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建筑工程的數量逐年增加,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施工作為其中最為關鍵的部分,對于工程的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文章針對建筑工程建筑混凝土的施工過程中存下的問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術
1.土建混凝土施工存在的問題
1.1 混凝土配合比
混凝土需要根據實際采用的原材料設計配合比,并依據普通混凝土性能實驗方式或其他相關標準進行實驗、配比,以滿足工程耐久性、強度等要求。配合比的設計應經濟、合理、科學,不得依靠經驗進行配合比。而往往實際施工中,有些現場作業人員投機取巧,不經過官方機構試配,常常依靠經驗試配,或提交試配材料與實際工程使用的材料不同,因而埋下隱患,危及工程質量。
1.2 混凝土的拌制
在實際施工中,很多操作人員往往沒有對混凝土拌制的材料進行重量核算與控制。材料的重量需要進行控制,每種材料都需過秤。而施工中,也往往容易出現加水過多的現象。加水過量,將導致混凝土在其硬化以后,混凝土內將殘留多余的水分,從而形成了水泡,水泡在經過蒸發后,混凝土內將殘留許多氣孔,既而使混凝土的強度大幅降低。對于混凝土的攪拌,也需要科學、合理的控制時間,其指混凝土全部原料倒入攪拌機攪拌開始,直到攪拌結束。而在實際施工中,其攪拌時間往往不足,從而使混凝土混合不勻、易和性不夠、顏色不勻等。
1.3 混凝土的養護
在工程施工中,作業人員往往會忽略對混凝土的養護澆水。而在混凝土后期水化反應時,需要大量的水,在這個期間并未得到工作人員的重視,致使混凝土的強度大大降低,而澆水養護的頻率也至關緊要,混凝土的水化過程需要連續性,因此為保證混凝土的濕潤狀態,澆水的頻率與水量必需科學性、合理性。
1.4 混凝土澆筑中溫度測量存在的問題
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溫測技術是保證混凝土的澆筑質量的重要技術要求之一,尤其現在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房屋建筑向高層發展,施工中經常使用大體積混凝土,大體積混凝土的使用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對混凝土澆筑溫度進行有效地控制可以防止在底板產生溫度裂縫。然而混凝土在進行溫度測量的過程中必須對其各層溫度進行測量,然后根據其溫度的特性進行分析。施工中使用的溫度傳輸器通常是電阻型溫度計,在溫度測量時必須注意測溫點和測溫線分步施工,首先要選定位置,編訂記號并定位,然后開始溫度測量。但是,在施工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位置的選定不夠合理,測出的溫度精確度較低,使混凝土的內部產生溫度應力,進而產生裂縫。
1.5 施工材料的控制
在配備材料時,有的施工人員抱著不負責心理,往往出現水泥重量不足、存放時間過長、存放環境差等現象。水泥的重量不足,將影響到混凝土的配合比與強度。水泥存放時,會與空氣中所含的二氧化碳和水結合水化,因此存放時間不宜超過三個月,而水泥存放時應注意防水防潮。混凝土所用石子的選擇也很重要,石子表面過于光滑,其與水泥粘合度不夠,從而降低混凝土強度。石子表面空洞過多,其需要吸取大量的水泥才能達到粘結效果。石子粒徑過大,對混凝土的澆筑有所影響。而混凝土所需的砂子的含土量過多的話,也將導致混凝土的強度降低。因此施工中材料需要嚴格的管理分配,才能取到更好的效果。
1.6 混泥土裂縫問題
由于氣候、環境、人為等因素影響,造成工程建筑各部分出現不同程度的裂縫。在工程項目的施工期間,混凝土施工作業人員,需要考慮工程外部氣候條件不同,混凝土結構也將有所不同,而對于裂縫的寬度控制,其控制標準也不同。目前我國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術,多數以施工階段的重點監管與技術強化防治裂縫的方法。當工程主體上出現裂縫時,往往只是采取補救措施,其效果不盡人意,難以滿足工程質量標準。
