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業是促進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協調發展的基礎性產業和社會公益事業。林業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新的發展戰略,它是生態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機結合。本文主要分析了林業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及發展策略,希望能促進林業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林業;可持續發展;問題;對策
一、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及目標
1.1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可持續發展的林業是從森林生態系統在生命支持系統中的整體作用出發,以森林生態系統在自然、社會系統中的功能維護為中心,通過對森林生態系統的管理,向社會提供可持續的服務,而不僅僅是某種物質產品。這種功能的維護不僅是獲取森林使用價值的基礎,而且是由使用價值所表現出的經濟獲益持續的保障,更是人類持續生存所依賴于生命支持系統的根本,是森林價值的本質所在。
林業可持續發展是人類持續生存依賴的生命支持系統的根本,是產生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之源泉。林業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生態效益可創造經濟效益,林業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二者之間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由林業生產具體的區域形成的對林業發展的需求所決定的。
1.2林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目標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建立在森林可持續經營,林業和森林走向可持續利用階段,才能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中,擇優加大林業森林資源發展力度,使之與其他產業的發展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1)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目標。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目標,強調滿足人類基本需要和較高層次的社會文化要求,持續不斷地提供林產品以滿足社會需要,這是持續林業的一個主要目標。人類對森林的社會、文化需求的不斷擴大,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總趨勢。滿足人對森林的多種需要和愿望,是林業的根本任務。
(2)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目標。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目標,主要關注林業生產者的長期利益。這里必須明確的是林業經濟可持續性的主體是林業生產經營者。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目標,必須有其他實現途徑。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實行生態補償;二是國家扶持。因此,林業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必須保障林業生產者的經濟可持續性。
(3)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目標。林業可持續發展目標應當包括社會、經濟、生態環境三個方面,其中社會與生態環境目標,體現的是全人類的利益,即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經濟,需要林業持續的提供物質產品與生態環境服務功能。而作為人類群體中的林業生產經營者來說,不僅需要自身的實踐活動所提供的產品服務,更具有意義的是要求其自身經濟利益的持續性,這也是不同利益主體對林業問題構成不同態度的深刻原因。三大目標的統一,是林業可持續發展最理想的境界。
二、林業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人口對森林資源的壓力日益增大.
我國人口數量的不斷增長使森林資源受到的壓力越來越大,人們隨意開荒、任意放牧、隨意采薪、采菌,隨意砍伐林木,取暖燒材等等,這樣不僅對森林植被和生態環境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主要還會帶來一些火災隱患。同時對森林資源的保護管理及林業生產帶來極大的障礙。
2.2林業市場發育滯后。
目前,我國在建設生態林業過程中,面臨的一個很大的難題是林業經濟體制尚處在轉型期中,完全的市場經濟體制還未建立,引發林業市場發育滯后。在集體林區,木材的經營仍然沿襲過去的統購統銷的壟斷性的行政性購銷模式,農民的利益得不到滿足,農民對林地的建設積極性大大挫傷,必然對林地的投入減少,結果造成林業生產萎縮,引發森林資源危機。
2.3 生態補償機制未健全。
生態補償機制也就是指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由于自然資源是作為一種資源,因此,生態資源使用人或受益人在取得合法權力利用資源時,應當針對該地區特點收取相應的費用,并且安排專人對其進行保護,并對過度使用的情況進行懲罰,但由于該制度尚未出現明確的法律規定,所以造成了過度采伐的情況常有發生。
2.4 林業保護的監管缺乏力度。
由于受到國家和地方的重視,林業保護相較于以前的亂砍濫伐有了一定的改善,各地也隨之加強了對林業資源的管理力度,并安排監管機構對其各地情況進行統一監管,還隨之出臺了較多的森林管理法律條規,盡可能地做到了減少損失。但由于部分地方管理不到位的情況,使得監管制度成為紙上談兵。
三、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分析
3.1提高思想認識,強化責任落實。
加強人民生態意識,將林業的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動員全社會共同關注林業可持續發展,為林業建設獻出自己應盡的義務。普遍提高全民行動的生態意識,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強化行政領導和技術指導,建立和健全目標管理責任制。
3.2依靠科技發展林業。
依靠科技發展林業是可持續發展最根本的政策,因為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的發展、保護和利用是可持續發展的實質工作。只有改變傳統的經濟發展形式,使用科技化的技術才能保證經濟和資源環境同步發展。為了提高林業生產力,就必須從建立林業科技創新的機制開始,堅持把企業作為主體、把市場作為方向、把科學技術作為核心力量、最終達到林業相關的效益。林業科技機制的改革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的深入,堅持科學的研究成果,指揮林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3.3 優化林業經濟結構,加快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調整優化林業經濟結構,促進林業產業的發展,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物質保證。在第一產業方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短周期工業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豐產林、竹林和名特優新經濟林建設;在第二產業方面,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促進以低層次原料加工向高層次綜合精深加工轉變的步伐;在第三產業方面,要加大森林業、花卉業的發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帶三”的策略,調整生產力布局,改造傳統產業,推動產業重組,解決林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調整林產工業產品結構,大力發展精深加工、發展優勢產品,努力開拓木材林產品的新用途,延伸產業鏈,解決林產品結構不合理和產品缺乏競爭力的問題。
3.4 制定和完善林業的政策體系和法制體系。
林業政策體系和法制體系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保證,也可以反映我國法律體系對建設生態林業的關注與支持。隨著人們對物質生活的追求,我國的森林資源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尤其是濫砍濫伐現象日益嚴重,天然林面積日益減少。雖然我國整體的森林覆蓋率有所提高,但是,對森林資源的破壞程度卻依然沒有降低,因此,應該逐步建立和完善保障林業的政策和法律體系,加強對森林資源的保護。
3.5 加快林業改革步伐,建立中國特色林業經濟體制。
在林業的發展過程中,要注意長期效益與未來發展相結合,堅持資源開發和節約并重的方針。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推進體制、機制的創新,加快推進林權管理服務機構建設,為農民提供林權評估、交易、融資等服務。要嚴格土地用途管制,依法執行林木采伐制度,加大資金投入,逐步建立政府引導,農民、企業和社會為主體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四、結語
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對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扎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們必須明確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現狀、問題和矛盾,采取有效地保證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以促進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增長,為滿足當代人民的生活需求以及后代人的物質需求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