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鎮建設的發展對于實現新型工業化、提高市場化水平、優化產業資源配置、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還是農村經濟繁榮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要條件。顯然,社會進步必須經過城市化的淬煉,這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規律。要想實現整體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必定事半功倍。筆者通過對各類刊文的仔細研讀,加上自己的些許感悟,與大家探討一下新型城鎮建設的發展。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 基本原則 戰略選擇
隨著2012年12月16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開展,城鎮化逐漸變成了我國經濟建設中的重要一環,同時城鎮化建設在擴大內需方面擁有無窮的潛力。這就要求我們要穩定快速健康地推行城鎮化的發展,努力在質量和數量上做到雙重保證。與數十年來的城鎮化方式不同,新型城鎮化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和科學發展觀的原則,以廣大群眾為中心,爭取做到和諧建設。也就是說,新型城鎮化建設將不再側重于數量以及GDP的增長,而是將重點轉移到質量和內涵上。這個轉變對于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來說都是強大的助力。然而,我們仍然面臨著很多問題,比如怎樣進行正確的體制改革去完成新型城鎮的建設,如何提高城市的產業支撐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對于新型城鎮化的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1 新型城鎮化的真正內涵
首先我們要對新型城鎮化的真正內涵有一個清晰的了解,新型城鎮化并不是簡單地進行土地改革和鎮區改造。2013年初,李克強總理曾指出,“推進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關鍵是提高城鎮化質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農民?!边@樣說來新型城鎮化的內涵就已經十分明確,讓人民群眾從中受益的城鎮化才是我們需要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人的城鎮化,實際上就是城鎮居民與進城農民之間的利益分配問題。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要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問題,要讓群眾在城鎮中擁有更好的生活條件,真正做到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殘疾者皆有所養。傳統意義的城鎮化以物為本,總是片面注重擴大城市規模,追求空間擴展和GDP的增長。這樣一來,必然催生空城、鬼城現象的產生,人與建設之間的和諧已經完全打破,這樣做不僅引發了一系列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同時也造成了大量原材料的浪費,成為國家經濟建設的阻力。經過這樣的城鎮化建設,民生不但沒有得到改善,過度建設也對社會資源造成了極大的浪費,已經違背新型城鎮化以人為本和科學發展觀的原則。新型城鎮化必須始終牢牢抓住以人為本這一真正內涵,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城鎮建設質量,真正造福百姓。
2 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基本原則
2.1 以人為本
新型城鎮建設的健康穩定發展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只有把以人為本的要求嚴格執行在城鎮建設各個環節中,把群眾受益作為城鎮化建設的出發點,才可以大大提高城鎮居民的生活質量。具體體現在要加強城鎮居民的住房建設,尤其是對收入較低的群眾十分重要的保障房和廉租房建設更要提到最靠前的日程表上,只有群眾滿意,城鎮化建設才會達到最初預想的效果。同時,依據當地的特點有針性的居民進行培訓,提高居民的就業能力,增加收入,達到提高生活水平的目的。
2.2 城鄉統籌 以城帶鄉
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就是和諧,新型城鎮建設的目標自然也是如此,這就要求城鎮與鄉村統籌發展,依靠城鎮解決鄉村的難題,著力解決城鎮化水平低這個問題,從而加快城鎮化進程,帶動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通過城鎮化,逐步讓農民走進城鎮,從生產力低下的一家一戶的農業經濟,走向土地集約化生產,走向 農業現代化,增加收入,從而提高生活水平。與新農村建設自然銜接。
2.3 產城融合 相互促進
要將產業作為城鎮發展的支柱和推力,將城鎮作為產業發展的載體,通過實體產業的發展來帶動城鎮的建設,相應的隨著城市的發展自然也會帶動產業的繁榮。充分利用各地的資源和特色 優勢,地方特色就像一張獨特的名片給人留下最直觀的印象,雖然有時僅僅表現在幾個方面,卻承載社會、文化、經濟等廣泛意義。發展相應的產業,使當地產品、資源得到深加工,既解決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的勞動力就業問題,又能為城鎮的發展給予有力的支撐。
這樣一來,產業和城鎮就形成了密不可分的整體,可以相互依托,相互促進,促進產業和城鎮建設的雙重發展。
2.4 規劃先行 三規合一
做事要謀定而后動。這充分說明了完善的規劃設計對于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意義,只有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鎮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先行,城鎮規劃的引導和調控作用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問題,對于加快城鎮化建設具有不可忽視的戰略性意義,最大限度的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材料節約利用。
