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麗宇 藝術是生活的放大鏡
國家一級演員,工作于福建省芳華越劇團;省級“尹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多次榮獲國家級、省級金獎。
對于學習和表演越劇二十余年的陳麗宇,能夠始終與越劇為伴是一件極為幸運的事情。1990年,十三歲的陳麗宇,一個未曾得到過一點越音遺傳的福建女孩,聽著越劇那優美的旋律,便執著地喜愛上了越劇。同一年,她考入福建省芳華越劇團,專攻小生。
在福建芳華越劇團學習兩年以后,陳麗宇被省文化廳送往浙江藝校學習系統的越劇表演。到了浙江的陳麗宇,面對的是艱苦的基礎訓練——毯子功、腿功、身訓等。而相比浙江越劇演員,陳麗宇面臨著一個更大的麻煩——語音訓練。但憑借勤奮的訓練和心甘情愿投入大量的業余時間超額完成學習任務,陳麗宇開始在學校中嶄露頭角。為了更好地扎實表演功底,她還用心學習文藝理論,培養自己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身體的配合力,讓自己著重于內心律動、更好地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
從學校畢業后,陳麗宇開始頻繁的演出和在比賽中獲獎。她也跟隨尹小芳老師學習,成為尹派第六代傳人。這些年與越劇的點點滴滴,都被陳麗宇視為一種饋贈。她說:“戲曲藝術就像是生活的放大鏡,它把生活中的美好與丑惡進行藝術化的夸大與變形。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瑰寶的戲曲藝術,大多作品都是在弘揚真善美,強調追求的是對和諧社會與美滿生活的向往,宣揚‘禮義廉恥信’等中國傳統美德。”而在學習和表演越劇的過程中,也讓陳麗宇的現實生活中充滿了正能量。
在越劇表演中,陳麗宇經常要扮演不同的角色。為了演好每一個角色,她在潛心研究角色的過程中,往往會先構建心中人物形象,再結合從小學到的“四功五法”來豐滿人物的塑造。作為一個成熟的演員,她一上舞臺就要進入到人物中,結合表演技巧與人物共呼吸,下臺后又能做到與人物成功剝離。這樣她才能駕馭各種不同角色,做到“裝龍像龍,裝虎像虎”,在眾多人物中自如切換。
而回到現實生活中,盡管與舞臺角色剝離開了,但也等同于體驗了不同角色的悲與喜、幸與不幸,以及不同角色的內心動蕩。這讓陳麗宇更加珍惜當下的現實生活,因為現實生活中同樣會經歷這些悲與喜、幸與不幸,而已經在舞臺上有過無數這種體驗的陳麗宇,可以用更加積極的心態面對這些,也讓她學會了知足與感恩。
如今,能在家人的支持下從事自己熱愛的工作,而且又在而立之年回到中國戲曲學院學習,對陳麗宇而言已經是極為幸福的事情。更何況,在她演出的時候,5歲的兒子能一眼認出上妝后的她,并能把2到3小時全場戲看完。她對這樣的生活狀態很滿足,因為生活中還有什么比遵從內心從事熱愛的事業,并得到家人的支持和祝福更欣慰和甜蜜呢?
