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結合筆者自己的幾個工程實例,對保障房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分析,從設計的角度探討保障房的功能特點和設計要點。為相關部門提供一些更好的、新的設計思路,為住戶提供更實用的保障房戶型。
關鍵詞:保障性住房 設計 存在問題
近些年來,住房問題成為了解決民生問題的關鍵所在。在政府的表態和干預下,保障性住房將在今后若干年迎來大規模的發展。筆者所在的設計公司就接下了數個關于本地保障性住房的設計任務。因此,我們應該根據最新出臺的諸多政策,對保障房設計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思考。
由于保障房本身與商品房在各個方面的巨大差別,其規劃設計模式也就不同于普通的戶型規劃設計。而由于政府建筑部門在制定關于保障性住房規劃設計的技術標準方面還不夠完善,給設計工作來帶來諸多困難。很多地方都需要建設單位、設計單位和政府部門各方上會協調后,才能繼續進行。如保障性住房究竟應按怎樣的面積來設定標準?公用部位及設施配置如何協調?北向戶型的日照通風如何解決?綠地率和停車位是否要達到普通居住小區標準?這些不適用現行規范和標準的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現在就保障性住房存在的幾個問題進行探討:
一、保障房選址多由政府規劃、建設等相關部門決定。通常位于郊區或離城市中心較偏遠地區。土地成本低,可開發面積大。水電供應不能保證,交通、商業配套滯后。保障性住房利用公共資源保障部分人的居住需求,因此既要體現經濟性,又要達到實用性。在設計中應更加注重在較低成本下最大限度地滿足居住需求。
設計方法:提高配套設施利用率。從經濟節約的角度考慮,在保證合理利用的情況下,模糊各功能區域的界限。將配套服務設施布置在功能板塊中間部位,使之能為各大板塊共享使用,充分提高其使用率。(見圖1)
圖1為南寧可利大道經適房、廉租房。這2個項目用地相鄰,商業配套和幼兒園等公共設施均布置在用地中心處,使之為兩個保障房共同服務。
二、通常情況下,保障性住房的面積都比較小。但不能因為它面積小而認為其質量和標準也相對較低。我們在保證足夠的面積后還應提高其戶型的使用率,好用性。目前保障性住房多以高層住宅為主,外廊式、塔式、內廊式等結構形式為主流。相對于其他結構來說,內廊式的單元結構,住宅布局更為緊湊,結構合理。
1、內廊式布局優勢:桶式結構(如酒店、旅館)可以有效的加大進深,最大可能的利用土地,是廉租房的主流形式。主要居住群體為流動性較大的人群。一般將較大的戶型布置在端頭以減少內廊交通面積。(見圖2)
2、短外廊式布局優勢:平面布局合理,公攤較小,干擾性較小。通過對門的設計,減少其對走廊暢通性的影響。若是采用一梯多戶的格局,設計就相對困難些。如高層住宅一梯兩戶、一梯三戶的布局方式,結構經濟,采光通風較良好。但由于采用兩部電梯和樓梯(大于18層),導致公攤面積過大,實際使用面積變少,總體來說還是不合理。因此,小戶型相對于大戶型來說,設計起來更為困難。(見圖3)
三、從幾個實際案例來看,保障性住房的停車位主要通過地下停車位來解決。若要保證小區綠地率達到35%以上,地面就不可能做太多地上停車位。加上一般保障房都被要求做可再生能源,做屋頂綠化的可能性很小。因此,設計師必須要和政府相關單位溝通好,不能因為節約造價等原因就直接減少地下車庫面積。
圖為南寧鳳嶺北路南面廉租房。由于規劃單位要求增加停車位,導致地面上密密麻麻的布滿了生態停車位,基本沒有景觀設計。
