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人織造的一條領帶幾乎可以賣到中國人縫制的一套衣服的價錢,法國漢斯格雅的一個水龍頭比一套中國造的潔具價格還要高。這是為什么?在物質豐盛的今天,東西已不值錢了,值錢的是其內在價值。什么價值?關的價值。西方產品有一種內在的品質是我們現在所沒有做到的,那就是美感。
1851年在倫敦舉辦了世界工業品博覽會,英國產品被視為低俗、粗鄙;1867年巴黎世博會上,英國的紡織品占領了美國市場。德國工業產品既領先于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又領先于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原因在于它注重從小對國民進行美學教育。20世紀20年代在德國微碼市成立了“公立包浩斯學校”,標志著現代設計的誕生,這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為發展現代設計教育而設立的學校,對世界現代設計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所學校結合藝術與設計的教學,特別注重產品的美學品味,把工業產品的藝術化推向高潮,造就了德國工業藝術界幾十年領先的地位。
我們提倡科技興國,這無可爭議;但只講科學是不夠的,當科技發達的時候,感性需求也大幅提高,文化創意產業就是感性經濟,藝術興國、文化興國,也是正當其時。
美育,是指施教者按照一定時代的審美意識(審美觀念、審美趣味、審美思想),借助各種各樣美的媒介,陶冶受教育者的性情,感染受教育者的心靈。美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教育者感受美、欣賞關、創造美的能力,它以感知、想象、直覺、情感滲透為特征,是一種感性的情感的生命教育。美育和德育是親姊妹,都是引導、升華人的感性情感,提升人的精神品質,完善人的個性品格。
國民美育是有關國家興衰的大事,我們的教育方針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美”僅限于小學、初中的幾堂圖畫豆芽課,美育沒有得到有效執行。國民普遍存在美譽缺失的問題,學生有知識無文化,干部有知識無文化。上海世博會參觀人群中,一位正廳級領導很自信地說:“這幅《清明上河圖》設計得好!”當介紹《康熙南巡圖》時,他又問:“這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聽了叫人啼笑皆非。在城市建設中,幾百年的名木古樹被砍掉,古井被填掉,古建筑被拆掉,硬要換成整齊劃一的水泥高樓大馬路才覺得美,才覺得氣派。這實在是讓人痛心疾首。
美感是對于美的感受或體會,是人們在審美活動中,對于美的主觀反映、感受、欣賞和評價。美感是文明的基石,美的力量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一個文明的國家,是建立在一個擁有美感的國民身上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看見一些胖子穿橫條子衣服,而一些瘦高個又穿豎條子衣服的這樣違背一般美學常識的例子。美感是想象力的源泉,是人類尊嚴之所在,是內在生命的動力,是一種文化力量,是一種思想習慣。近現代歐洲把這種尚美的心靈稱為品味,藝術的鑒賞能力向來就視同品味。品味在過去式貴族的專利,表現在富貴的氛圍與唯美的環境中;今天則是一種精神力量,與知識一樣,可以使人超凡脫俗。一個有品味的人,就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
要想進入藝術品鑒賞與投資領域,首先必須要具有美感,本身要有品味,否則你所欣賞的藝術品是沒有品位的。很多大老板花很多錢買了很多藝術品,由于缺乏美感,除了很多是贗品不說,剩下真品的品味也不高;買了很高檔的別墅、用金錢堆砌了裝飾和綠化,但由于缺乏文化,缺乏美學,品味也不高。所以我們可以說,金錢不是藝術品鑒賞和投資的基礎,而關感、美學知識、審美能力才真正是藝術品鑒賞與投資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