作品推薦
在我演出過的劇目中,最喜歡的是《紅樓夢》。《紅樓夢》是一部藝術巔峰之作,你甚至可以把它稱作“大百科全書”。在里面,每一個行業的人,都能從中找到無數寶貴的知識和靈感。而在越劇《紅樓夢》中,是以寶、黛愛情為主線。身在大家庭中的他們兩個人,不變初心,堅貞不渝,而且勇于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并且能夠遵循自己內心的情感。這樣一個令人感嘆的故事,能夠帶給我們很多感悟。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需要面對很多這樣的選擇——遵從他人的期望?還是遵從自己的初心?從越劇《紅樓夢》中,可能我們會得到一些啟示,也能收獲一些不變初心的感動。
候雯 活在一個自足的世界
青年藝術家, 2007年畢業于川音美術學院雕塑系,現工作生活于北京。曾舉辦侯雯與冉玨雙個展,其作品亦參加過眾多藝術展覽。
侯雯始終認為藝術創作是自己命中注定要做的事情。從很小的時候,她便喜歡上了藝術。上大學的時候,一心想要走藝術創作道路的她,自然而然地選擇了雕塑專業。而大學畢業后,她又自然而然地來到了北京,尋找自己的藝術夢想。
年少時的夢想,正在逐漸清晰成為現實。她已經成為名聲展露的青年藝術家,開了個展。平時她居住在順義的工作室,和同為雕塑家的愛人每天做著雕塑,養著一條狗一只貓,沒事不進城,享受著安靜的生活。
這一切看起來如同與現實世界隔離的童話生活一般,卻在侯雯這里真實得不能再真實。她說生活中的幸福,往往就是來自這種自足的生活。這和她創作雕塑作品也有著相似的地方,她的雕塑往往也是構筑一個屬于自我的世界。她曾說過:“自己的作品像是自己在跟自己編故事,營造一個屬于自己的有趣世界。”每當她創作新的作品時,她都會進入一種很投入、很有激情的狀態之中,聽著自己喜歡的音樂,自己營造一個相對隔絕的氛圍進行創作。
而生活和創作的平衡協調,也是她認為的幸福密碼。在不創作的時候,她會進入比較放松的狀態,喜歡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她有著很廣泛的愛好,見到有意思的事情,她總忍不住想要嘗試一下。而在工作之余的時間,四處去旅行更是她樂此不疲的愛好。尤其是那些原生態、未經開發的地方,更是吸引了她極大的興趣,在那里她總是能夠感受到新奇的事物和從生命中萌發的自由感。
當侯雯回憶起自己生活中的幸福片段,也往往是這種自由、溫馨的宮崎駿式的瞬間。兒時的幸福瞬間,是她記憶最為深刻的。她還記得小時候,有一天晚上睡覺之前,爸爸把她叫到床前,在黑暗中從枕頭底下拿出個小瓶子給她。她拿過來一看,透明的瓶子里面有個綠色的亮點在一閃一閃地轉圈。她驚喜地不停問爸爸這是什么?爸爸卻一直不告訴她。后來,她才知道這是螢火蟲。生活在市區中的她,周圍的環境從沒有出現過螢火蟲,所以當時的她完全猜不透這神秘的亮光是什么。而當時那種激動的情緒到現在,她都記憶猶新。
藝術創作的神秘與可探索的空間,就像她當年第一次見到螢火蟲一樣吸引著她。她覺得藝術創作是自己在人生路上能一直持續做的一件事,或者說藝術創作就是她生命中的一部分,是她生命由內而外產生的一個東西,它伴隨她生命的左右,也讓她的人生觀幸福觀跟它緊密結合在一起。
作品推薦
這件作品名為《凈化》,因為這個作品創作初衷就是因一個社會新聞而起。一個網絡視頻引起了我的注意,有個新聞講述的是一個被父親燙傷,躺在重癥監護室病床上的女孩。作品源自那一瞬間的觸動——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女孩,渾身纏滿潔白的繃帶。弱小到被人如此摧殘的木偶一般的肉體,卻在躺在病床上時顯得那么圣潔。純白色的緊身衣掩蓋了一切黑暗,讓她顯得那么高貴耀眼,神圣不可侵犯。這種錯覺讓我再一次感受到一種雙重的諷刺,由此就想出了這個創作,做一把冰冷尖銳的寶座,把卑微和高高在上,繃帶的柔弱跟金屬的堅硬,這種種矛盾集合在一起,讓觀者也能感受到我當時內心的震動。
