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而言之,景泰藍是在銅器的表面,嵌以銅絲或金銀絲,從而形成花紋的四周,施以各色琺瑯質,組成花紋,最后經高溫燒制而成的。
景泰藍制品是在明代景泰年間才大量燒制的。尤其是景泰、成化兩朝燒制最多,且質量也屬上乘。明朝滅亡后,景泰藍的制作工藝幾乎失傳。到乾隆年間,燒制景泰藍的作坊又逐漸增多。同治年以后,不少在中國的外國人不惜重金收買景泰藍,同內一些商人便專門設廠燒制,有的甚至假冒景泰、成化年間產品。
現如今傳世的景泰藍精品中,以明代的制品為最上乘。凡明代燒制的產品,其表面大多光潔透亮,釉料顏色通透。這個時期的景泰藍,絲胎都是黃銅鍍金,因為是用火鍍上去的,所以都有沙眼。清代所產景泰藍,色彩大都有些發糍,其絲胎主要是紅銅,鍍金也為火鍍。乾隆時期所燒制的景泰藍,以黃白二色為最佳,主要是因為這兩色的用料和制作難度都非常大,不易仿制。
辨別景泰藍真偽主要是看景泰藍的制作中比較重要的材料是琺瑯。假的景泰藍,一般不用琺瑯,而用其他顏料代替。偽造景泰藍的方法也并不復雜,是將銅器鑄好,用鋼絲圈作花紋,加上顏料燒制即可。藍色的用銀藍、硬藍與粉紅,深綠用銀綠、硬綠、銀藍和黑色四種顏色,淺綠用銀藍、銀綠、蛋青與地子綠;黃色是把銀黃研成細面,再把硬黃粉碎成米粒大小,摻和起來。無論燒制什么顏色的景泰藍,其中都必須加上油煙土,燒成之后,才能夠形成砂眼。燒好后,還得以火鍍金,細石磨光。然后抹上杏干粥,使其生銹。幾個月以后將浮銹洗去,再用油脂擦揩,假景泰藍的顏色、光澤就與上了琺瑯的景泰藍幾乎一模一樣了。
熟悉時代典型特征
琺瑯器的辨識首先看特征。今天我們行內所說的真琺瑯器是指明清至民國這個時期制作的琺瑯器,目前市場中多見的琺瑯器多為清末、民國時期民間私家作坊制作的琺瑯器。明清時期宮廷御制琺瑯器是極為珍貴的,皇家專用,很少流向民間。宮廷御制與民間作坊的做工是有區別的,即便是同為內廷制作,不同時期的制作工藝也不相同,器物造型、圖案式樣、施釉色彩、款識等,在各個時期都有著微妙的變化。
琺瑯器具有薄、平、光、艷、雅五個優點。制作工藝是在元末明初由阿拉伯國家傳人的,按不同的加工與施釉方法處理的,有鏨胎琺瑯、掐絲琺瑯、淺浮雕琺瑯和畫琺瑯之分。而掐絲琺瑯和畫琺瑯的區別,是按制作時釉面圖案有線與無線之分,前者是掐絲顯現花紋,然后填以琺瑯料,后者是涂以琺瑯后,再在上面畫出花紋。
明代琺瑯器由內廷御用監制燒造,有掐絲琺瑯和鏨胎琺瑯兩種,有紀年款識的掐絲琺瑯器,僅見宣德、景泰、嘉靖、萬歷年號。明代景泰藍分明早、中晚期,各具特色。明早期(明建國初至宣德朝):這一時期的景泰藍都為御用監制造,用料極其講究,制作精良,胎體厚重,鎏金厚,掐絲瀟灑自如,釉料純正,砂眼亦非常少,多是景泰藍存世精品,往往能夠幾百年保存完好如新,很容易當作后世甚至當代的景泰藍。元代至明早期景泰藍應該是傳世景泰藍中最好的。其拍賣價格還比不上同時瓷器,所以這個時期的景泰藍制品應該有巨大的升值空間。
