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們對土地資源的需求日益增長,對土地資源的利用廣度和深度也在不斷提高。然而,由于土地的不合理利用產生的土地退化、土地污染、耕地銳減等一系列問題大大影響了城鎮化的建設。在這個背景下,耕地保護已成為當前社會及土地學科領域研究的一大焦點。鑒于此,作者在文中研究了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有效保護,從而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促進我國城鎮化的建設。前言:城鎮化是人類社會走向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經階段,同時城鎮化進程也是城市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在城鎮化過程中,不管是產業結構調整、人口集聚,還是基礎設施建設,土地都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所以說,加強關于城鎮化進程中的耕地資源保護是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的。
一、耕地保護的內涵和意義
耕地保護是指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技術等手段和措施,對耕地的數量和質量進行的保護。對于一個國家和地區而言,一定的耕地生產能力或潛力不僅僅意味著維持一定數量的耕地,而應該是維持一定數量、一定質量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相統一的耕地。保護耕地的意義是由耕地的重要性所決定的。第一,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耕地是農業生產的基礎,工業特別是輕工業的原料主要來源于耕地。為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必須以穩定一定數量和質量的耕地做保障。第二,耕地是社會穩定的基礎,耕地為農村人口提供了主要的生活保障,是城市居民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在現階段,耕地仍然是廣大農民賴以生存的基本生產資料、生活資料和社會保障,多數農民還離不開農業生產,離不開農村生活,離不開耕地保障。第三,耕地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功能,包括生態保育、清潔空氣、涵養水源、美化景觀等。我國人均耕地少,分布不均衡;耕地質量差,退化嚴重;耕地后備資源嚴重不足,耕地利用率低。面對嚴峻的耕地資源現狀,在我國未來經濟發展中,必須采取世界上最嚴格的措施,對耕地進行特殊保護,穩定一定的耕地面積,不斷提高耕地質量。
二、耕地資源利用與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1)耕地保護意識淡薄
一些地方領導目光短淺,認識不到保護耕地、依法合理用地的重要性,不能正確處理保護耕地與經濟建設的關系,片面強調經濟建設而忽視耕地保護,“比較利益”、“重工輕農”、“重錢輕糧”等觀念根深蒂固,違法占地的現象還比較突出。土地違法案件,大到重點工程,小到農村宅基地,從市區到鄉鎮、村街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未批先占、少批多占甚至亂占濫用耕地的現象。
(2)耕地數量不斷減少,減少速度快
近幾年,我國耕地總量逐年減少,因各項建設、農業結構調整和災害毀地減少耕地過多,而與耕地面積變化趨勢相背離的是人口逐年增加,二者的共同結果是人均耕地面積急劇下降。據統計,隨著社會經濟及各項事業的不斷發展,人口不斷增長,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城市規模不斷擴大,耕地必將被進一步占用,加上農業結構調整、生態退耕以及自然災害等因素,數量會進一步減少,人地矛盾會更加突出,這將使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的形勢。
(3)耕地質量不高,退化嚴重
在現有耕地中,中低產耕地比例相對較高,無限制因素、質量好的高產耕地相對較少。由于耕地投入水平低、生產條件差,抵御水旱等自然災害能力不強,導致耕地質量和地力下降,產量不穩。比如部分望天田和旱地由于自身水源條件差,土地零散不平,缺乏相應的灌溉設施,加上土壤肥力不足,農業產量不高。更有甚之,有些農民盲目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破壞了土壤的理化性狀,降低了耕地的生產潛力,打破了農業生態系統的平衡。大量的化肥農藥加上工業“三廢”已成為耕地的主要污染源,使得水土流失較為嚴重,這降低了耕地的生產性能,制約著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4)耕地后備資源不足
在我國很多地區,耕地多分布于山區丘陵,質量普遍較差,分布零散,生態環境惡劣,宜農面積少,限制因素較多,開發難度大,形勢不容樂觀。隨著可以開墾的后備土地資源的日益枯竭,加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要求對開墾后備土地資源的限制,要保證未來耕地面積不減少十分困難。
(5)土地開發整理的資金缺乏
農地開發整理能夠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提高農業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但土地開發整理是一項持續的宏大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涉及農地平整、農田水利、農田防護等諸多方面,需要大量的資金予以保障。而當前土地開發整理投資方式主要是以政府為主體,資金較為單一有限。加之,有的土地開發整理資金運作不夠規范,資金挪用、占用、滯留等現象時有發生。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土地開發整理工作的進展,也就不利于耕地生產能力的提高。
三、提高我國城鎮化下耕地保護的對策建議
(1)增強耕地保護意識,提高公眾參與度
國際經驗表明,人們對耕地的非生產功能的需求會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而不斷提高。伴隨這種需求的變化,耕地保護意識的內涵也應隨之而改變。一方面,將農業生產與人們膳食結構的變化相結合,使得農業生產從原有的谷物生產為主,向生態型農業、觀光型農業轉變[。另一方面,要重視耕地的非生產性功能,使耕地生產為城鎮化服務,提升其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更加充分地激發城鄉居民保護耕地的熱情與主觀能動性。把耕地當做自己家業進行經營的積極性。耕地資源保護的最終目的是合理有效地利用耕地,農民作為耕地直接使用者,保護耕地的根本動力是其所能產生的經濟效益。提升耕地效益可以增強農民立耕地資源保護激勵機制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由政府主導的各種強農扶農富農政策,包括各種補貼和社會福利;二即通過市場調節,積極發展由生產農產品而衍生出來的相關產業,發展各種特色農業和高效農業,擴大農產品的市場需求,使廣大農民受益。通過經濟刺激廣大農民的耕地保護的積極性,將保護耕地變為廣大農民的一種自覺行為。
(2)創新土地保護制度,統籌城鄉發展
城鎮土地的盲目無序擴張歸根結底是因為土地制度的不完善。所以,加快土地制度的改革是減少耕地浪費和亂占耕地的關鍵。一是要加快深化土地產權制度的改革。加強對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變更管理,嚴格區分公益性與經營性土地的用地性質,嚴格控制土地變更。加快改革征地制度,用市場價格來確定征地補償標準。二是要完善土地市場。強化土地制度保障,建立起完善的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調節建設用地供應體系,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3)加強規劃控制,建立耕地保護體系
加強規劃控制,建立耕地保護體系,也就是加強土地利用的規劃管理。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編制中,要十分重視產業結構轉型對土地利用的影響,合理配置土地資源,最大限度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其次為加強對開發規劃的控制。在制定開發規劃項目立項時,要嚴格遵循土地利用規劃和年度計劃,并事先做好有關耕地保護與環境影響評價等的工作。此外,最好建立耕地安全預警、監測系統。對耕地資源實行動態監測,為隨時獲取有關信息,實現耕地數量和質量的有效監管服務,促進土地管理信息系統的完善。
(4)加大投資,適度開發后備資源
根據適宜性原則、市場原則,結合各地區的特征,調整耕地的利用結構,將傳統的生產方式與現代技術相結合,提高特色農產品的質量和生產水平,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在調整農地利用結構的過程中,必須使耕地資源和農業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按照持續農業發展戰略的基本要求,發展多種經營模式,建立良性的生態農業,防止土地退化及質量下降。
結束語
總之,在城鎮化建設不斷加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應快關于耕地資源保護管理的研究,積極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促進我國城鎮化的建設。
參考文獻
[1]趙海波,關欣,譚曉.論城鎮化建設與耕地保護——以長沙縣為例[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09(04)
[2]焦偉杰.城鎮化進程中我國的耕地保護問題[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01)