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在我們水工環境地質勘查工作領域,一種新興的綜合性探測技術——遙感技術,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廣泛地應用于地質勘查工作中來。因此,作者根據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在文中簡要地闡述了當前我國水工環境地質勘查工作現狀,并重點介紹了遙感技術在水工環境地質勘查工作中的應用,希望通過此,能給各位讀者在以后的工作中起到一點幫助。
關鍵詞:水工環境;地質勘查;遙感技術;應用;
前言:工程地質勘察研究領域的不斷拓展,在能源和礦產資源開發、城市化建設、交通線路和地質災害預測防治等方面開展了廣泛而深人的研究。將系統論、信息論、耗散結構等現代科學方法論滲透到學科領域中。從巖體工程特性研究和巖體工程地質力學的創立,到區域工程地質和區域地殼穩定性研究,再到特殊土結構和工程特性的研究及工程地質勘察的理論和技術方法研究,擴展到環境工程地質和地質災害研究。現代科學的新技術、新方法在工程地質領域的應用,都極大地促進了工程地質學的發展。
一、當前我國水工環境地質勘查工作現狀
當前,我國國土資源部和地質調查局系統正努力開展地質找礦改革發展的相關工作,基本的指導思想是“樹立大地質、大服務理念”,打破過去,安于現狀墨守成規、自我循環的舊思想,實現沖破傳統束縛,突破固有模式,闖出新的路子,促進觀念大轉變把思想認識切實與中央的指示精神,與提升服務能力,與促進地質找礦重大突破相統一,始終堅定一個目標,即為實現重大找礦突破做好理論準備和體制準備。鑒于此,當今的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與工程地質工作,已經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改革開發以來,以耗竭資源與損害生態環境為代價的。掠奪自然的發展道路,危及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促使人類對于自身行為進行反思,終于認識到,人與自然只有協調相處,才能共存共榮。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給水工環地質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針對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中不斷出現的實際問題,水工環新領域的調查工作越來越多。如:環境水文地球化學與地方病和人體健康的研究,生物地球化學與土地資源利用規劃,農業生態地質研究等城市水工環地質研究需求增加。
二、遙感技術在水工環境地質勘查工作中的應用
任何生產建設工程項目的安排,都應首先查明該地區的水工環境地質條件。在水工環境地質勘查的各個階段,充分運用航空像片、衛星圖像的解譯和其它遙感手段,使我們能更準確地掌握該地區地下水形成、貯存、運動特征、水質、水量的變化規律,為地下水利用和排除措施的制訂,提供水工環境地質依據。而對于我們的遙感技術,其主要是通過遙感平臺上設置的傳感器,遠距離(不與目標接觸)接收目標反射線或發射的各種不同波段的電磁波信息,經過對這些信息的處理和解譯,達到對遠距離目標的探測和識別的目的。下面我從幾個方面來介紹其在水工環境地質勘查工作中的應用
(1)水工環境地質測繪
水工環境地質測繪是一項綜合性較強的工作。利用遙感圖像解譯地貌、水體和含水巖體,具有效果明顯的特點。因此,在地質普查工作中,應用遙感技術主要是對衛星像片和航空像片進行水工環境地質解譯,解決某些巖石地質和水工環境地質問題。這個工作必須貫穿整個水工環境地質普查的全過程,作為設計、野外工作、室內資料整理和報告編寫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水工環境地質測繪工作中應用遙感技術,效果是很突出的。首先是勾繪的地質界線(特別是第四紀地質界線)準確可靠,地貌研究比較深人透徹,還可以得到隱伏斷裂和活動斷裂的較為準確的資料;其次是由于遙感圖像能清楚地反映水系、水體、濕地、地下水淺埋帶、泉水和泉水溢出帶等與水工環境地質密切有關的現象,能比較準確地判斷地下水補給、徑流、排泄等水工環境地質條件;另外,用遙感技術可以大大加快水工環境地質普查速度,特別是在自然條件復雜、交通困難地區的普查工作中,更能顯其優越性。
(2)地下水資源的調查
用遙感地質方法尋找地下水及估算地下水資源,在我國開展得很普遍,不論是在基巖山區還是在松散堆積區,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在這項工作中,首先對航空、航天圖像進行地質解譯,找到富水的含水層分布區或富水構造;然后根據水工環境地質鉆探的試驗資料、已有的各種開采井的資料和水文物探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及水資源的計算和評價。由于遙感圖像解譯得到的含水層和含水構造的邊界相當準確,所以用遙感技術進行地下水資源調查,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如在天津地區就曾用熱紅外掃描和彩紅外航攝結合的方法,查明了淺埋古河道的分布。在巖溶石山貧困地區較多的湖南省,原地礦部設置了“華南巖溶石山貧困地區地下水勘查與開發”項目。在該項目中,利用遙感技術先后開展了隆四周旺鋪地區、桑植利福塔地區等遙感水工環境地質的解譯工作,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3)礦區水工環境地質勘查
近年來,發生了多起礦井透水事故,造成了很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當然這與礦主為了經濟利益而盲目、不合理開采有關,但一個很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查明礦區的水工環境地質條件,沒有查明礦區的含水層的分布和地質構造。利用遙感圖像的解譯,就可以有效地查明含水層的分布和地質構造,能夠做到合理布置礦井,進行有計劃開采。這對于有效地減少礦井透水事故的發生,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具有重大意義。
(4)水利工程的水工環境地質勘查
水庫區的水工環境地質勘查主要解決水庫向鄰谷或庫底的滲漏情況和滲透量問題。在水工環境地質調查的各階段,通過對庫區航天圖像、航空像片的地質解譯,結合地面調查和鉆探工作,能夠快速并準確地查明庫內及庫岸的巖層透水性、透水巖層的走向、泉水的出露點及水庫與鄰谷地帶巖層透水性可能滲漏的方向。根據這些水工環境地質條件,可作出河谷區到分水嶺地段內各不同時期的地下水等水位線圖,并為繪制綜合工程地質圖提供條件。在我國三峽水利樞紐、二灘水電站、飛來峽水利樞紐等許多大型工程都應用了遙感技術,并取得重要成果。
(5)其它水工環境地質工作
遙感技術在海島淡水水源調查、地熱水工環境地質調查、環境水工環境地質調查等方面都能發揮較好的作用。利用紅外遙感技術在尋找古河道和河漫灘中的富水地段,可準確地看出各種地表水體的形狀和分布,找出地下水露頭的位置、大小和數量;在沿海及島嶼上尋找淡水;研究巖溶區水工環境地質條件(探測隱伏溶洞、巖溶水運動方向等);還可探測地下熱水的埋藏條件。
結束語: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水工地質研究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現代的水工環地質研究中,各種高技術手段和先進的設備層出不窮,從而為提高現代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的
質量和效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通過遙感技術在水工環境地質工作中的應用,可以有效、快速、準確地查明該地區的水工環境地質條件,提供各種水工環境地質資料。近年來,遙感技術的快速發展,特別是我國航天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衛星的開發,以及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都給水工環境地質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這些先進的遙感技術在水工環境地質勘查中的應用,對促進水工環境地質勘查工作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左冕,馬永俊.遙感技術在城市環境與生態研究中的應用[J].北方園藝.2009(01).
[2]先進遙感技術裝備應用于地質調查[J].地質裝備.2009(01).
[3]王潤生.遙感地質技術發展的戰略思考[J].國土資源遙感.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