十五世紀后期至十六世紀前期掐絲琺瑯特色(明代中期):纏枝蓮花紋的花瓣增多、趨瘦且尖端成鉤狀,花心下方的花瓣松垂、并于上下出現云頭紋或五瓣花形裝飾,葉片變小并簡化、或成逗點狀;對掐絲末端的處理是:掐絲的末端卷成一小圓圈;有些釉料成半透明狀,比前后期的釉色都要透而亮麗;釉層的厚度較早期的??;云紋錦尚未規則化,行云紋與如意云頭紋摻雜應用。
明中后期景泰藍(景泰年間以后):景泰年間以后生產的景泰藍無論從數量與質量都已經難以與明早期比,但景泰以后真品景泰藍目前保持著明朝景泰藍的拍賣紀錄,如明·景泰掐絲琺瑯纏枝蓮蓮型捧盒在2002年就拍賣到了超過一千萬人民幣的價格。
明中晚期景泰藍釉料基本都是進口釉料,但整體景泰藍的制作工藝稍差,胎體較明早期輕薄,砂眼亦多,保存好的不多,整體價格比不上乾隆造辦處制作的景泰藍。
尤其是明晚期民間生產的一小部分景泰藍,質量更顯劣質,價格也就相對不高,總的看來這個時期的景泰藍藏品應該有不小的升值空間。
清代琺瑯器的款式多種多樣,制款方法有鑄鏨、有刻、有填、還有鏤空等;款式書體規體,包括有楷、篆、仿宋,其中以楷書為最常見。而有的仿制清朝景泰藍的作品的款式的書體似楷非楷,字體的筆劃粗細不均,結構欠工,有很多景泰藍仿制品一看就知是粗仿的假款。
清代琺瑯器的胎骨厚重堅實,到清末減??;銅質清純,尤其是乾隆時期的琺瑯器,鍍金厚重,鍍金技術遠勝于明代,其鍍金至今仍能光彩照人??梢宰屑毑榭淳疤┧{口沿和底足露胎處的鍍金,很多景泰藍仿制品的景泰藍暗淡無光,更不像是鋈金的工藝,大大遜色于乾隆時期的鍍金特征。
清代琺瑯器在繼承明代的傳統上,結合西洋畫琺瑯制作工藝,并有所創新。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位開明君主,在宮廷中廣聘西方的傳教士、建筑師、藝術家等任職,并醉心于西方的琺瑯器,主張吸收兩方的先進文明,清康熙時期由西方傳教十將畫琺瑯(法國始創)禮品進獻給朝廷,并傳授西方的畫琺瑯工藝。清初內廷武英殿設“琺瑯作”,康熙五十七年與養心殿“造辦處”合并??滴鯐r期的掐絲琺瑯分為粗絲淡釉和勻絲濃釉,掐絲比明代細密均勻,釉色雖不及明代,但胎骨厚重堅實,器彤以杯、碗、盒、盤、爐等小型器為主。乾隆時期的琺瑯器制作最為繁榮,做T超過了明代。釉面多用錦地;色彩有天藍、寶藍等,并新創粉紅、綠、黑等色;品種除爐、盒、盤、文房等器外,并出現宮廷陳設的桌椅、床榻、屏風等大型器皿。道光時期的琺瑯器用黃、紅、粉紅做地色,做工精良、富麗華貴。清代掐絲琺瑯除宮廷造辦處御制外,清代末期北京民間作坊也很興盛,并出現專營琺瑯器商號。其中汀蘇揚州的王世雄有掐絲“琺瑯王”之稱。
畫琺瑯是在銅胎上繪畫琺瑯的復合工藝。產生于康熙年間,興盛于乾隆,并發展到制作琺瑯彩瓷。早期的畫琺瑯有細孔,色調較暗,后期釉料較薄,表面平滑,畫風工整、花紋圖案精美生動,色澤鮮艷。其工藝在器表先涂一層白琺瑯,然后繪畫施彩。器里則施以淡藍色琺瑯,器底掛白釉。雍正時期琺瑯彩鼻煙壺最流行,多繪以人物、花卉、山水、鳥獸、樓閣,色彩艷麗。清代廣東也是畫琺瑯的重要產地,相對于清宮造辦處畫琺瑯工藝注重傳統手法的宮廷樣式,廣州民間私家作坊的畫琺瑯則吸收了西洋畫法,出現仿歐洲風格的造型,用西方的釉料,構圖繁密,線條奔放,洋溢著歐洲西洋畫色彩;并盛行錦地開光人物、花卉、山水風景等;釉色鮮艷并有玻璃質光澤感。
