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十大 CIO急需解決的商業問題”的調查報告顯示,位居前列的問題是企業的內部運營效率低,急需提高流程的效率。流程優化成為了企業轉型期間CIO跨界工作的主戰場。許多CIO表示“流程優化是IT基礎。達成目標或完成訂單,流程永遠是重要的基礎工作。
IDC機構對全球500位CIO進行了“企業轉型期中,除了IT,你還在干些啥?”的主題調查,調查結果統計顯示,68.8%的CIO選擇了“流程優化”這一項,其次分別是電子商務、創新、物流/供應鏈、戰略規劃、其他、生產運營、研發、財務等。
調查表明,流程優化成為了企業轉型期間CIO跨界工作的主戰場。許多CIO表示“流程優化是IT基礎。達成目標或完成訂單,流程永遠是重要的基礎工作。”
而近期,另一項有關“十大 CIO急需解決的商業問題”的調查報告顯示,其中位居前列的問題是企業的內部運營效率低,急需提高流程的效率。許多CIO認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企業流程拉的太長、不合理所致。如何提高企業的運作效率、進行流程優化,是眼下相當多的轉型企業迫切需要思考的課題。
這些年,信息化建設在國內企業得到了廣泛應用,大步推進,但企業內部“信息孤島”的現象卻越來越嚴重。其實出現這種現象,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咎于企業在信息化建設時,沒有理順、貫通整體業務流程所致。過于主觀、無重點、沒基礎的企業信息化,卻運用了IT技術手段直接“自動化”未經優化的手工處理方式和業務流程,很多不合理或無效的工作也會被固化到系統中去,反而造成信息化成本的激增與無效,導致信息系統并不能有效支撐企業業務流程與業務戰略的轉型,企業難于進一步提升競爭力。
企業流程紊亂的幾大問題
1.基礎制度薄弱,流程管理缺失。
時下不少企業的管理制度與流程管理仍不盡合理,主要存在著以下問題:(1)沒有規范的流程管理制度,更沒有形成可認可、可執行的規章制度,更多地是依賴于以往的管理意識和默認的規則進行運作,往往按領導意志、風格辦事,人治多于機制;(2)沒有合理清晰的流程執行標準,使原本一些簡單的重復性工作,由于每人的理解、認識不同,導致了各行其是,難以達到提升管理效率的目的。(3)多層次管理導致信息的沖突與滯后,以致執行效果差強人意。目前不少企業多頭管理現象非常嚴重,多部門、多層級流程導致信息傳遞路徑長,決策滯后,什么部門都管,結果什么部門也管不好,難以及時快捷地響應市場不斷變化的需求。
2.流程多而亂,接口模糊、難融合。
眾所周知,一個企業有眾多管理流程,如銷售流程、采購流程、生產流程、財務流程等。同時,不少企業導入了OA、CRM、HR、財務等IT系統,但由于許多企業的流程不明確、不規范、不統一,不但管理流程難于融合,也導致了應用多項IT系統后,反而使流程接口更復雜模糊,各個部門流程數據和內容難以一致,難有共享價值,系統也難以融合,往往使得管理人員為了取得所需要的統一、準確的數據要付出很大的時間、精力,工作效率事倍功半,適得其反。
3.流程的意外情況頻頻發生,難于提升競爭力。
不少中小企業生產經營總是不按“游戲規則”辦事,意外情況、突發事情頻發,比如不按規則就擅改工藝流程,在計劃外進行采購,或不遵守正常生產計劃流程突然加班生產,沒按制定的成本法進行財務核算等。事實上,這些意外情況、突發狀況使得企業管理更顯紊亂,即使應用信息化,也使企業茫然無措,難于借助IT助力企業轉型、提升競爭力。
4.流程缺乏自我持續改進的動力,缺少IT技術的有力支撐。
理想的企業流程應該是一個能夠自我持續發展完善的系統。但由于許多企業缺乏專業管理、技術人員,基礎信息收集困難,使企業難于準確自我評估,也就無法進一步對公司管理流程、業務流程進行有效集成、優化和提升。
企業管理流程如何優化?
