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是為了民族精神和文化意識形態的保留和延續,以作為維護文化身份及文化主權的依據。保存歷史的同時我們要明白真實性的定義同樣是會隨著時間而轉變的。因此,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政策的制定必須將政策方針和目標應相對地作出調整。本文的目的是以目前北京保護與城市設計政策為基礎,去評估四合院、胡同修復的標準和成效。
關鍵詞:歷史保護,四合院,胡同,社區建設,可持續發展,參數化
一 介紹
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是為了民族精神和文化意識形態的保留和延續,以作為維護文化身份及文化主權的依據。保存歷史文物的真實性往往是保護主義者用來量度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成敗的準則,但是我們又該如何去定義什么是“真實性”呢
二 北京的歷史保護概述
歷史保護在北京有三個監管級別:
在地區層面,雖然北京市在1990年代初步確立了歷史文化保護區,將舊城25片具有傳統風貌和民族特色,總用地面積為1038ha的歷史地段立入為保護范圍及其建設控制地帶。但是在暴漲的土地價值和昂貴修復成本下,不少歷史文化保護區,如南鑼鼓巷,大柵欄,鮮魚口和琉璃廠都不再是被修復,而是拆除后完全重建。舊有的歷史建筑被新建的外觀棟棟相同的仿古青磚建筑取而代之,建成后被單一化地被游客紀念品商店和國際零售品牌進駐。試圖復原中國古代風貌的仿??古建筑,卻成了中國版的迪士尼主題公園。
這種歷史保護的方法需要高檔商業的支持來平衡早期的資金投入,使得原本的小手工業工廠、會館、書院,在重建后都沒有得到恢復。隨著這些知識交流和藝術創作場所的消失,北京開始慢慢失去其作為文化中心的重要性。歷史建筑保護反而成為吸引財富、商業和游客的一種手段。老百姓被迫搬遷到遠離城市中心的地方,成為一種新的邊緣化的人群類型。工人、工匠、小商店業主、老人,被強制性的從自己的文化及歷史環境中驅逐出去,並只得到很少的補償。自1990年以來,超過580,000四合院居民
三 1960后胡同的演變
正當標志性建筑個體被大規模?修繕的同時
“自建房”通常是四合院房間的直接伸延
在北京快速城市化的同時,汽車的使用更加普遍,因此對機動車道和緊急車輛通道需求日益增長。
盡管被自建房填滿的四合院居住環境擁擠,
四 “真實性”的反思和重新定義
雖然旅游業和高檔服務產業的投資使歷史文化遺產得以保存,與此同時北京卻面臨著被博物館化的危機。博物館化這個概念源自博物館,但其描述的狀況不局限於博物館內:
忽視當前的社會問題和需求,而只把歷史街區整修如舊,在經濟效益上是不可行的。這種情況迫使我們去重新思考“真實性”的定義??紤]到社會和文化發展的現實,要真正實現民族精神和文化意識形態的延續,就不應只是要保護文物的完整物理結構和外觀,維護歷史街區的肌理也同等重要。一個地區的獨特性往往是由社區里多樣化的階層、活動和功能之間的互動而形成。
在不破壞胡同鄰里的肌理的大前題下去解決人口膨脹而形成的住房問題,首先必須增加住宅的密度。要有效地達到這目標,數字設計工具如能源數據分析模型、參數化設計、數字模擬模型的等的輔助是必不可少的。
數字設計工具對復雜的城市設計問題有著巨大的幫助。舉例來說,對現狀使用數字模擬技術合理化分析后,把數據轉變成能用于設計中的一種可行的選擇。它使設計師能夠針對場地的自身條件而作出相對應的解決方案,從而改善環境條件的同時也為可能發生的危機做準備。在提供了新的非線性的制約因素和機會的同時,相對于傳統的現象學,數字模擬技術提供了雙向的現象研究。
四合院自建房的設計可以以此推論為基礎,建立日光系統,尋求最能符合節能和自然采光原則的方法來提高四合院的住宅密度。把環境數據例如建筑物的大小、材料的反光度、地理位置、氣候數據和?設計方案一同導入三維能量分析模型,并且把可建的土地劃分成細點,再進行日光計算得到日光像素化數據圖。把數據圖加以分析校準就可得到一系列密度從低到高的漸進的可行性方案。最后加入現實因素和各種限制后,就可得到胡同可持續發展的最佳設計藍圖。
利用參數化設計技術來完成通風系統設計是另外一個可以優化新的四合院布局的方法。北京冬季頻繁發生的沙塵暴和夏季的高溫為住宅通風系統設計帶來極大的挑戰。通風系統參數化設計是以季節性氣流數據為定量信息,同時加入青磚的旋轉方向角度及磚和磚之間的距離為調整的參數,變量化參數根據所需的隱私性及季風所賦予的不同數值,就可得到對應環境和不同土地使用的參數磚墻。例如在北立面磚的方向可以是垂直于壁,盡量減少北方冬季風的沖擊;南立面磚的旋轉方向是貼近水平,有利于自然通風。在需要高的孔隙率,透明度和開口的情況下,參數化衍生的軟質材料例如布料,金屬絲網等,可以用作替青磚的材料。通過運用自然通風、孔隙率和土地用途的策略,使得原本平坦的磚面轉變成三?維結構并進一步細化。
五 總結
歷史遺產保護的價值隨著時間而一直在變化。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歷史街區的保護應該以維護胡同的鄰里肌理為主導,保持社區內多樣化的階層、活動和功能。同時加入社區建設及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以參數化設計的策略和方法,讓社會發展和文化承傳更有效地進行。
作者簡介
本論文第一作者譚迪嘉現居于美國紐約,是一位建筑設計師、攝影師和電影制作人。她擁有英國諾丁漢大學的建筑學學士學位和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建筑碩士學位,在國內及國外都有豐富的出版作品和工作經驗,項目遍布倫敦、香港、上海、紐約和中東地區。譚迪嘉熱衷并擅長于參數化設計、數字化仿真技術、建筑信息模型、可持續發展設計和歷史文化建筑的保護的更新的實踐應用,正在積極地探索能融合這些技術的設計實驗。她近期的發表作品包括《仿生建構主義,進化論與數字建構設計的關系》、《反支流住宅系統-自然法則與數字建構設計的融合》 和《對歷史保護真實性的反思:北京四合院自建房的設計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