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低碳設計是現代建筑設計中一種非常重要的理念,它貫穿到建筑設計的各個環節,涉及到建筑設計的方方面面,我們應該從節能降耗和資源的再利用等方面,去考慮建筑的低碳設計問題,讓人們切實感受到低碳生活帶來的實惠。本文探討了低碳背景下的建筑設計策略。
關鍵詞:低碳;建筑設計;策略
低碳節能理念對建筑設計方法和技術有很好的指導意義。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許多新材料和新技術不斷涌現,其利用技術也在不斷提高當中,為現代建筑節能的設計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將低碳節能和建筑設計有機融合,在促進建筑的持續發展的同時,也可以有效保護我們生存的環境。
一、低碳模式在建筑發展中的必要性
我國建筑推行低碳發展模式的背景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有了很大地提高,各項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但由于我國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不僅消耗了大量能源,也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傷害。隨著能源消費量的持續上升,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造成城市大氣污染,過度消耗生物質能引起生態破壞,生態環境壓力越來越大。
國家規劃綱要明確要求:“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并明確將單位GDP 能耗降低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約束性指標。
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支撐。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和本質要求。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為我國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操作性詮釋,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綜合創新與實踐。堅定不移地推行低碳發展模式,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選擇;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維護中華民族長遠利益的必然要求。
二、低碳背景下建筑設計的策略
1、制訂低碳建筑技術標準
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建設主管部門要制定一套低碳建筑有關的技術標準體系。如低碳建筑設計規范、低碳建筑施工及質量驗收規范、低碳建筑評估標準及低碳建筑標識制度等,使低碳建筑產品從設計、施工、竣工到最終建筑產品評估都有據可依。加強低碳建筑材料及設備的信息技術管理,利用計算機技術建立主要建筑材料及設備的碳排放量及能耗值數據庫,對不同廠家生產的主要建筑材料和設備的單位能耗進行標識和追蹤,實施低碳建筑材料和設備產品質量終身責任制。
2、建筑物的體形設計
通過有效促進空氣流通,以達到降低供暖或制冷使用的能源消耗。擁有科學合理設計的建筑物體形以及平面形式,能夠很好地將低碳建筑理念付諸于實踐當中。由于不同區域以及不同建筑物的體形系數各異,因此在建筑設計時也需要設計者重視體形系數對低碳環保的影響。
3、合理選用綠色建材
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建筑材料能耗消耗大,對環境有很大影響。有的混凝土會散發出氡氣,對環境很不利,人造板材釋放出來的甲醛物質,對人體健康有很大影響。如果選取的建筑材料不合理的話,不僅不利于建筑的使用和維護,還會造成很大麻煩。因此,建筑材料要盡可能選擇能源消耗低的,并且其再生和重復利用性能較好,能夠有效實現低碳節能設計的目標。在選擇建筑內部的裝修材料時,要對材料的性能特點加以特別注意,盡量使選擇的裝飾材料有高效簡單的功能、低消耗,有利于施工維護,并可以調節室內環境。
4、綜合利用能源基礎上的低碳節能設計
建筑低碳節能的高要求,使得整個建筑設計中低碳節能理念的運用在設計階段就要開始,在進行低碳節能設計時,還必須優化資源能源的使用方式,積極開發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及新技術新材料。首先,在建筑設計中,依據實際情況對低碳節能設計予以合理選擇。依據建筑行業的發展規律,影響建筑能耗的一個主要因素,就是地區性差異,因此能源利用方式對不同地區的建筑來說有重大意義。例如北方城市需要的采暖能耗很大,碳的使用量也是非常大的,這就要求在設計建筑時,對其保溫方面的設計要加強,積極對新的采暖方式予以采用,以求有效實現低碳節能的目標。其次,綜合利用可再生資源、能源。在建筑使用壽命期內,充分考慮能源因素,使得建筑和環境能夠和諧統一,綜合利用太陽能、風能、生物能以及地熱能等,使污染物的排放可以有效降低,獲得良好的低碳節能效果。
5、提高建筑空間利用率
一是在進行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必須想方設法提高建筑空間的利用率,這樣可以使面積總體需求降下來。在建筑空間需要量較大建筑工程或建筑集群來說,提高空間利用率尤為重要,對住房面積的標準進行合理控制,這樣就可以使建造能耗降到最低。由此可見,提高空間利用率,使建造總體空間面積盡可能地縮小,也是建筑低碳節能的重要手段。
二是從再利用的角度提高建筑空間的利用率,是建筑進入良性循環的有效手段,是城市發展的契機。戶型設計中考慮空間的靈活可變性,以及建筑隨著時間的功能變更的可能性,既延長了建筑的使用壽命,又減少了建造量及建筑垃圾的產生,是降低建設費用、節省能源的途徑。
6、運用遮陽設計
日照采光會對建筑物的室內冷暖溫度造成一定的負荷影響。特別是冬季來臨,需要發揮充分的日照采光功能,保障室內溫度。而夏季時,通過從玻璃的日照光線射入室內,會造成房間溫度過高,進而增加空調等家用設備的能耗。伴隨著隔熱、密封化、房屋內部能量消耗的增加、冷氣使用的增多,適當的遮陽功能顯得比以往越發重要了。對于寫字樓等內部發熱量很大的建筑物,由于冷氣的使用頻率高于暖氣,遮陽功能被作為全年重點。遮陽設計時應滿足幾點要求:首先要防止夏季陽光的直射,并盡量避免散熱輻射的影響。其次要有利于窗口的通風、采光和防雨。同時要注意不阻擋從窗口向外眺望的視野以及與建筑造型處理的協調,并力求構造簡單,經濟耐久。值得關注的是,寒冷如東北地區的相關地域,應以采暖為主;炎熱地域的建筑設計,應以隔熱為主,并需要保障外遮陽的相關設計方案合理,以達到隔熱、節能的雙重目的。
7、綜合考慮各種影響因素
科學設計建筑。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要充分的考慮自然條件、氣候特征、采光條件以及通風條件。因地制宜,根據建筑所處的具體的生態情況,科學的、合理的設計建筑,充分的考慮低碳理念,盡可能的利用光照和通風條件來實現夏天降溫、冬天取暖,達到節能減排和減低能耗的目的。因此,建筑設計必須的堅持因地制宜,低碳環保。
總之,實現建筑業的低碳化發展,是我們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的重要途徑。應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科學技術的創新、消費方式的改變和優化、政策法規的完善等措施,大力發展建筑領域的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低碳導向型社會,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強大助力。
參考文獻:
[1]尹宏宇.低碳式建筑設計技術及方法[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10(04):23-24.
[2]王磊.基于低碳理念的建筑設計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15(11):40-41.
[3]王睿.低碳理念指導下的建筑裝飾設計原則探析[J].建筑節能,2013,24(03):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