1.讓數據統一、標準,讓業務流程全面優化。
青島啤酒從1999年就在青島本部的銷售公司開始建立Oracle ERP系統,2001年建成公司青島本埠7家單位的財務、庫存等管理系統,再到2002年在華南青啤公司推廣應用ERP系統,2003年又在青啤西安公司進行ERP系統的實施,直至2010年在集團所有企業基本實現ERP管理系統的應用,青島啤酒為此做了海量扎實的基礎工作:統一了80000余種物料的編碼、品名、計量單位、基本屬性和分類;統一會計科目編碼;統一固定資產分類編碼,清理資產;統一客戶、供應意見書編碼及信息格式,整理5000余個客戶檔案、4000多個供應商檔案等。通過這些集成數據的規范整理,形成了集團整體的編碼規則,實現了集團范圍內產品、物料、客戶、供應商等信息的口徑統一、準確提供與全面共享。而信息的高效共享和業務流程的全面優化,使青島啤酒能夠推行現代物流管理方式,以最短的時間、最少的環節和最經濟的運送方式,將產品送至全國各目的地。
2.關注客戶(顧客)需求,針對不同客戶(顧客)設計不同的需求滿足過程。
轉型期,“客戶(顧客)是上帝”的重要性更是凸顯。作為流程型管理模式的企業應從最大程度滿足客戶(顧客)的基本需求出發,做好細分化服務。不同客戶(顧客)對于產品(服務)、預約、交貨(交款)期、付款(付費)方式、售后服務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企業應針對不同客戶(顧客)的個性需求,對全部工作流程進行了重新梳理,設計相應的服務策略、不同的業務處理模式,并與此設計最優流程,從而保證每個客戶(顧客)都能得到最便捷的服務。
如今仍有不少醫院尤其是一些大醫院的門診流程總是頗受詬病,問題主要表現在一個方面:門診掛號收費流程,掛號發卡、收費分設兩個地方,而掛號及收費處病人排隊的高峰期不同,存在掛號處與收費處忙閑不均、人滿為患、難于就診等令人頭痛的現象。如果能對門診流程作出一個有效調整,實現門診掛號收費“一窗式”服務,門診及掛號發卡窗口合二為一,每個窗口都可以同時辦理發卡、掛號、收費、醫保,就能大為緩解病人排隊之苦。若能進一步果斷調整、改革,實現“一站式服務”,如門診婦產科,產婦在門診婦產科(大廳)就可以全部完成掛號、發卡、收費、取藥、就診、化驗、B超、婦產科檢查等所有程序,而不用走上走下、跑東跑西,那就十分方便步履維艱的孕產婦了。當然,這一切的改觀,需要檢測、設施、IT系統及場所等的全面配套與完善。
3.找出業務流程優化的切入點,挖潛增效,進一步提升內部流程優化。
挖出現有流程中增加管理成本的主因,尋找組織結構設計不合理的環節,然后根據市場、業務、技術及企業的實際境況,理清問題的大小緩急,找出優化業務流程的切入點,對業務流程中的重要環節進行重新界定、排序和再造。因此,企業內部的銷售、訂單、物料、生產、研發項目等也能實現進一步優化管理,從而全面提升企業管理效率。
不斷擴張中的珠啤集團在實施ERP過程中,對所有工作流程進行了重整,理順流程一百多個,不但沒有產生“消化不良”的苦惱,而且大大提高了業務運作效率。其中銷售訂單流程的改變頗具有代表性。過去珠啤的客戶訂單流程是先由銷售公司開單,財務再收款開發票,最后才是客戶提貨。這意味著開發票時銷售成本已進行結轉,財務也沖減了庫存數量,但有客戶會過一段時間再來提貨,此前實際的庫存數量并未減少。如今珠啤對流程進行改造:客戶要提貨時,先由銷售公司開出訂單,向財務交款后,財務打出訂貨單,客戶憑訂貨單到倉庫提貨后,由倉庫即發出信息,企業訂單系統就會自動生成發票,財務就此做帳。這樣就消除了以往成品庫存帳、物不符的情況,使企業財務數據更能真實準確地反映實際情況,為企業經營管理決策服務。
4.建立端到端的最短流程,并完善流程的配套措施。
一線銷售人員業績的考核,不光需要銷售體系的層層考核,還需要財務體系的層層審核,行政部門也要參與,甚至要借助外部客戶的評介,多個體系、多個部門的層層上傳下達,流程復雜,時間漫長,讓基層苦不堪言,也讓基于IT系統建立科學的業務考核機制無所適從。
因此優化流程時,除了鼓勵企業大量應用、利用IT技術同時,還要考慮流程的配套措施。這時CIO還應具備管理學家的知識、技能,建立端到端的最短流程,幫助企業建立扁平式考核機制,形成科學合理的部門崗位職責、管理制度、操作規程等配套措施,這包括:(1)對企業組織機構進行再造,盡量減少中間環節,使組織系統扁平化;(2)實施流程負責人制度,每個流程指定一個負責人,負責整個流程的運行及結果,而不是陷入多頭管理的困境;(3)建立流程可以量化的考核標準,以檢驗流程的優化是否達到預期效用。
如此,以避免多頭管理、人為的割斷流程以及部門之間扯皮和推諉責任,增進協調共進,保證所有的人員都圍繞響應的市場需求進行活動,如此也有利于IT考核管理系統充分發揮效用,指導企業管理工作。如果企業的流程管理思路到位、方案清晰,就可以在IT平臺上走出簡單高效的流程。
另外,針對企業關注的不同以及流程自身所屬的領域及特征,還有時間導向、成本導向、系統優化、流程再造等四種類型的流程優化方法,限于離IT領域較遠及篇幅關系,這里不再贅述。
改善業務和管理的需要是信息化建設的根本出發點,IT系統只是實現這些需要的重要支撐,在企業中特別是IT部門中,要樹立“流程為本、IT支撐”的觀點,要在改善管理與推進IT建設并進過程中全面促成企業成功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