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這個《功甫帖》是真是偽,它都將在中國收藏史上留下一個坐標,提醒人們: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泱泱大國需要有文化鑒別力和優雅的姿態,需要顯示自己的眼光和眼界。”新華社的這番話,讓這些天備受關注的《功甫帖》真假之爭又有了更深層次的意義。錢多可能會買到真品,但買不回來的卻是眼光。
綜觀近現代的收藏史,贗品總是繞不開的一個話題,但也誕生了許多佳話。張學良在年輕的時候,十分喜好石濤的作品,常常耗費巨資想方設法搜羅石濤的作品,其中就有張大千仿制的贗品。上了當的張學良不僅沒有震怒,反而對張大千這個人大感興趣起來,后來還請張大千赴宴,中國現代史上兩位身世經歷,稟賦才能截然不同的文武奇才,因此而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而張學良的“定遠齋”收藏,也成為了書畫界的一個傳奇。
翻開中國的書畫史,伴隨著的也是一部造假史。一些名家本身也是一個對于市場影響極大的造假者:高士奇在《江村書畫目》中就耍過不少的小算盤,特別是在購買到贗品之后,就通過種種手段呈現給康熙皇帝,而自己則留下真跡,而這些贗品有些還進入到了《石渠寶笈》中;早年,任霞、任堇、倪田、江寒汀等都是臨摹任伯年的高手,市場上贗品的數量非常大,其中一些后來自己也成為了書畫名家,有些甚至被其他的造假者所看中。
如何提高自己的眼光和眼界呢?首先就是應該拋開功利性,關注真正的藝術。近日,申城畫家何曦在其微信上展示了其兒子何佶佴在16歲創作的一幅作品,就引起了許多業內人士的專注,拋開了繪畫的功利性,何佶佴在繪畫中充分展現了自己的天賦。而在今年的元旦,朵云軒舉行的“東方神韻一一吳山明、吳揚、高曄、吳高嵐迎新聯展”上,來自浙江美院(現“中國美術學院”)64屆中國畫系的名家們在分別50年后重新匯聚一堂,探討著自己對于藝術的理解。
收藏究竟為了什么?我們或許會用諸如“陶冶情操”這樣冠冕堂皇的詞語來回答,但事實上,從古到今,真正能夠被歷史記住的收藏家,其收藏的最重要目的就是為保留并傳播物品背后的文化。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想法,才有了張伯駒將《平復帖》等眾多“國寶”級藏品捐獻給國家的事例。
隨著時間的推移,《功甫帖》真假之爭肯定會塵埃落定,希望這也能夠讓人們更加關注收藏的眼光和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