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個書包,拖個行李箱,家住內蒙古的武漢工商學院的大一新生盧藝獨自來到學校報到。一周前,她把生活用品打包快遞到學校,然后去青島玩了幾天,再趕到武漢報到。
今年,和盧藝情況類似的新生還不少。高校新生報到的隊伍中,行囊普遍不多,不少學生選擇用快遞方式托運行李,或是選擇到校后再購買生活用品。
和往年相比,如今95后的新生上大學還有哪些新變化?連日來,記者進行了采訪。
“搬家式上學”早已成過往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學新生報到時的場景如同春運一般,大行李箱、特大號編織袋等隨處可見”。回憶起1997年到武漢大學報到時的情景,如今在華中師范大學任教的汪濱老師記憶猶新,“一個人背著幾個包,手里還要提個袋子,大家排著長長的隊報到、辦手續。”
2003年考進武大日語系的孫玲玲,也對當年進校的情形記憶深刻。她說,當時從家里帶了不少生活用品,外加六七本專業書,最后所有行李裝了3個背包。
與之相比,如今的大學新生可謂一身輕松。不論是到省外還是省內上學,他們都喜歡輕裝上陣。
湖北經濟學院的新生杜琳(化名)說:“大部分東西都會到學校周邊去買,學校里還能淘到二手貨,經濟實惠。”
家住鐘祥長壽鎮楊畈村、即將進入鄂州職業大學的陳雪(化名)表示,上大學她隨身只會帶相關證件和重要的電子產品,其他生活用品到學校后再買。
此外,一部分家長和學生們選擇網購來配置開學裝備,因為電商平臺購物可以省錢不少。
電子產品開始占大頭
和過去背著生活用品不同,現在學生背包里電子產品開始占大頭。
汪濱1997年上大學時,最讓他愛不釋手的是一個索尼隨身聽,“當時學生有個BP機就非常拉風了。我們那時流行隨身聽,平時我用來學英語,偶爾聽聽流行歌曲。”
2000年左右,大一新生的背包里都會多一張201電話卡或電話磁卡。后來,手機開始普及。2003年在長江大學上學的王平說,當時班里家庭條件稍微好些的同學,報到時都帶著手機。
2008年,第一批90后步入大學校園。曾就讀武漢工商學院的莫玉津去學校報到時,就帶著智能手機上學。她說:“手機在我生活中位置,就跟喝白開水一樣不能缺少。”一年后,她的筆記本電腦也被帶到學校。
除了手機、電腦,平板電腦、電子書閱讀器等一大批電子產品開始“鉆進”大學生的背包。如今高校學子背包里,至少有2件電子產品,而帶書籍的大學生越來越少。
上學行囊在變化,但年輕學子的學習夢想沒有變。杜琳表示:“行囊的變化只能說明時代在進步。作為大一新生,我們對大學生活有著無限憧憬,并會始終朝著自己的夢想去努力。”
(來源:長江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