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陜西巴山旅游,每一餐都會吃一道菜,那是一種腌制的咸菜,菜雖說登不上大雅之堂,可吃到嘴中卻別有一番風味。臨回安徽時,當地的友人又送了我一壇腌菜,我心中頗有些不悅,這個壇壇罐罐的東西讓我如何帶回去呀,而且只是一壇腌菜而已。
上了車,導游見我抱著一壇腌菜,頗為吃驚,朝著眾人說:“黃老師看來是知道巴山風土人情的,把巴山最好的東西給帶回來了。”我驚問其由,導游稱這菜在巴山名叫嫁妝菜,巴山姑娘出嫁時,以腌菜嫁妝最為珍貴。民謠說:巴山姑娘怪,出嫁要腌菜;嫁妝沒腌菜,往后頭難抬。因此,女兒長到十八九,母親就要為女兒準備嫁妝腌菜。嫁妝腌菜的品種越多,姑娘就顯得越光彩。這種風俗在巴山一帶,尤為盛行。
看來這腌菜有資格做嫁妝,必定味道獨特。腌菜是巴山地區的特產,分長、短兩種,切細的叫短腌菜,不切的叫長腌菜。嫁妝腌菜一般多為青菜、椿芽、蒜苔、蒜頭等,這種腌菜味醇色香,香美稱絕,存放時間愈久味道愈香濃,久有“開壇十里香,嘗過永留味”之說。
菜洗凈后再曬干水分,然后在菜上撒鹽,反復揉搓后稍晾一下,可根據口味,用調料將菜涂抹均勻,制成咸、甜、麻、辣各種腌菜,就可以裝壇儲存。入壇時菜要晾干,不能見水,腌的時間越長越好。腌菜要味道好,保存久,關鍵在選用上好的壇子。壇子不能漏氣,更不能漏水,最好的辦法就是先將買來的壇子灌滿黃泥漿,浸泡一日后倒掉泥漿,沖洗干凈,晾干后就可以裝菜了。壇子一般正著放,壇口用塑料紙扎緊,扣蓋,壇沿里不能沾水,以保持密封;也有的在壇口倒扣一個碗,然后將壇子倒立在一個陶瓷缽里,這樣可以存放三年五載不壞。
女兒出嫁這天,娘家人將腌菜鎖進箱柜,鑰匙由長輩保管,抬到婆家去。新婚之夜,婆家要“擺茶”,招待親朋好友和幫忙的人,這是結婚儀式中的一項重要程序。所謂擺茶,其實并不是喝茶,而是一頓正式的謝客宴席,也是表現娘家富有和制作腌菜手藝的一個機會,因而比較隆重。茶食以腌菜為主,而且越多越精細越好,這樣新娘子就會受到眾人夸獎。若是沒有腌菜,或者太少太難看,便會遭到左鄰右舍的一陣議論,紛紛數落新娘子太笨太懶,娘家人自然也抬不起頭來。
我那一壇腌菜帶回安徽后,我曾經按照導游教的方法做上幾樣小菜,邀請學校的幾名老師前來嘗嘗,吃過的人無不稱贊其香爽,看來這巴山嫁妝菜的確是名不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