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左
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畢業于上海中醫藥大學,現任上海市曙光醫院急診科主任,上海中醫藥大學曙光臨床醫學院急癥教研室主任,上海中醫藥研究院臨床研究二所急癥研究室主任。
二三湯
組成: 陳皮12g 清半夏12g 茯苓15g 炙麻黃9g 生石膏20g 杏仁12g 蘇子12 白芥子9g 萊菔子12g
主治:支氣管哮喘,喘息性支氣管炎均屬于中醫“哮證”之痰氣壅塞,肺氣不宣。
姜春華
全國著名中醫學家、中醫臟象及治則現代科學奠基人。《廣東醫藥旬刊》、《國醫砥柱》等雜志的特約編輯。
地烏蠲痹湯
組成:生地60g 制川烏9g 威靈仙9g 蠶砂15g 秦艽15g 烏梢蛇6g 懷牛膝9g (豕希)薟草15g 五加皮15g 獨活9g
用法:方中制川烏先煎15分鐘,每日1貼,水煎服,重者1日2貼,分4次服。
功能:滋陰活血,溫經散寒,通絡止痛。
葉景華
葉景華,出身于中醫世家。早年畢業于上海中醫學院,曾任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副院長和中醫科主任,全國中醫腎病專業委員會委員。
柴芩蒿薇湯
組方:細柴胡10g 黃芩10g 青蒿15g 白薇15g 甘草4g 山梔10g。
隨證加減:口苦,舌苔黃膩者,加厚樸6g 黃連3g 制半夏10g;惡寒甚而舌苔白膩者,加桂枝6g 煨草果6g;口干、舌紅少苔者,加地骨皮15g 天花粉30g;病久氣短乏力多汗者,加太子參15g 黃芪15g。
用法:每日1帖,煎2汁,分2次服,每隔3~4小時服1次。
功能:和解清化濕熱。由于濕熱之邪留戀少陽,樞機不和而寒熱往來。本方從小柴胡湯化裁而來,以細柴胡、黃芩和解清熱,佐以青蒿、白薇清熱涼血治午后潮熱,以山梔、甘草加強清熱之功。
朱小南
曾任上海中醫學會婦科組組長,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分會委員。
加減扁鵲三豆飲
組成:赤豆9g 稆豆衣12g 生甘草3g 生地12g 茯苓皮9g 忍冬藤12g 嫩鉤藤9g 地膚子9g 蒼耳子9g 黃芩9g 當歸身9g 白術6g。水煎服。
功效:養血祛風,健脾利水。
唐漢鈞
主任醫師,終身教授,首批上海市名中醫。現任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中醫外科顧問。上海市中醫外科學會主任委員。
益氣清癭湯
組成: 黃芪30g 黨參15g 南沙參30g 白芍12g 柴胡9g 夏枯草9g 蛇舌草30g 象貝9g 郁金9g
功效:益氣養陰,清癭化痰
主治:結節性甲狀腺腫大、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橋本氏甲狀腺炎),屬癭癰癭腫正虛痰熱型。癥見甲狀腺彌漫性或局限性結節性腫大,質地硬韌,或有多枚結節團塊,伴有咽炎、咽紅、咽腫,咽部痰黏感,甲狀腺球蛋白抗體、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可增高,甲狀腺功能可升高或降低,亦可在正常范圍。舌苔薄膩或黃膩,舌質紅,舌邊齒痕,脈弦滑數(伴甲亢)或濡緩(伴甲減)。
單養和
著名小兒推拿專家,著《單氏專傳》四卷
珍珠化痰丸
組成:珍珠粉9g 川貝母90g 礞石90g 半夏90g 橘紅45g 南星60g 枳實60g 大黃45g 葶藶子90g 黃芩60g 桔梗30g 甘草30g 蘇子90g 。上藥研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以川貝母粉為衣。每日服3次。1歲以內 者,每次服6粒;1歲以上者,每次服8~10粒;余隨小兒大小酌量加減。
功效:清肺化痰,降氣止咳。
主治:主治發熱咳嗽、氣急痰多、體質較強者。
驗方集錦 【讀者專欄】 本期《讀者專欄》,特別感謝河南鄭州劉叢林讀者的熱心分享。
《百歲養生》編輯老師好:
我是《百歲養生》的忠實讀者,平時也喜歡收集一些養生方面的知識。下面我想分享一些我自己使用覺得有效的藥方,希望大家能夠從中獲益。
外傷后遺癥偏方
原料:琥珀3克,辰砂0.3克,青龍齒15克,木通3-6克,大腹皮12克,桑白皮12克,赤芍9克,桃仁12克,黨參15-30克,枸杞子15克,荊芥穗6克,柴胡6克,白芍15克,制香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強腰健骨偏方
原料:雞頭實30克,羊脊骨1副,生姜汁10毫升。
用法:將雞頭實磨成粉,待用;煮羊脊骨熬取湯汁,用汁調雞頭粉,再加入姜汁、食鹽等佐料調味,煮熟食之。每日1次。
消化不良偏方
原料:西洋參2.1克(藥液煎服),麥冬9克,北五味肉3克,干葛5克,川蓮3克,白芍3克,烏梅3克,茯苓12克,南豆12克,木瓜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
除雀斑偏方
原料:杏仁5錢,雞蛋1個。
用法:磨成細粉,用雞蛋清調成糊,每晚睡前涂面部,次日清晨用溫水洗去,一日一次,10至15日顯效,以后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