些電影也紛紛來此取景。
進賢路:時尚街區
進賢路,短短百余米,夾在茂名南路和陜西南路之間,安安靜靜,卻流淌著濃濃的市井氣息。進賢路起初的“名聲大噪”是因為幾家老牌的本幫小餐廳。樸素的店面,擁擠的餐位,卻始終有“吃貨”排著長隊。但后來,進賢路慢慢轉型,成為上海的第二條“長樂路”。不少時尚、個性的小店入駐讓市井氣息增添了不少“洋氣”。就是這樣一條馬路,不論白天還是夜晚,都充滿了看點。如果用兩個簡單的詞來概括它的特點,那應該是“生活”加“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