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經過幾千年同自然、社會、人的斗爭發展到了今天,相對于以前,人的確是獲得了很大的人身自由,也變得越來越開放了。但是,難道開放就意味著解放?活在現代的人,那就真的是“現代人”了嗎?
關鍵詞 社會心理 拜物心理 人的解放
美,應該是多樣的,只要給人愉悅、向善,那都是美。但是,當形成這么一種盲目的社會心理——小腳就是美,瘦就是美,可怕的事情就隨之而來了。古有人為“三寸金蓮”而自殘“裹足”,今有人為“錐子臉”而瘋狂“挨刀”。最可怕的是,當現代的人在做這些事的同時,居然還在嘲笑和抨擊古人愚昧落后,全然沒有意識到自己也在重復著相同的事。那么,我們還能說科技越發達,社會越前進,社會心理也就會越健全,人也就會越得到解放嗎?
一、拜物心理的產生
(一)拜物心理的歷史淵源
“拜物”這個詞最早用于宗教批判,指的是某些原始宗教在還未產生神靈觀,如上帝、天神,將某些具體的物體當做超自然的神秘來加以崇拜。后被馬克思借鑒,在批判資本主義視角下提出商品、貨幣、資本三重拜物教。到了現代,法蘭克福學派繼承了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盧卡奇的物化理論和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在深刻觀察了發達的工業社會后,從“異化”和“工具理性”為著手點,猛烈抨擊了科技異化、文化異化、心理異化等,從而提出了新的一輪拜物教——權威拜物教、金錢拜物教、技術拜物教等。
(二)人生目的與拜物心理
不論是在中國的古代還是西方的古代,經濟和技術都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想讓人過得更好的手段。縱觀當下,“有錢+有權=成功=幸福”、“科技至上,理性萬歲”,不斷刺激著社會大眾的心理。根據心理學原理,需要在人的心理—行為過程中處于起點的位置,它是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的原動力。而需要是由刺激引起的,不同的刺激會引起不同的需要。因此,在這種可怕的刺激下,虛假需要應運而生,隨之整個社會便產生了虛假的社會心理——拜物心理。
二、我國當下拜物心理的演化
全球化給我們帶來了什么?科技的發展?信息的爆炸?物質的豐富?光這些?不,似乎各種負面的社會心理也在不斷滋生和演化——利欲心理、重果心理、從眾心理以及墮化心理。為什么會產生這些負面社會心理,最根本的還是拜物心理在作祟——人對于外物的盲目崇拜,從而導致了人從主體變成了人所創客體的奴仆,失去了主動性和獨立性,失去了批判與否定的能力,變得越來越盲目,迷失了自我。
原本,適度的重果心理也是可以促進事物的成長,比如說員工的業績考核,學生的成績考察等。但是在當下,重果心理卻變成了“輕過程,重結果”的一種極端扭曲的利欲心理。除此之外,有這么一個現象: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因此“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心十分迫切,于是孩子們接受了一個又一個的補習、培訓,經受著身心的兩重考驗。但是,當問起家長讓孩子學的原因的時候,答案卻驚人的相似:別人家的孩子都在學,我家的孩子再不學怎么考得上好大學,怎么找得到好工作,怎么過得上好日子。而孩子們的答案呢,“我也不知道我為什么要學,是父母讓我學的,他們說好。”
人到底需要什么,人生的目的又是什么。這個問題應由人自己來回答,而這需要人能自由做出自己的回答。只要人不能夠自主,依舊在被灌輸和操縱,那么在這個問題上的回答就不能認為是人自己的。
三、人的解放
(一)人的解放的涵義
社會是對稱的,有特權,就會有壓迫。人類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解放史,同自然、宗教、社會、人進行的解放斗爭。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人真正的解放?打破各種形式的奴役,固然是人類爭得自身解放的重要標志。但是,人類解放根本點,是人作為主體能力的解放。馬克思以探求大工業時代人的解放為出發點,提出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人的解放是人認識到自己,從而自己來獲得屬于自己的獨立自主權,進入人的自由發展、自我創造、自我實現的過程。
(二)實現人的解放的途徑
1、解放社會
人是社會的人,人的心理在本質上就是社會心理。因此,要想實現人的解放,就先要實現社會的解放。目前我國的現狀就是生產力還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此,當前要做的事情就是要繼續發展生產力,實現社會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協調,為人的解放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其次,我們要形成一個包容的社會,能樂于接受新事物和不同的觀點,做到集思廣益、博采眾長。
2、解放思想
在解放社會的同時,人也要進行思想的解放。現下,是信息爆炸的時代,如果人缺乏思想的解放,不能對信息進行辨別與取舍,就很容易被信息海嘯所淹沒,被各種似是而非的想法所迷惑。因此,首先我們要做的是認清和正視現實與自我,實現人的自我意識的覺醒。其次重拾批判與創新精神,實現人作為人的能動性。
參考文獻:
[1]肖旭.社會心理學[M].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8.
[2]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M].重慶出版社,1988.
[3]付永昌.單向度人的教育之批判—以馬爾庫塞學說為中心[J].教育評論,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