2.提高混凝土施工質量的控制
2.1控制原料
原料是施工工作的基礎,也是整個過程最為關鍵的部分,原料就如同建筑工作的基石,沒有牢固的基礎,后續的努力也變得徒勞。原料的控制包括水泥、砂石的選用和外加劑的應用。
(1)水泥、砂石的選用
結合對混凝土強度的影響因素分析,要提高混凝土的強度,需要嚴格把好原料關,對水泥原料嚴格選用。此外,需要注意水泥的具體信息指標,如水泥的品牌、類型、產地、含泥量等一些信息,要特別提出的是對水泥進行抽樣檢驗,以確保信息指標的真實性。對水泥砂石的選擇要合乎國家的相關規定,對不達標的原料進行及時的退換,以保障原料的質量。
(2)外加劑的添加
外加劑不像水泥那樣是混凝土的主要成分,但是它在混凝土中發揮的作用卻不容忽視,它能強化混凝的部分功能。在多種外加劑中,減水劑是相對常見的一種。將其添加至混凝土中,可以增加混凝土的流動性,減少用水量,降低混凝土的成型時間,大幅度提高施工效率。減水劑的另外一個功能是可以減少水泥的用量,節約資金。然而,事物都具有雙面性,外加劑也是如此。添加量過多,會影響混凝土的質量,添加量過少,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2.2 控制裂縫
在施工過程中,經常出現混凝土裂縫的情況,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膨脹、收縮或者沉降等變形方式會造成裂縫的出現;外添加劑、養護不宜或者內熱引發外部負荷的問題。
(1)在對混凝土進行澆筑時,要嚴格注意控制振搗棒的速度,插入要快拔除要慢,還需掌握振搗時間,以免過振和漏振現象的發生。為了消除混凝土里的水分和氣泡,要采用二次振搗和二次抹面技術,以便達到較好的效果。
(2)引發混凝土出現裂縫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對最近澆筑的混凝土未做好早期的養護工作。當對混凝土的不同構件做養護工作時,施工單位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種類的混凝土養護時間要做出相應的調整。大面積的混凝土,養護時間應該控制在15~25天,小面積的混凝土養護時間應該控制在10~15天。
(3)對混凝土的裂縫要做好預先的防護工作,從施工細節入手,及時去除不合理的因素。適當的升溫或降溫可以起到防護作用。水泥的水化熱在施工過程中是必須要考慮進去的因素。要避免水化熱的集中現象,需要對混凝土做降溫處理,由于水化熱現象的集中,待到該部成型后,其內部會出現氣孔,裂縫情況就會發生。
(4)對混凝土進行澆灌時要注意天氣情況,雨天不可進行此項工作。原因在于,混凝土在新澆灌后,受時間的限制不能完全地固定成型,雨水的過度沖擊可能會引發裂縫現象的發生。
2.3 驗收混凝土質量
驗收工作是混凝土施工工作的最后一道程序,要進行兩項步驟。首先是混凝土的外部情況和幾何尺寸,其次是它的抗壓強度。這兩項步驟是相輔相成的,相互聯系,緊密結合。原因在于,多數情況下,通過混凝土的外觀就可以判斷出其內在的質量。
混凝土外部工作的驗收主要是檢查表面是否出現裂縫、空洞大小是否合理、連接部分的松緊程度、露筋比例是否科學、麻面程度和蜂窩是否正常,如果上述指標未達到標準,要進行及時地返工和加固工作。檢查幾何尺寸主要是通過實際的測量工作,檢測其構件能否滿足使用的功能和后續的施工工作,并且要評定產品的質量等級,看其是否達到合格程度。
3.結束語
混凝土施工技術的好壞對整個建筑質量都有很大的影響,不僅會影響到建筑質量,還會影響其美觀。因此在建筑工程中應該加強對混凝土施工技術控制的意識,將這種意識貫穿到施工的整個過程中。
參考文獻
[1]肖明輝.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的技術基礎研究[J].中國城市經濟,2010(12).
[2]王凱.土建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技術[J].技術與市場,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