2.5 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的范圍很廣,當然也包括新型城鎮的建設,促進城鎮化建設健康發展,就需要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在進行建設之前,有效加強對城市和鄉村支援空間的規劃和管理, 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放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的首位,禁止基本的農田水利設施、自然人文資源和生態保護資源等地區的破壞性建設活動。同時,還要對新型城鎮建設邊界加以限定,從而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推進新型城鎮建設的和諧健康發展。
2.6 加強基礎設施 配套城市功能
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是保證城鎮正常運行的前提,在搞好規劃的前提下,把路、上水、下水、電力、供暖、通訊、有線電視等建設好,是保證城鎮正常運行的前提。同時配套相應的醫院、學校、銀行、商場、交通運輸及相應的服務配套設施,才能保證城鎮建成,居民安居樂業,使居民就學、就醫、購物、出行等方便快捷,減少因分散居住的生活成本。
3 城鎮化建設的戰略選擇
3.1 轉變政府職能從而突破利益格局
一是角色轉換,政府需要解除對城鎮化的主導地位,轉變成建設引導者和服務者,還企業和農民在城鎮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偟膩碚f,政府能否由經濟建設者轉變為公共服務者,逐步將其經濟建設的工作轉移到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和加強社會管理方面才是加快城鎮建設的前提條件。二是緊跟經濟規律的步伐,避免盲目推進城鎮化進程。城鎮化是伴隨著城市對人工的需要同步提高而發生的經濟現象,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基于人們對更高的生活條件和更好生產生活方式的要求自然產生的經濟轉變過程。新型城鎮化必須尊重經濟發展規律,由市場驅動,這是新型城鎮化與傳統城鎮化的根本區別。三是改革以GDP為首要指標的的政績考核體系,保障城鄉產業合理布局和城鄉產業鏈的合理分布。GDP在過去30多年改革中,一直是地方政府的首要追逐目標,正是這樣的病態競爭才造成了我國經濟長期高速增長的假象。但是,只要GDP是各級政府的首要考核指標,社會資源的完善配置和城鎮化收益在城鄉之間的重新分配就仍然是鏡花水月。究竟采用何種政績考核體系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城鄉差距,保障資源在不同地區和利益集團的暢通,是推動城鎮化快速建設的關鍵因素所在。
3.2 對現有體制進行改革
新型城鎮化道路想要走得順暢,就必須推進制度改革,加強機制建設,這是在制度上給予新型城鎮建設的有力保障。其中制度改革主要包括戶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和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改革三個方面?,F行的戶籍制度以及與戶籍相關的醫療、教育等各種福利制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鄉村戶口進城的發展。另外,城鎮化率與按城鎮戶籍人口計算的城鎮化率嚴重不符,這就說明很大一部分持有鄉村戶籍的群眾并沒有享受到與城鎮戶籍居民同等的公共福利。我國國情復雜,片區之間的差異較大,所以戶籍改革應充分考慮我國不同地區之間的差異,不能用一個條款來解決所有的問題,而是要將不同城市分類,真正做到有層次有計劃地推進戶籍制度改革。關于土地改革問題也是迫在眉睫,鄉村戶籍和城鎮戶籍的轉換自然與土地問題是密切聯系的。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問題有兩個,節約利用土地和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一定要把城市建設用地的增加和農村建設用地的減少聯系起來, 可采用增減掛鉤,在保證耕地總量不減少的情況下,劃出城鎮規劃的用地范圍, 從而節約利用土地,建設緊湊節約型城鎮。另外要開放鄉村宅基地及房產交易的政策,允許農民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市場,將土地增值的收益分散給廣大群眾, 或利用此收益建立保障基金,解決因改善居住條件增加生活費用的部分 一定程度上增加農民收入。
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問題是解決新型城鎮化的關鍵一步。關鍵是1推進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統籌發展;2建立健全符合國情的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3積極發展補充社會保障和商業保險;4加快建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5健全特殊的服務保障體制度;從制度上保障城鎮化居民的后顧之憂。
3.3 大力發展實體產業以達到城鄉雙贏
城市建設依靠產業的發展,只有產業繁榮發展,才能更多外來人口的聚集。選擇未來持續成長型產業,是新型城鎮建設的必然發展趨勢。產業發展與城市建設的合作共贏已經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實現了廣泛應用。
4 結語
新型城鎮建設摒棄了傳統建設的弊端,開辟了一種全新的發展思路和建設體系。為了貫徹中央以人為本持續發展的戰略,保質保量地推行新型城鎮建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我們要深刻理解新型城鎮建設的真正內涵,堅持城鎮建設的基本原則,積極促成經濟體制改革,為中國夢的實現畫上濃重一筆。
參考文獻
[1]尹朕.《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問題研究》平頂山社科聯調研課題
[2]仇保興.中國的新型城鎮化之路[J].中國發展觀察2010.(04).
[3]徐憲平.面向未來的中國城鎮化道路[J].求是2012.(05).
[4]2013年人民日報.
[5]新華每日電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