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繪畫謀生的畫家們,在沒有獲得政治和商業地位之前,尤其好發名片,作為一種交流與聯絡的依據,發名片本無可厚非,只是接手看過,名片上的各種頭銜不免令人瞠目結舌。以筆者所見,就有大量聞所未聞之名目,如“全球美術家協會博學理事”“世界美術家協會功勛會員”等。這類名片上習慣以宏大定語如“國際”“全球”“人類”等美術協會冠之,標榜其專業身份;以“國寶級畫家”等政治術語來修飾自己;同時,也有“江湖”畫院的名譽院長、副院長、畫派創始人、畫法宗師以及海外各種耀眼的頭銜,堂而皇之地印制于名片之上。有的名片還以折頁的方式擴大印制篇幅,從而增加更多信息,甚而印著各種認證資質、代表作、收藏及拍賣紀錄。我親見一名繪畫水平相當于美術學院二年級新生水平的山水畫業余“票友”,名片上印制著某單位認證的“大師”證書,且被“中國國際書畫潤格中心”頒發的“潤格證書”上明確地區分國際與國內不同的價位,竟達80萬元/平方尺的天價。
這些名片上的身份和頭銜哪些是貨真價實的,哪些又是虛假偽造的,是自封的,還是授予的,圈外人顯然不明就里。“藝術無價”的定性概念讓藝術界渾水摸魚的“票友”們愈加大膽,他們通過名片、畫冊以及系列包裝提升他們在業余收藏家或暴發戶眼中的地位,從而乘機牟利,而被蒙蔽的買家們,多對藝術界毫無了解,以為買了名家大作,視為珍寶。
相對來說,圈里人對這些名片上的身份和頭銜知道得要多些。據筆者觀察,這些名片有的確實名不副實,或者干脆就是虛假的。美術界的名片造假,常常虛張聲勢,混淆視聽,如有愿者上鉤,還可能騙人錢財,但比起食品、醫藥等行業的造假行為,尚不會害人性命。筆者曾就此問題專門咨詢了在檢察院任職的朋友,對方答復是:名片造假在未構成重大財產損失且無客觀證據的情況下,不會構成刑事犯罪。
美術界名片造假,其根本是由社會規范與經濟觀念的失衡和失調造成的。如何根治,涉及政府調控和民眾觀念等多方因素,且需要時間去逐步推進。但對其進行有效的抑制,在一定時間內或可奏效。例如,政府職能部門與社會教育部門亟須普及大眾藝術常識,提高書畫鑒賞能力,相關專業領域應及時對此現象進行調查,并適時公布調查結果,以正視聽。
新近“打老虎拍蒼蠅”的反腐行為生效,美術界的高價畫作受到重創,繪畫有望回歸自律,這對藝術品市場的良性發展是一次促進。在此背景下,筆者建議政府執法部門應將名片造假納入行騙法條,全國各級美術協會、美術館、美術高等院校、畫院、媒體也應該積極關注,大家合力從維護行業基本規范做起,進而輻射社會和大眾。同時,提請諸位批評家、媒體人,如果也深感“名紙朝來滿敝廬”,就先從拒收名片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