西茜 人生是一個創作的過程
五歲正式拜父為師學習素描、色彩,藝理畫法,19歲后以逐漸成熟的超寫實與超現實結合的畫風,確立了畫壇新星地位。現為自由藝術家,憶象畫派代表畫家。
與藝術的結緣,無疑造就了今日嫻靜的西茜。即便是喜歡咿呀啼哭的幼兒時期,她也與常人不同,不哭不鬧,帶著與生俱來的安靜氣質。這讓身為畫家的父親暗暗竊喜,因為這種安靜將是學習繪畫的很重要的氣質。
所以在四歲的時候,小西茜就正式拜父親為師,開始了自己的藝術成長道路。她先是學習畫速寫,然后五六歲的時候又開始正式學習素描。父親嚴格的教導,讓西茜自幼便有了扎實的繪畫功底。也是在父親的鼓勵下,她有了成為一位杰出藝術家的夢想。
就像幸福的人生無法空手而得一樣,成為藝術家的道路也并非是一片坦途。只念完小學一年級,西茜就在父親的鼓勵下退學了。離開了學校,這并不意味著西茜將從此遠離學習,相反沒有了應試教育的束縛,西茜開始了自由學習的時光。她每天上午會學習畫畫,下午則會步行到附近的圖書城,在那里汲取大量的知識。即便是現在回憶起來,兒童時很多記憶的片段仍然是在書堆里。
長年的學習也為西茜帶來收獲的季節。在經歷了一段最無奈、最落寞時期后,她在十九歲的時候迎來創作能量的爆發。在一年中,她完成了三次風格轉換,從《墨韻清荷》系列、《禪香》系列到《涅槃之戀》系列,她創作出一系列西茜式“斷裂”符號。
她也曾思考過自己為何會在這一年迎來爆發。每隔十九年,陰陽歷生日會是同一天。西茜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這種輪回,讓她在歷經黑暗后看到黎明和驚喜,而這種驚喜就是她的藝術創新與突破。她說:“就像真正的靈感降臨往往是瞬間的事,有時候連我都不知該如何解釋。”但這就是藝術創作和生活都需要面對的事情,你永遠無法預知將要發生什么,唯一能做的就是“抱著追求完美的態度,融入過程之中,好讓我們慢慢地品味這個過程中的悲與喜”。
十九歲之后,西茜名聲驟漲,成為又一位天才式年輕畫家的代表。她也迎來一段與父親的歡樂時光。自從西茜出生,父親便把所有精力全都用來培育她。也或許是因為父親身體一直不好,所以也一直對西茜要求格外嚴苛,生活中也把她當成男孩子看,沒有任何的嬌慣。而去年父親卻一反常態,對她嬌寵溺愛,關心備至。父親對她說:“你已經實現了我全部的期望,我覺得很安心。”
那是西茜有生以來最快樂的時光……但就像前面所說,你無法預知生活會朝著哪個方向走。今年年初,西茜的父親離世了。在走之前,父親不舍地對西茜說:“我好不容易才放心大膽地寵慣你一些……”
父親離世后,很多惱人的不良癥狀頻頻來訪。急性支氣管炎、急性扁桃體炎、敏感性鼻炎,這些無大礙卻惹人討厭的身體問題,加上每天都要哭上幾次,讓西茜的狀態一直不好。
近半個月,西茜總算恢復了創作。對此她已經很知足,她現在最大的心愿就是養好身體,別讓媽媽擔心。唯一的遺憾是,她一直想畫一系列祭奠父親的畫作,但她現在還沒有動筆的心理承受能力。
她說對于創作而言,經歷一些創傷反而能激發藝術張力,但這一次“代價太大了”。在她的眼中,“幸福是一種內省,要懂得驅散現實的迷霧,看見自己光鮮奪目的初心”。讓西茜欣慰的是,她仍然堅持著自己的初心。而對于只有23歲的她,這個自言“不擅長講故事、而是落在故事中的人”,故事也才剛剛開始……
作品推薦
《香魂》是將超現實與超寫實結合,代表的是一種生活激情,那種敢于拋下舊我,化為一縷香魂遁走,去尋找最好的自己,這樣一份對待生活的激情。現實社會中,太多人被各種事物蒙蔽了自己的初心,忽視了真實的自我,只有給自己一個打破舊我的機會,才可能找到真實的自我和真實的生活。《禪思入夢》則是用西方繪畫材質表現東方審美精神,表現禪悟的一瞬,就像一道圣光透過蓮花,直抵人心。
楊洋 審美是抵達幸福的途徑
798楊畫廊創始人,有十一年的畫廊工作經驗,著力挖掘和推廣75后、80后中青年藝術家。
如果2003年,在楊洋大學畢業的時候,有人告訴她:你以后會成為一名藝術工作者。學習計算機專業的楊洋一定會笑著回答說:“別拿我開玩笑了!”
