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環城公園綠道完善及景觀提升工程將使得環城公園更好地發揮生態、游憩、休閑的功能作用,體現園林城市生態宜居的作用,創造出更加顯著的生態、社會、人文效益,使得城市綠地均衡發展,同時提升了城市環境質量,有利于合肥市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合肥;環城公園;綠道設計;景觀設計
項目位于合肥市老城區周圍,環繞護城河,20世紀50年代廢城垣建環城馬路,并植樹造林。1980年始建環城公園,是一個以原環城綠帶為基礎,采用開敞式布局,運用造園藝術,點綴園林建筑和山石小品形成的線帶狀敞開式公園。它抱舊城于懷,融新城之中,綠樹碧水像一條綠色環帶束于其間,被海內外賓朋譽為“一串鑲嵌著數顆明珠的翡翠項鏈”,為合肥市獲得“園林城市”奠定了基礎,1986年被國家建設部評為全國優秀設計、優質工程一等獎,并被全國統編中學地理教科書引為范例,同時成為全國其他城市學習的典范。
1.概況與現狀
合肥環城公園總長8.7公里,面積137.6公頃,其中水面52.6公頃,陸地85公頃。其根據不同地段的歷史人文和自然條件形成不同特色的六個景區:紀念宋代清官包拯、弘揚包公文化的包公文化園;以水景為特色的銀河景區;以動物雕塑為特色的西山景區;以現代化大型廣場設施為特色的琥珀潭景區;以自然野趣為特色的環北景區;以提供娛樂服務為中心的環東景區(詳圖1—環城公園鳥瞰圖)。使公園與城市空間互相連接滲透,似將公園景物搬上街市,引滿園春色入城,又似繁華街市落入園中,擁滄桑入懷,形成園在城中,城在園里的景觀格局,為本次項目的建設提供了深厚的景觀優勢。
2.規劃理念與目標
理念—脈動古城、持久活力
千年古城,注入全新動力;翡翠明珠,打通文化經脈。融入活力綠道環、生態水景環、人文體驗環于一體,通過三環重新梳理現狀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延續古城魅力,營造屬于這個千年古城獨有的環城濱水休閑景觀廊道。
目標—激揚活力、品位都市慢生活
提倡健康生活慢行古城區—“活力古城”;傳承時代變遷歷史文化脈—“人文古城”;發展娛樂休閑觀光旅游業—“休閑古城”;創造高品環境人居新生活—“宜居古城”
3.綠道規劃設計
3.1功能定位及特色
功能定位:串聯環城公園景觀資源與城市周邊旅游資源,形成環城公園特色的慢生活休閑觀光系統,推動生態與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系統特色:該體系與城市結構、綠地生態系統、道路交通系統、旅游景觀系統緊密結合,形成環城公園區域完整的慢行系統網絡。
3.2綠道設計
本項目將建立方便生活、工作及休閑的綠色自行車道及綠色步行道網絡,改善提升老城區生態環境,實現環城公園的生態可持續發展道路。綠道路線將“歷史文化碎片”與“自然景觀碎片”串聯,以形成豐富、完整、系統的信息展示網絡。環城公園及周邊人文歷史資源豐富,主要串聯的文物遺跡、歷史建筑、如李鴻章故居、教弩臺、包公祠等。環城公園及周邊自然資源豐富,其內有逍遙津公園、琥珀潭公園、杏花公園,包公園等,外有和平公園、瑤海公園、花沖公園、南淝河游園以及合肥植物園等。
以下介紹環城公園各段的改造方式:
包河南路段現狀為4米的臨河道路。設計利用包河南段臨河道路作為綠道,鏈接包公祠和浮莊等人文景觀;北岸拓寬濱河步道為綠道,以滿足包河完整的環狀綠道。
銀河段現狀綠化坡地陡峭,活動場地相對緊張。設計沿臨河步道設置綠道;梳理林下空間,設計臺地廣場。
雨花塘段現狀植被較為飽滿,臨湖步道與市政路之間的鏈接較為完善。設計臨河步道拓寬滿足綠道要求,結合西山景區雕塑設計休憩節點空間(詳圖2—雨花塘段綠道設計)。
黑池壩段現狀該段市政路兩岸臨水,形成“堤”的形式。設計把黑池壩水邊拓寬現狀路面作為綠道,修建平臺棧道增加親水空間; 貫通綠道與堤頂路,讓騎行者可以自由穿梭于林間。
環城北路段現狀河岸護坡部分以硬質護坡為主,坡度陡峭,臨水邊有較寬的硬質步道貫通全線。設計將環城北路外側設計帶狀公園,將綠道引入其中;利用現狀河邊的硬質鋪地設計綠道支線。
小花園段現狀植被叢生,缺乏保養,活動空間不連貫。設計把綠道引入園內,設置疏林草地空間,種植桂花、石榴作為特色植物景觀;沿用堤頂步道和臨河步道作為綠道支線。
琥珀潭段現狀為綠化坡地陡峭,活動場地相對緊張。設計以市政人行道拓寬到2-2.5米作為綠道,局部拓寬平臺,清理現狀雜亂的植被,梳理景觀視線。
4.景觀規劃設計
完善和提高景觀環境質量,開展城中環境整治改造工作,建設具有本地特色景觀游覽線路,建成融園、林、湖、河、城、街為一體,展現古城生態系統多樣性、突顯都市文化資源多元化的核心區,形成古城區一張獨具特色、環境優美、生態協調的旅游名片。
按照上位規劃及總體規劃需求,對環城公園現有六個景區進行梳理,整合為四大功能結構區。
4.1生態休閑區——主要由杏花公園、黑池壩公園、琥珀潭公園及環北公園構成,此區主要以植物景觀為主,形成豐富多樣的植物生境,體現一個景觀及生態多樣性休閑空間(詳圖3—生態休閑區效果圖)。
4.2公共活動區——包含逍遙津公園、小花園及鯤鵬廣場,該區主要以娛樂活動和三國文化展示功能為主,營造一個充滿活力、動感、且具有科普教育功能的休閑活動空間。
4.3人文體驗區——包含包公文化園及銀河公園,主要以古城歷史人文體驗功能為主,古城文脈的集中展示區。
4.4旅游接待區——包含稻香樓及西山公園,主要以旅游接待為主,資源多樣化,展現一張獨具特色、環境優美、生態和諧的旅游名片。
5.結論
環城公園是抱舊城于懷,融新城之中,城中有園,園中有城,綠樹碧水宛如絲帶,束在新城舊市之間,已成為環繞古城合肥一處不可多得的美景勝地。綠道的建設及景觀的提升是為了展現合肥環城公園一體化、生態多元化、文化多樣性的都市慢生活濱水休閑景觀空間。
參考文獻:
[1]衡學敏.合肥市環城公園建設與城市可持續發展.安徽農學通報.2005.
[2]夏娃.合肥市環城公園景觀調查及存在問題研究.中國林副特產.2006.
[3]王婧、徐楓.景觀節點主導下的城市帶狀公園設計.中國園林.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