細看銅胎和型制
明清掐絲琺瑯器胎骨和型制方面總的趨勢是:明代早期胎骨略厚,中晚期的作品越來越薄。清代從康熙時起,胎骨厚重堅實,到清末減薄。明代器物掐絲常有斷裂現象,而清代由于銅質精純并提高了燒制和打磨技術,這種現象基本消失。明代器物鍍金較薄,常有磨脫現象,清代尤其是乾隆時期,鍍金厚重,鍍金技術遠勝于明代,至今器物的鍍金仍光彩照人。
明清兩代琺瑯器的器物體積和形制是從小到大,從簡到繁。明代多仿古青銅的制品,如鼎、盤一類。清代除了仿古器外還有西洋器物及儒道釋為主的人物和動物等器物。
由于所用銅材和鑄造器物的厚薄因素,同樣大小的器物各有不同。明代早期胎略厚,中晚期逐漸減薄。明清兩代掐絲琺瑯器體積和型制從小到大,從簡練到復雜,從陳設、祭祀到觀賞實用。
琺瑯器的銅胎主要有兩種,其中最主要的是鍛打銅胎。其工藝是先用陶泥塑出其型,分體翻制出各部位陶范(如瓶體是分兩半,壺體另分蓋、嘴、把等部分),以陶范再翻鑄成低熔點合金鉛錫凹凸套模。古人是將熟銅,錘打成相應厚的銅葉子,近代人是采用熟銅板燒紅退火,將其夾在鉛錫合金凸凹模具中,沖壓出來。再將分體的沖壓件燒焊為一體,打磨焊縫成胎形。故我們稱為鍛打銅胎。另一種銅胎是鏨胎,銅胎由鑄造燒焊成型的,而后胎內燙松香膠固定,減地起線法鏨刻圖案花紋,再點藍、燒藍、磨光、鍍金。
還有一種極少見的是鑄胎器,該類器傳世很少,且不可能成批的在世面出現。朋友曾有幾個高仿的新胎新釉的琺瑯器,鑄造時胎體厚且笨重。為了能將表面鑄痔、砂眼等缺陷去除,需要扒去一層皮,打磨掉厚厚一層,表面才能光潔,以便于銅絲掐成圖案粘于胎面,再點藍、燒藍。不否定這幾件高仿琺瑯器的是掐絲點藍高手,絲工細膩流暢,燒藍到位,咬蝕舊色逼真,口沿內壁、底足雖也磨光鍍金,但仿制者卻忽視了胎體內壁粗糙。因為一般琺瑯器內壁,底足內一般要涂施淺藍色薄釉,而該器腹內咬蝕呈古銅色,鑄造的砂眼內還可以摳出白色石英砂粒,這就肯定這幾件器物是新胎器。因此,如果知道琺瑯器燒制原理就不難認定其為高仿器。
我國的失蠟法鑄造始于春秋戰國時期,鑄造時的內芯外模殼都是陶泥培燒,脫蠟后才澆鑄銅胎,鑄制缺陷往往是器內殘留有灰或磚紅泥范,但不可能殘留有石英粉。國外采用石英砂搞精密鑄造工藝是在“二戰”時期,從德國、俄國用于鑄造飛機葉輪開始。我國的機械制造工業引進該技術是在建國以后,最早應用于文物復制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各地民間組織利用該技術在八十年代中到九十年代。這個期間做偽者大量用此技術仿制文物,仿制的古銅器曾一度泛濫,器物多粗制濫造。而上述兩位朋友讓筆者所見的琺瑯器有可能就是這類的銅胎。
真正的琺瑯器講究胎薄平光,當前市面上的高仿琺瑯器如果是鍛打銅胎,則能達到胎薄體輕,須要小心對待;如遇是鑄胎器,胎體厚重,拿在手中便知真偽,容易斷定為偽器;此外還可以再從特征與包漿等處去觀察,也可以識別出仿制品。
三看包漿和款識
