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營銷圈子最近一直在熱議“互聯網思維”,到底什么是互聯網思維?簡單理解就是要對傳統的工業思維進行顛覆,消費者已經反客為主,擁有了消費主權。
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升級對產品的要求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換句話說,產品生產商僅僅靠一般的廣告引導很難打動新時代的主流消費群體,尤其是年輕的消費群體。在消費者主權的大時代下,信息越來越對稱,價值鏈上的傳統利益集團越來越難以鞏固自身的利益壁壘,傳統的品牌霸權和零售霸權逐漸喪失發號施令的能力,話語權從零售商轉移到消費者手中。
互聯網思維是一種商業民主化的思維。消費者的權力發生了轉變,消費者主權形成。互聯網思維也是一種用戶至上的思維。這種用戶至上必須是真誠的,不是口號,是實實在在體現在整個銷售鏈條中的體驗。用戶至上是你不得不這樣的行為,你得真心討好用戶。淘寶賣家“見面就是親,有心就有愛”是真實的情緒,因為好評變成了有價值的資產。好評的透明化公布和傳播讓你很難再掩飾你的不足。
變革到來了,即使傳統企業在互聯網、移動化聯網的影響下沒能夠想多大的變革,即使你的產品暫時不會被互聯網所威脅,但面對互聯網思想,每個企業都必須對自己的產品定位和銷售服務進行反思。
可口可樂的個性瓶子通過給用戶更多的表達機會來增加銷量;黃太吉小票上面的箴言;江小白的瓶子上的時尚語錄等等,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開始在行動,以抓住新消費環境中的消費力量。
產品定位:區別行業的“大差異化”
產品定位的大差異化是根據時代的發展和主流消費群體的變化,敢于大膽的重新定義行業定位,例如酒水文化主要是“賣歷史”的文化,很少有企業敢于做新的挑戰,由歷史的悠久大逆轉為青春的時尚,第一個做的,著實需要勇氣,同時也是對當代互聯網消費習慣,潛在主流消費群體消費意識的變化有深入的調研和把握。
由江小白酒業推出的青春小酒“我是江小白”,是定位時尚青春群體,富含時代感和文藝氣息,根據80后、90后年輕消費人群的口味需求,是具有開創性、顛覆性的酒類產品。公司成立于2011年,以青春的名義創新,以青春的名義創意,以青春的名義顛覆,深刻洞察了中國酒業傳統保守的不足(拘泥于千篇一律的歷史文化訴求,對鮮活的當代人文視而不見)認定中國酒業時尚化、低度化的長遠發展趨勢。
產品創意有賣點,能與消費者產生積極的互動,線下的促銷活動也主要圍繞著互動在設計,因此會產生更好的銷量。2013年主要靠線下餐飲渠道銷售的江小白,更為人性化的設計理念著實火了一把,面對白酒白熱化競爭和寒冬季節,有著不錯的銷量。
江小白認真讀懂了年輕人的飲酒新習慣和心理需求,并竭力滿足他們的喜好,與他們能夠真誠互動,這點最重要。大差異化并不是和消費者需求完全脫節,只是去發現別人沒做的事和不重視的事,但這是很有潛力可以好好經營的事,做的是對的事。
顛覆傳統:表達鮮活的當代人文、樂趣
要做到有鮮活的當代人文樂趣,那就必須離消費者更近一點,更柔和一點。以前的傳統企業離消費者較遠,除了產品包裝上面的聯系電話和網址,與消費者直接溝通的機會很少。與消費者溝通最多的是當地的代理商、經銷商,但因為經銷商更偏重于銷售層面的服務,其他方面的服務不到位,企業了解信息更多通過經銷商二次獲得,很難得到市場上真實的聲音。而如今時代,我們面對消費群體的升級和服務的高要求,企業必須要更快捷地利用互聯網思維與消費者產生更多的互動,以獲得更多的反饋。于是,企業開始通過微博、微信參與主流群體的直接溝通,但出現的問題也很多。
