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是山水一半是城市
地處北回歸線南側,屬南亞熱帶季風濕潤型氣候地區,雨水充沛,陽光充足,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為22℃,這些地理位置上的優勢,讓嶺南的城市充滿了山水之靈氣,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在路上,透過車窗,不遠處是濃妝淡抹的青山碧水。少有城市如肇慶這般,山水與城市水乳交融、相互依存。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有山又有水的地方,總是比別處多幾分靈性。

七星巖得名,是由于七座山峰如天上北斗七星般,鑲嵌在浩如煙海的湖面上。與桂林相比又是別一種風姿。有微熏,鼻端隱隱嗅到不知名的草木清香。而眼睛是忙亂的。這里兀然一座奇俊清麗的山峰,那里隱著一道與水面相映成趣的拱橋,拐角又閃現幾座翹檐飛角的亭。山、水、樹、亭、橋,構成一種嶺南特有的園林景觀,竟是處處皆可入畫。葉劍英曾有詩這樣贊道: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陽朔七堆山。堤邊添上絲絲柳,畫幅長留天地間。
七星巖的奇在于,你不知道山勢會如何變化,高低錯落,奇麗峻峭又不乏清新秀雅。而巖峰間又隱藏著若干大大小小的溶洞。巖壁上或曲或直或平或斜,生長著變幻莫測的石柱,在五顏六色燈光的映照下,儼然人間仙境,讓你不由不贊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最美的莫過于夕陽時期,陽光把湖水照成了一片景色,而樹木與行人被模糊成黑色的剪影。走進財神廟“出米洞”,塔香盤踞在溶洞的頂端,香火、燈影、人聲,遙遙地從暗影里傳來,讓人疑是到了奇幻世界。
祖宗傳下的一張金質名片
據《欽定四庫全書端溪硯譜提要》記載李賀詩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傭刨抱水含滿唇,暗灑接弘冷血痕。紗惟畫暖墨花,春輕漚漂沫松麝薰。乾膩薄重立腳勻,數寸秋光無日昏。圓筆促短聲靜新,孔硯寬碩何足云。”
端硯位居群硯榜首,享譽一千多年,為文人墨客吟詠不已,至今不衰,確實是古城端州(肇慶古名)的一張金質名片。
據《石隱硯談》記載:端溪硯始出于唐武德之世(武德為唐高祖年號)。端硯和人們的關系密切,在歷史文化教育藝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端硯自唐朝以來即是案上至寶,上品一方可值千金。互贈端硯是文人騷客極鄭重的事。據說唐太宗曾得到一方端硯,命精工將王羲之的《蘭亭序》刻于硯上,然后賞給功臣魏征,傳為千古美談。
宋徽宗是個大書法家,東庫所藏端硯達三千多方(大觀年間),卻不肯賞賜給臣下,癡愛端硯到如此程度,世間少有。
游客購買一方端硯回去,主要是為了紀念包公。因為端州是端硯的原產地,端硯的故鄉。又因為端硯是“貢品”,古代文人墨客,達官貴族,遷客騷人情有獨鐘,吟詠贊頌,愛不釋手,是古代各個朝代進貢皇上的貢品。而清官包孝肅(包公)在端州任職三年,離任時“不持一硯歸”。深得民心的包青天為老百姓所敬仰,購回一方真材石質高潔細潤、工藝精湛,有石眼的端硯,以顯示到端州游覽之可貴。將端硯擺在書桌上,不失個有身份有見識的現代人。

似模似樣的包公鐵拳
月亮、黑臉、開封府、鐵面無私、斷案如神……這些都是我們從小聽著故事長大的孩子對包拯始終不變的印刻。
包拯在42歲(公元1040年)時做了端州(肇慶古名)的知州,這是他第一次擔任州一級的行政長官,相當于現在的市長一職。包公當年任端州知州的時候,留下來的事跡特別多,歷史上文獻都有記載,道光年間的肇慶府志,里面就記載了包公任端州知州的有關情況。星巖書院,是包拯在端州建的第一座書院。石室巖摩崖石刻中有一處包拯手書的題名石刻,是國內外唯一存世的包公手跡。
在肇慶有個風俗,那就是過年要吃裹蒸。就像北方人要吃餃子一樣,在年夜飯的餐桌上必不可少。裹蒸的形狀類似于端午節的粽子,但卻是用冬葉包裹著糯米、綠豆、肥肉制成的。為了紀念投江的愛國詩人屈原,先人們創造出了粽子。而在肇慶,裹蒸的由來據說與包公密切相關。包拯因為政績突出被調往京城,即將離開端州前去赴任了。聽到這個消息,當地老百姓依依不舍紛紛前來送行。感念包拯一心為民、鐵面無私,在端州做了這么多的實事好事,百姓們用家中最寶貴的糧食—糯米、綠豆,加上過節才能吃到的豬肉,制作了一種形狀好像鐵拳的食物,讓包拯帶著路上吃,這就是裹蒸。人們說,這裹蒸就像包公的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