琺瑯器在制作完成后,釉面有強烈的釉光感,鍍金處呈黃亮色。但是琺瑯器經過了百年的歲月,受到空氣的氧化、輻射、灰塵等污染以及人為擦洗,加之終日愛不釋手地把玩,琺瑯器釉面光澤會逐漸變舊失亮,日積月累形成的皮殼,我們稱之為包漿。根據筆者所處理過明清琺瑯器的感覺對比,有年頭的琺瑯器都歷經數百年滄桑,民國至今的琺瑯器也有近百年的時間,釉面的舊色是由空氣中的微塵和腐蝕物侵蝕及氧化作用,逐漸自然形成的。特別是鎏金地子的老器舊金色是熟黃色。所以,區別老琺瑯器與高仿器的皮殼的新老要一看老光是否自然;二看包漿是否一體;三看手感有無生澀之感。新作琺瑯器的釉面新光多用細砂紙或研磨砂、研磨膏揩磨,先研去賊光,再用酸與高錳酸鉀、松香水等或其他混合溶液強化咬蝕處理。所咬蝕舊色比較容易辨別,仔細看上去,一是不正,因為化學藥物與釉面蝕新反應是速成的,色澤不自然,用棉球蘸酒精、丙酮類溶劑易擦除,露出新釉光;二是不均勻,同一部位有明顯的深淺不一,這是因為藥物刷涂不均所致;三是手摸生澀,有的故意在耳、足等嵌物接縫處,殘留污垢,特別是臟垢,如用指甲即可摳下。
留存到現在的可以明確斷代為明清二代的掐絲琺瑯器的款識形式歸納起來,大致有鑄鏨、掐絲和刻款三種。明宣德時期琺瑯器的款識形式有鑄鏨款、雙勾款、和琺瑯釉燒成三種??钭R書體有楷書和篆書兩種,其中以楷書占絕大多數。字數有“宣德年制”、“宣德年造”四字款和“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钭R排列形式有直單行、直雙行、直三行和橫排。這一時期的款識位置有的在器底,也有的鐫刻于器物的口沿、蓋沿或內邊緣處??钭R書體莊重雋秀,與同時期的金屬器和瓷器款識相似。
明景泰款因偽款太多,目前尚不能確定哪種款識可作為標準款識。但鑄鏨款、篆書款、仿宋體款以及雙龍環抱款均被認定為偽款,可以排除。掐絲雙勾款和陰刻款,目前有的研究者認為可作為景泰真款,但也只是情理邏輯的推論,尚不能枉下結論。
明嘉靖款為刻陰文直二行“大明嘉靖年制”楷書六字款。
明萬歷時期掐絲琺瑯器的款識為雙勾掐絲款(有的字內外填充琺瑯釉),字數均為“大明萬歷年制”或“大明萬歷年造”六字楷書款。尤其以某年造為這一時期所特有的款識語氣。字的排列順序為直單行、直二行或橫排。
清代掐絲琺瑯器的款識多種多樣,制款方法有鑄鏨,有刻,還有鏤空款等。款識書體包括楷、篆、仿宋等(仿宋體始見于乾隆時期),其中以楷書居多。字數有四字和六字??驒谛问蕉酁檎娇蚝烷L方框。
藏家還可以根據琺瑯器的總體意境去辨別真偽琺瑯器,老器的絲工細膩流暢,造型穩重古樸,色彩華麗,可謂金碧輝煌,而新仿者則不然。此外藏家要想更多地了解琺瑯器的辨識,就應多去北京故宮、頤和圓等皇家殿堂去看看琺瑯器,記清楚各時期的琺瑯器的造型、紋飾、圖案、釉色、款識特征,與市場中所見到的琺瑯器相對比,就不難辨識老器與高仿器的區別。
最明顯的區別在于景泰藍畫面是否存在沙眼現象。一般古董的一大特征是釉料表面存在沙眼現象,針眼般大小,是由于古時提純技術不高,導致釉料中硼酸鹽含量過高,因此在燒制過程中雜質氣化而產生小孔。而到了乾隆時期,隨著工藝的改進,沙眼現象減少。建國之后,沙眼現象幾乎可以杜絕。