然而就在這一年,楊洋踏上了去泰國曼谷看親戚的旅途,并在曼谷撞上一家畫廊招聘,便以網站維護員的身份留了下來。盡管初到畫廊工作時,楊洋對畫、裝置作品一竅不通,但受到藝術感染的她站在曼谷的街頭,對自己許下了這樣的承諾:我肯定會有一個自己的畫廊,里面展覽都是自己喜愛的作品,并希望有人和它們穿越空間對話。
十一年之后的今天,楊洋早已實現自己當初的夢想,在798擁有了自己的畫廊——楊畫廊。就和她當初在曼谷街頭的設想一樣,她往來于北京、上海、成都、多倫多,挖掘和推廣著當代藝術里最有潛質的年輕藝術家,將他們與眾不同的藝術世界展示于眾人前。
楊洋說走上藝術這條道路似乎是上天冥冥之中的安排。回首這十一年的生活,藝術不僅僅成為她謀生的事業,更成為她的興趣,或者用她自己的話說:“它已經成為了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為了經營好畫廊,她在2008年到中央美院讀了藝術管理的在職研究生,也經常實地去美國、歐洲看美術館,學習國外先進的藝術館管理者是怎么操作、運作的。所有的這些努力,都是為了更好地了解這個自己喜歡的世界。
藝術也給了楊洋足夠的回報。在曼谷的華人畫廊工作時,她認識了自己的終身伴侶。同為畫廊經營者的他們,既是工作上的伙伴,也是生活中的同行者。在她們生下可愛的女兒之后,她們的生活也愈發甜蜜了。楊洋甚至已經計劃著讓女兒開始接觸藝術,從學習畫畫開始,打下藝術的根基。楊洋認為藝術修養和氣質對女人來說非常重要,女人的魅力往往不是來自多么富有或者多么有權勢,而是在于身上散發出來的藝術氣質。
對于生活的幸福與否,這種藝術氣質也至關重要。楊洋說:“人們需要在生活中加上一點審美,學會審美以后,才可能發現生活中的美,也才可能懂得欣賞生活中的美,一個懂得欣賞生活之美的女人,又怎么可能會缺乏追求幸福的正能量呢?”
多年來接觸藝術,楊洋說也讓自己的審美能力不知不覺發生著變化,隨著自己對藝術理解的變化,自己挑選衣服、家居配飾、打扮搭配,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張。所以,盡管平日操持畫廊操勞忙碌,但她還是會堅持這條路,辛苦并幸福著。她將藝術視為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而她則在挖掘藝術的道路上,也映出了最美的自己。
作品推薦
《哈里昆的狂歡》是超現實主義畫派著名畫家胡安·米羅的作品,這幅作品中,畫出了一個奇特的空間逆轉感,室內舉行著狂熱的集會,只有人類是悲哀的,那人帶有頗為風雅的胡子,叼著長桿的煙斗,憂傷地凝視著觀者。而在這個人周圍是各種各樣的野獸、小動物、有機物,全都十分快活。這幅畫并沒有特別的象征意義,但卻能讓人感受到畫家呈現的輝煌的夢幻氣氛。而在這些陌生的繪畫表現背后,觀者卻往往能夠感受到來自日常生活的親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