四、功能空間設計不合理、浪費面積的套型設計,反映出對中小套型保障房設計研究的不足和缺失。即便是40-50平方米的小套型,也設立獨立的起居室與餐廳空間。大客廳、大餐廳的設計導致臥室空間非常局促,嚴重影響住宅的居住品質。設計應更充分考慮安全、衛生、生理等方面的“雪中送炭”功能。比如洗衣機、冰箱等現代家庭的必備器具,廚衛設計應考慮這些設備的安放和使用。
保障性住房在環境方面應滿足基本的日照和通風,這不僅是基本的居住保障,更是公共安全的保障。保障性住房,因其單位面積小,同樣的建筑面積中,居住的人數、戶數多。再因為其群體的生活標準較低,如果沒有良好的日照、通風標準,就有可能成為臟亂差的“平民窟”。在保障性住房規劃建設中忽視最低的日照通風標準,片面追求節地最大化是得不償失的。由于戶型小,加之從節地等因素考慮,要保證全部戶型均有良好的采光通風,設計有相當的難度。一般,采用盡可能地減少純北向戶型的方法來布置。
五、相當多的設計方案缺乏儲藏空間的專門設計和考慮。在住戶的實際使用過程中,住宅的儲藏空間是非常重要的功能空間,尤其對于60平方米以下的小套型而言,儲藏空間的設計應是關鍵的一環。然而,很多設計盲目追求“大客廳”、“大餐廳”,對住戶的需求沒有全方位的了解,缺乏人性化、精細化的設計。一般來說,儲藏空間應合理布局,方便使用。應充分利用套內空間設置適量的儲藏空間(儲藏柜),如采用成品裝配式柜體,利用走道上部或盡端、入戶口上部、房間入口上部等空間。
七、未考慮戶型的可變性、可持續性
保障性安居工程要在有限的建設資金條件下保質保量地完成建設目標,其關鍵就在于設計重心應從追求美觀和標新立異轉為重視實用性和安全性、經濟性,從設計源頭上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如套內采用大量承重墻會造成套內空間缺乏靈活性和可改造性
對可變性,可持續性的設計思考體現了目前保障性住房規劃設計的戰略性與長遠性。套型的可改造性對于可持續性發展至關重要。今后保障性住房的發展會充分考慮隨入住家庭生命周期變化的套內空間可改造性,以及未來兩個小套型合并為一套的可能性,為高層公租房的長壽化發展提供了條件。
八、公共部分設計
保障性住房建筑面積要控制,其公用部位的設計是關鍵所在。只有共用部位緊湊、經濟了,才能有足夠的面積來安排戶內活動空間。如前所述,保障性住房單位面積小,居住的人數多,但其安全疏散標準,即防火規范要求的樓梯寬度、走道寬度等絕不能降低。通廊式住宅,通常以為可節約公攤面積,而事實上即使是內走道的通廊式住宅,其公用部位的面積平均分攤到每戶也較大。公用部位能省面積的還有管井。集中設置的管井面積至少在1.5平方米以上,高層每單元可達4-5平方米以上。建議多層保障性住房不設集中管井,可節省面積和造價。而入戶花園、公共活動平臺、南北穿通的樓梯間等輔助設計,放在保障性住房是不必要的。
保障性住房整體設計有待提高和完善。目前,大多數保障性住房建設可謂時間緊、任務重,很多開發單位、設計單位在努力縮短設計周期的同時,忽略了一些保障性住房應有的細部設計考慮。如對家具擺放欠缺考慮,影響住戶生活;缺少對深凹槽的實際采光、通風研究,造成套內采光、通風效果差;空調室外機位沒有地方安放等。原本這些問題是完全可以通過合理的套型設計規避的。
參考文獻
[1]季凱風,周遇奇;保障性住房的設計探討[J];城市建筑;2011年12期.
[2]鄧靖;保障性住房標準及設計探討[J];規劃設計;2009年07期.
[3]劉美霞、劉洪娥、王廣明、王潔凝;保障方規劃設計初探[J];2011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