對于景泰藍,可以看看作品釉色,景泰藍精品整體清晰明快,層次分明。真品的潤色自然統一,劣品由于不是用琺瑯填釉,而偽制者多數不用昂貴的琺瑯,而用另外的彩料代替,有大面積的串色和沙眼。
精品景泰藍的特征
景泰藍在器型的選擇上應該以人物、動物為最好,以明代的景泰藍制品為佳,凡是明代的藏品,它的質料都是透亮并且不發磁,尤其是大綠色比其它顏色透亮的更厲害。它的性能與玻璃大致一樣,它的顏色象有點像油綠的翠玉,紅色像昌化的雞血,紫色猶深色的舊紫晶,藍色類似于藍腚,白色類似凝脂,淺綠色發藍,黃色與姜中擰出的漿汁稍微摻雜黃米差不多,其絲胎都是黃銅,鍍金為大鍍,它的器物上全有沙眼。到乾隆時期,無論何種顏色,它的料都是不透亮的而且發磁,因為明代透亮的料子,到此時已經見不到了。所以它的絲胎大多是紅銅,它的鍍金也是火鍍,乾隆所制的,以黃白兩色為最佳,其黃色黃而發干,與煮熟的雞蛋黃相同,后來仿制的,基本都是是黃中發綠或發紅,與乾隆時的千黃色差很多。乾隆的白色也最難仿制,其中原因有二點:一個是它的白色與東渠石色沒有差異,仿者則要用六品頂珠制做,然而頂珠也是非常不容易得到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它的白色白而且干,而之后的作料家雖然也防治發明了一種干料,但是燒時不易熔化,相比其他的材料,吃火特別厲害,如果不是精良的工匠制作,這樣的器物特別容易受損傷,而不能成品。
收藏景泰藍,需注意古代景泰藍作品呈現的“三少”特征。第一是明清景泰藍作品少人物題材。由于掐絲和點藍等古代工藝上的束縛,除花鳥、山水、吉祥圖案、動物、幾何外、很少有人物類紋飾;第二是明清景泰藍釉料品種少。在明清景泰藍的作品中,釉料的色調種類很少,基本上僅限于大藍,大綠,大紅,大黃,大黑,大紫,瓷白(較現代瓷白略顯透明),鈷藍(國產:呈綠頭,進口:呈紫頭)等,基本上都是純色釉,沒有問色。而反觀現代景泰藍作品與明清景泰藍作品最大區別之一就是釉料?!胺凵奔捶奂t色,可以作為一個斷代標準,清乾隆以前是沒有的;第三是明清景泰藍作品少有“潤色”。由于釉料顆粒大,品種少,清乾隆以前的景泰藍作品少有潤色。兩色釉對接時沒有過渡色和色度、色相、明度的漸變推移。而現代的絕大部分景泰藍作品除特殊要求外,一般都是要潤色的,并且有時一個色相要調至十余種明度的推移,甚至更多。尤其增加了許多細部的描繪。大大提高了圖案的表現力和感染力。現代景泰藍作品較古代的更加鮮明、對比有一種細潤之貌。
“三少”特征只是景泰藍鑒定的小技巧,要更深入的了解景泰藍,光這些還是不夠的。收藏景泰藍,必須要做到懂行,這樣才能將風險控制在最低。其實區分真假并不難,但關鍵要掌握一些景泰藍鑒定的技巧,比如說如果看到一件沒有沙眼卻又號稱是古董的景泰藍,則要當心了,很有可能是不具備太高藝術價值的現代劣質景泰藍工藝品。
目前,明代的景泰藍精品的價位最高,大件的器物一般在百萬元以上,清代的則在幾十萬左右;后期仿品加質彗而異,一般從幾十元到上千元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