一些企業的微信、微博逐漸淪為形式的應付,開通了但沒有持續更新,里面沒有對消費者有幫助的內容,更多成為消費者投訴的渠道,但是這個渠道的反饋卻并不是很理想,因此并沒有真正實現與消費者互動的目的。
這一點上,我們看看微信上的小米公司和其董事長雷軍。小米公司通過微博互動得到了更多消費者的信息反饋,從而不斷創新自己的產品,滿足更多消費群體對產品的要求,也讓消費者最快捷地了解到產品信息,真正形成了互動溝通粘度,更培養了用戶的忠誠,值得傳統行業的學習。
有的傳統行業經常在微信、微博上發一些心靈雞湯、笑話應付了事,對消費者投訴進行搪塞,內部運營也不能有效對接服務跟進。這樣恰恰會讓消費者反感,進而影響品牌。新媒體需要做,但要做就做好,要不就別做。
真正做到用戶至上
我走訪過南方很多鄉鎮專業銷售蔬菜的個體“菜籃子”小店,他們的蔬菜保證新鮮,顧客隨便挑揀產品,店主不厭煩,5角內零頭抹零不收,并且免費搭贈小蔥、辣椒等贈品。顧客購買的饅頭保證是熱的,顧客購買的肉、魚免費清理、切塊,甚至教年輕的小兩口做菜。
這些“菜籃子”小店的價格雖然比超市貴一點,但因為服務周到,銷量甚至優于大賣場。一個小店一天的營業額少則幾千大則幾萬元,有的顧客因為忙沒時間進店購買,打個電話就可以送貨上門,并且還免費提供開水,他們給附近的消費群體培養出了消費習慣。
反過來想一想其他的店,正規化是有了,但與消費者斤斤計較。在價格相差不多的情況下,年輕人消費更在意的是贏得尊重和購物時的附加服務,以及能否解決其購物消費的便利性問題。顯然,這類“菜籃子”小店可以滿足消費者的新需求,所以他們的生意很好。
小店尚且如此,大中型企業更需要反思。你們的產品很好,可為什么就是賣不好?
發現和滿足消費者的潛在需求
大家都知道,無論多么好的營銷方式,都抵不住競爭對手的跟隨模仿。營銷方式和產品亮點似乎禁不住時間的打磨,今天的創新很亮眼,但很可能不到一年就會出數十上百甚至更多的同類,所以營銷要始終在變動中求生存與發展。
今天你為客戶提供了兩項新的附加服務,明天競爭對手可以模仿你創造出三種更好的服務。其實這些都是發展的規律,在營銷市場上很難有一枝獨秀的常青樹。那么,我們可以做的除了不斷滿足消費者目前的需求,還要挖掘他們潛在的需求,這也是永遠不變的市場規則。
滿足客戶的需求,就必須想在客戶的前面。例如三只松鼠,他們賣高品質堅果,通過贈送開果器、果殼袋等方式,發現并滿足了客戶需求,于是他們就跑在了前頭。賣牛奶的有沒有設計兒童喝完牛奶時用的手帕,茶企有沒有附贈茶道書籍等等,這些都是機會。讀懂你的消費者,發現并滿足他們的潛在需求,生意自然就來了。
好產品自己會說話
現在真的是產品為王的時代,好的產品是最好的營銷。很多互聯網品牌強勢發展,一發不可收拾,不僅僅是他們營銷做得好,更多的是他們的產品自身優勢。三只松鼠除了特色的服務和人性化的互動,產品自身的設計風格、產地和口感都是他們的王牌利器。黃太吉宣傳再好,如果產品不好吃,也沒人會買?小米手機僅僅是跟風嗎?不是,良好的配置和體驗價值性價比才造就了這么多的米粉。
產品為王的時代,企業不要對產品的生產設計太簡單同質化,不要把大量費用投入到概念、廣告和營銷上,沒有好產品,就沒有好口碑,產品不行,皆為徒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